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152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组和标准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每组76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VA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标准腹腔镜组显著延长(P<0.05),切口总长度较短(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和标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及近期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Ⅲ期胃癌患者138例,行新辅助化疗50例(观察组),直接手术治疗88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输血、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脏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0.0% vs 17.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出血量、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方案及周期等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个月,对照组为30.9个月,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手术根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0% vs 68.2%,P=0.042),术后12个月复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4.0% vs 52.3%,P=0.038)。结论 新辅助化疗不是影响胃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术后近期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31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3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45例合并糖尿病,占14.4%。45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1.1%,268例无糖尿病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张强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6):593-59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23例仅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3周为1周期,至少2周期化疗,评价疗效。研究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并观察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DCR为68.2%,而对照组为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FS 、ORR及患者生活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且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与伊立替康联合5-FU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一线化疗失败行二线治疗的6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二线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5-FU方案(FOLFIRI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总生存期(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67% vs 13.33%,χ2=1.67,P=0.20);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3% vs 36.67%,χ2=4.27,P=0.04);观察组中位OS和中位TTP较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9个月 vs 7.5个月,χ2=4.461,P=0.012;5.0个月 vs  3.7个月,χ2=6.735,P=0.022);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肯定,较FOLFIRI方案可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更轻,可作为一线化疗失败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鼻咽癌咽后淋巴结的发生率及特征,探讨其与受累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3例经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患者MRI资料。根据2008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采用率的比较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侵犯部位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咽后淋巴结阳性率为66.3%,其中单侧41.4%,双侧24.9%;不同T、N分期(T1、T2、T3、T4;N1b、N2、N3)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均不同,其中T1期均低于T2、T3以及T4期(P<0.05),N1b期均较N2、N3期低(P<0.05);(2)茎突前间隙、颈动脉鞘区、口咽、椎前肌、翼内肌等结构侵犯者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未侵犯者(P<0.05);(3)全组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2.0%,其中咽后淋巴结阳性者高于阴性者(87.8% vs.70.5%,P<0.05);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者高于单侧转移者(94.0% vs. 84.1%,P<0.05);(4)咽后淋巴结最大直径≤20 mm与最大直径>20 mm患者的颈淋巴结各区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率高与茎突前间隙、颈动脉鞘区、椎前肌、翼内肌及口咽侵犯相关;(2)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影响颈淋巴结的转移;(3)咽后淋巴结的直径大小与颈淋巴结各区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1(topoisomerase1,TOPO-1)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伊立替康(CPT-11)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初诊者98例,均接受FOLFIRI方案一线化疗,化疗前检测肿瘤组织TOPO-1的表达水平,分析TOPO-1表达水平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并观察远期疗效。结果 TOPO-1 表达水平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表达组患者RR为52.2%(24/46),低表达组RR为28.8%(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O-1高表达组中位PFS为9.5个月(8~12个月),低表达组为8.0个月(7~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TOPO-1高表达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可从伊立替康化疗中获得更高的近期疗效和更长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可能对伊立替康化疗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76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大小、血清CEA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化疗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以及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及其他治疗方式患者的2年生存情况。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大部分患者原发灶、肝转移灶体积明显缩小,血清CEA水平明显下降,与接受新辅助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转移灶获CR 0 例,PR 51 例, SD 24 例, PD 1例, 有效率为66.11%(51/76);原发灶获CR 0 例,PR 44 例, SD 30例, PD 2例, 有效率为57.89% (44/76)。新辅助化疗不良反应以周围神经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为主,多为Ⅰ~Ⅱ级,未出现Ⅳ级不良反应。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30.26%(23/7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95%(3/2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年生存情况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应用于肝转移灶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使部分患者肝转移灶缩小,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D44v6和C-erbB-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63例结直肠癌及18例结直肠腺瘤标本EGFR、CD44v6和C-erbB-2蛋白表达情况,染色结果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Duke)、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EGFR、CD44v6和C-erbB-2在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 %、63.5 %和47.6 %,均高于结直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 %、11.1 %和11.1 %)。在结直肠癌伴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病例中三者联合表达较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CD44v6和C-erbB-2在结直肠癌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三者的联合表达预示着结直肠癌有较强的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能力,EGFR、CD44v6和C-erbB-2可作为判定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病是否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及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187例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期2 597例单纯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并统计分析。结果 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02),平均年龄为(64.79±10.91)岁,显著大于单纯结直肠癌组(61.63±11.86)岁(P=0.001),尤其在60岁以后(P=0.007)。两组红细胞数量均低于正常值(P=0.01);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中粪便隐血阳性数为119例(63.64%),显著高于单纯结直肠癌组(51.75%)(P=0.002);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与单纯结直肠癌患者CEA与CA199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 血吸虫病结直肠癌具有一定临床特征。