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研究孕产妇死亡变化与可避免孕产妇死亡、不可避免孕产妇死亡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3-2015年13年间河南省25个孕产妇死亡监测点上报的862例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003-2015年河南省孕产妇死亡率、可避免孕产妇死亡数呈下降趋势,不可避免孕产妇死亡数基本持平。结论河南省2003-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随可避免孕产妇死亡数下降而下降,不可避免孕产妇死亡数变化不大。但是随着孕产妇死亡率和可避免孕产妇死亡的大幅度下降,不可避免死亡在孕产妇死亡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降低不可避免死亡成为目前河南省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孕产妇死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为了落实“孕产妇安全计划”,确定卫生保健体系内部和外部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必要的。UrassaE等在1997年第1期的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杂志发表了调查Ilala地区Dar es salaam1991 ̄1993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死亡的117例孕产妇病例的报告。发现孕妇或产妇患并发症时能否得到医治,21%由其丈夫决定,31%由其母亲决定。而且常常因缺乏运输  相似文献   

4.
泸州市2004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全面分析2004年泸州市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按照《四川省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规范(试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二格表评审法,对全市死亡的42例孕产妇逐个进行评审。结果:产后宫缩乏力占23.81%,胎盘滞留占16.67%,二者引起的产后出血死亡为第1死因;可避免死亡占73.81%,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21.43%,不可避免死亡占4.76%;就诊延误占59.5%,医疗延误占66.6%,交通延误占14.25%;个人家庭知识技能为首要影响因素占30.95%,其次是医疗保健系统的乡、村级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各占21.43%。结论:十二格表评审法可客观分析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标本兼治”,方能收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2018年晋中市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总结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为提高孕产妇健康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6年来晋中市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死亡率、主要死因、评审结论和措施建议。结果 6年孕产妇死亡率平均21. 10/10万,高于省级、国家死亡率,可避免死亡占比较高,为73. 17%。结论孕产妇死亡中可避免死亡率持续偏高,产科管理需要向多学科、更广泛的范围延伸,加强产科急救中心建设,畅通危重孕产妇急救渠道,关注高龄、弱势群体妊娠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孕产妇死亡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式琪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24-2525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聊城市近10年孕产妇死亡率和死因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以期达到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妇女保健水平的目的,笔者对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资料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2000~2013年孕产妇死亡报表、核实调查报告、病历摘要及死亡评审资料。结果14年中孕产妇死亡65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户籍人口为21.73/10万,全人口为38.45/10万。近14年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尤其是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降低。死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08年及以前涉及非法接生引起的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2008年后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不断增加。结论孕产妇死亡受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一是加强流动人口孕期管理,杜绝非法接生;二是加强对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进一步提高对异位妊娠的识别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平市孕产妇的死因和影响因素,探讨提高闽北地区围产保健水平,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现将闽北地区1998-2003年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县1992~1996年农村孕产妇死亡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总结1992~1996年我县孕产妇的管理、保偿、住院分娩、死因调查等有关资料。结果:我县孕产妇系统管理5年平均数为93%;住院分娩率为17.2%;5年中筛选出高危孕产妇581例,住院分娩为100%;孕产妇死因以出血居首。结论:根据5年的资料报表看出,农村孕产妇死亡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其相关因素有:(1)农民自我保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降低英德市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根据英德市46例孕产妇死亡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中无产检者占61.0%,在家分娩者占42.5%,死亡原因前2位依次是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羊水栓塞并列第3位。结果 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孕产期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产科建设和技术培训,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三级转诊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郑州市2004-2011年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提出干预措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1年郑州市产科出血孕产妇死亡资料。结果 68例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占全部孕产妇死亡的32.08%,农村孕产妇占35.76%;在县乡级医院分娩者占75.0%,非住院分娩占17.65%;导致产科出血的因素中宫缩乏力占61.77%,居首位,其次为子宫破裂、软产道裂伤及胎盘因素,各占11.76%;无指征滥用催产药物及经产妇产科出血死亡者居多。结论居住农村、基层医院产科处理能力不足、经产妇及非住院分娩是产科出血死亡的重要因素。加强基层产科建设及业务培训,提高产科质量,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适时转诊,多科室合作,构建产科危重症的救治中心,可有效降低产科出血所致的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2年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及管理办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贵州省2012年孕产妇死亡资料,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十二格法”进行评审分析。结果 2012年评审的病例中,可避免死亡95例,占82.61%;不可避免死亡18例,占15.60%;无法下结论 2例,占1.74%。死亡原因以产科出血居首位。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家庭居民团体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次是各级医疗保健部门的知识技能。结论 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及临床诊治能力;规范孕产妇急救和转诊通道,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项目地区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方法 采用人口比例(PPS)抽样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4个地区15个项目县72个乡镇的1513名3岁以下儿童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西藏项目地区妇女接受产前检查率为83.7%,平均检查次数为3.55次.仅有23.5%的妇女做过≥5次的产前检查,孕早期检查的妇女占14.5%,产后访视妇女占71.2%.49.8%的妇女在乡镇卫生院进行产前检查,39.6%在县及以上医院进行产前检查,2.6%在村卫生室接受产前检查.