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42例食管癌患者(A组)术中经幽门后至空肠上段留置胃管(鼻空肠管)(EN组),对照组(B组)42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食管癌患者术中顺利留置胃管营养管,EN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体重、人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第7d、第21d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胃管在幽门后一空肠上段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其康复,能减少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手术成功率提高,是1种既经济又简单、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洪波  黄和平 《肿瘤》2007,27(10):832-834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尤其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53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体质量、血浆白蛋白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使用肠内营养治疗特别是术前使用肠内营养治疗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作用。[方法]老年食管癌患者50例,根据营养风险指数(NRI)对患者营养状态分组,A组患者(32例)存在轻度或中度营养风险,术前即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补充,共5d;B组患者(18例)无营养不良,术前不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液。两组患者术中均顺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术后第1d起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并逐渐加量。评价患者入院时、术后第3d、第7d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大。通过术前5d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营养状况改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营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别。[结论]存在营养风险的老年食管癌患者在术前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是促进术后恢复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实验组56例手术患者在手术中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24小时开始肠内营养,管饲安素,逐次逐日加量,共7~8天,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管饲并发症。对照组72例手术切除患者未行早期肠内营养;其中实验组有30例分别于术前测体重,检测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术后3天、7天测体重,检测白蛋白、总蛋白。结果:实验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0;对照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6%、4.2%,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简单、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低,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全身营养,促进机体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 35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均采取术中放置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切口感染、皮下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和吻合口瘘方面,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外营养组死亡率为0.92%,肠内营养组为0.00%(P<0.05)。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9.8±8.5)h,低于肠外营养组肠的(74.4±6.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0,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肠内营养中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按照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添加了海洋胶原低聚肽6g,3次/d,以替代部分蛋白质供给;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未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液均按照相同能量和蛋白质供给标准进行配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体重丢失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体重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丢失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中使用海洋胶原低聚肽可以有效维持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降低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实验组 5 6例手术患者在手术中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 ,术后 2 4小时开始肠内营养 ,管饲安素 ,逐次逐日加量 ,共 7~ 8天 ,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管饲并发症。对照组 72例手术切除患者未行早期肠内营养 ;其中实验组有 30例分别于术前测体重 ,检测血浆白蛋白、总蛋白 ;术后 3天、7天测体重 ,检测白蛋白、总蛋白。结果 :实验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 0 ;对照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5 6 %、4 2 % ,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简单、安全、无副作用 ,且费用低 ,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 ,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于术后24小时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每天热卡为30kcal/kg.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口服安素500ml,术后第二天1,000ml,术后第三天直至第7天口服1,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PN组(P<0.05),EN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7%,PN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可降低术后营养支持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管外引流与早期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行胰管外引流与早期肠内营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4%.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3.4%,其中1例患者因腹腔出血行动脉栓塞术.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7天,平均(4.5±0.9)天.术后第7天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胰管外引流和安置空肠造瘘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早期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辅助肠内营养支持,观察营养、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中药及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选择13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组(55例)、肠内营养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对照组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高(P<0.05);中药辅助组和肠内营养组IgA、CD4 和CD4 /CD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癌术后早期中药辅助进行肠内营养,可以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地促进和恢复胃肠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