对于血吸虫疫区居民,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建议定期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消化道内镜等检查,尽早发现合并消化道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6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以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测定所有受试者尿液中EGFR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尿液中EGFR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尿液中EGFR mRNA的阳性表达率(71.67%)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型肿瘤与浅表型肿瘤(100% vs 63.04%)、高级别肿瘤与低级别肿瘤(100% vs 62.22%)、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90.91% vs 60.53%)的EGFR 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过表达,其过表达与肿瘤类型、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可作为膀胱癌诊断、肿瘤类型及肿瘤转移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G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3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其中黏膜内癌(M癌)和黏膜下层癌(SM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25.6%,直径≤2.0cm和>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和25.8%,脉管瘤栓阳性和脉管瘤栓阴性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0.0%和1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2cm、黏膜下层浸润和脉管瘤栓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cm、黏膜内癌、无脉管瘤栓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及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对1994年1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25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5例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为91.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而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手术清扫范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资料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orrmann分型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8.9%(71/103)。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度)也增高(P〈0.05);临床分期中,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度)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Ⅰ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度)均低于其它期(P〈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1.6%(40/49),高于其它型(P〈0.05),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2.4%(161/497)最高。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随着胃癌的临床进展而增高。合理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及时清除肿瘤可能的转移灶,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Zhang S  Wan D  Pan Z  Zhou Z  Chen G  Lu Z  Wu X  Li L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4):367-36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病例1312例,建立数据库。选择性别,年龄,血型,病程,首发症状,肿瘤大小,组织类型,肠壁侵袭,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用Logistic回归(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病程,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肠壁侵袭和淋巴结转移与肝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性别,肠壁侵袭和淋巴结转移与肝转移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男女性别比为1.9:1。肝转移发生与肿瘤侵袭肠壁的层次呈正相关(r=0.926,P=0.024)。肝转移发生与淋巴结转移距离的远近无关(r=0.748,P=0.252)。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性别,肿瘤侵袭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男性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肝转移,肿瘤侵袭肠壁越深,发生肝转移的危险越大,年龄,血型,病程,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术前合并症,并发病与肝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临床病理因素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总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5.0%(89/356);肿瘤直径≥4cm(OR=2.778,95%CI:1.410-5.131,P=0.001),术前SSCAg水平>3ng/ml(OR=2.645,95%CI:1.106-4.673,P=0.019)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RR=3.638,95%CI:1.146-5.891,P=0.002)、FIGO分期(RR=2.672,95%CI:1.063-6.367,P=0.007)、SSCAg(RR=2.187,95%CI:1.121-4.287,P=0.001)对预后有影响。结论:肿瘤直径、术前SSCAg水平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FIGO分期及SSCAg水平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行同期手术切除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施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3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且获得随访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3%、40.9%和25.0%.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而性别、年龄、原发灶位置、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转移瘤数目以及转移瘤分布与术后生存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实施同期手术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112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别为37.75%(211/559)、52.26%(289/553),χ^2=23.666,P<0.01]、大体类型[浸润、溃疡、蕈伞、隆起分别为37.04%(20/54)、47.52%(432/909)、34.33%(23/67)、69.51%(57/82),χ^2=13.787,P=0.003]、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4.11%(102/299)、49.00%(317/647)、48.80%(81/166),χ^2=19.771,P<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是和否分别为26.34%(64/243)、50.17%(436/869),χ^2=43.996,P<0.01]、神经侵犯[是和否分别为48.17%(421/874)、33.20%(79/238),χ^2=16.954,P<0.01]、脉管侵犯[是和否分别为79.16%(338/427)、23.65%(162/685),χ^2=327.493,P<0.01]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阳性(≥5 mg/ml)和阴性(<5 mg/ml)分别为52.87%(249/471)、39.16%(251/641),χ^2=20.162,P<0.01]和CA199[阳性(≥35 U/ml)和阴性(<35 U/ml)分别为59.33%(124/209)、41.64%(376/903),χ^2=21.465,P<0.01]分层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和术前CA199阳性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OR=13.006,95%CI 9.329~17.276,P<0.01;OR=2.194,95%CI 1.513~3.181,P<0.01),dMMR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279,95%CI 0.190~0.411,P<0.01)。结论脉管侵犯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预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为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与根治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3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石蜡组织中的KRAS基因,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治术后3年内转移、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KRAS突变与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各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肺(63.2%)、脑(66.7%)、肝(30.4%)及无转移组(34.7%)。单因素分析提示肺、脑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肝转移组及无转移组(P〈0.05)。纳入年龄和性别校正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KRAS突变显著增加肺转移及脑转移风险(P〈0.05),而肝转移风险无显著升高(P〉0.05)。结论:结直肠癌转移模式与KRAS突变有关,检测KRAS突变状态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制定复发监视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伴发2型糖尿病的比例,比较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普通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比率,了解糖尿病是否为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做好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86例住院结直肠癌患者的血糖情况,计算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计算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普通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比率。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8.04%,标准化患病率为3.97%,与全国糖尿病标准化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或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率为69.6%(16/23),高于无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42.2%,111/263)。结论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性。预示2型糖尿病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糖尿病的防治将对预防结直肠癌患病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