做过产前检查的妇女中有93.8%的人接受过孕期保健宣传知识和住院分娩动员.多因素分析显示,丈夫受教育程度、家庭副业收入、住院分娩动员、孕期保健宣传与产前检查呈显著相关.结论 西藏自治区孕产期保健有了很大改善,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妇女孕产期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花都区2000~2019年孕产妇死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医疗保健服务情况,总结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2000~2019年度孕产妇死亡报告表、核实调查报告、病历摘要及死亡评审资料。结果 (1)在研究的20年共发生孕产妇死亡83例,前10年广州市户籍和全人口的平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3.41/10万活产、54.42/10万活产;后10年分别为10.56/10万活产、15.00/10万活产。孕产妇死亡率呈"先快速后平稳"的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年均降幅大于户籍人口。(2)前后10年社会人口学特征、孕产期保健状况、死因分类有明显变化。前10年主要死因为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和心血管疾病,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环节是个人家庭居民团体;后10年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产后出血和恶性肿瘤,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环节为医疗保健系统。前后20年的第一位影响方面均是知识技能。结论孕产妇死亡受医学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对医疗保健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对妊娠合并基础疾病的识别、监测和多学科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河南省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1996~2008年25个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的资料。结果:13年河南省分娩活产总数2 183 132例,孕产妇死亡共计1 077例,死亡率为49.33/10万。其中城市死亡125例,死亡率为24.19/10万;农村死亡952例,死亡率为57.13/10万。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2.16/10万,与2000年孕产妇死亡率54.53/10万相比下降了59.23%。孕产妇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脏疾病。其中城市孕产妇的死因前5位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肺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农村孕产妇的死因前5位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肺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评审结果为可避免死亡807例,占74.93%;不可避免死亡270例,占25.07%。结论:河南省孕产妇死亡因素与孕产妇保健服务情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低、保健服务差孕产妇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母亲产前因素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统计2003年1月~2004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和活产新生儿2 250对,分析母亲年龄、身高、体重、文化、职业、孕期疾病、遗传病、胎次、胎龄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①2 250例活产新生儿中,103例是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4.6%);②宫内生长发育与母亲的年龄分布、文化程度、妊娠并发症如妊高征、心脏病、胆淤症等因素有关(P<0.05),与母亲身高、孕期、胎次无关(P>0.05)。【结论】①母亲生育的年龄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母亲24岁以前生育发生SGA的机会增加;②母亲妊娠期疾病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母身高、孕期和胎次与胎儿出生身长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铜陵市婴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影响因素,为妇幼保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在本院进行儿童保健门诊的1 308例3~4月龄婴儿初次体检的资料,计算BMI值,并对BM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BMI值在性别、喂养方式、出生体重以及父母亲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显著,男婴BMI均值大于女婴(P<0.05);母乳喂养的婴儿BMI均值大于人工喂养的婴儿;随着出生体重的增高,BMI均值明显增高;铜陵市3~4月龄婴儿的BMI均值高于WHO(2006版)3月婴儿的BMI均值。 【结论】 婴儿BMI受性别、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及是否早产影响,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千年目标已逼近,为实现千年目标之五(MDG5)采取迅速快捷行动,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及评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4年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64.0/10万下降到2009年的41.5/10万。孕产妇死因构成:直接产科死亡原因占72.7%,以产科出血高居首位,占49.9%,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及胎盘滞留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3.7%及30.1%。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产褥感染。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①交通、经济、文化等的滞后导致孕妇不能住院分娩;②孕期保健服务质量较低,高危孕妇得不到及时筛查,或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得不到规范的管理及适时转诊;③县、乡两级产科人员处理产科急危重症能力偏低。结论加强孕期保健服务、提高住院分娩率及加大对县、乡两级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是加快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对因交通因素导致住院分娩确有困难的边远地区,加强对村医的产科适宜技术培训,切实保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无法住院分娩的产妇分娩安全,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孕产妇死亡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攀枝花市3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结果 2008~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P0.05)。31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26例(83.9%),其中产科出血18例(占直接产科原因的69.2%),间接产科原因死亡5例(16.1%)。产前检查次数5次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的孕妇(P0.05)。在省市级医院死亡的孕产妇数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其他地点(P0.05)。结论应加强产前检查及高危妊娠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全市孕产妇急救网络和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的救治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了奉贤区1975-2017年居民医学可避免死亡情况,为提升卫生服务的系统绩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ACCESS 2013软件和上海市奉贤区居民健康档案生命统计信息系统录入和整理1975-2017年该区户籍人口和医学可避免死亡疾病分年龄组及分性别组数据,并进行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1975-2017年奉贤区标化医学可避免死亡率从每千人2. 20下降到每千人0. 55,下降了75. 0%。男性从2. 38%下降到0. 65%,下降72. 69%;女性从2. 06%下降到0. 42%,下降79. 61%。构成比上升明显的疾病有,缺血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脑血管疾病,2017年分别为24. 88%、8. 52%、42. 15%。构成比下降明显的疾病有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肺炎。2017年,医学可避免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均以65-74岁为各年龄组最高,分别达5. 07%和38. 15%。[结论]奉贤区标化医学可避免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构成比上升较快;医学可避免死亡率和死亡比例以65-74岁组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