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联合柴桂退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各60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利巴韦林联合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西药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中药治疗组采用柴桂退热颗粒治疗。3组患儿疗程均为7d,观察各组疗效、退热时间、止涕时间、咽部红肿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儿退热时间、止涕时间及痊愈时间均较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59/60),显著高于中药治疗组85.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利巴韦林联合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退热、止涕及痊愈时间明显较单药治疗缩短,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儿豉翘颗粒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38/39),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1/39),显著低于对照组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疗效,并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很高,用药较为方便简单,因而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2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3例采用静脉滴注喜炎平、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2例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3~5d。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热退时间(2.52±1.43)d、皮疹消退时间(3.58±1.37)d,明显少于对照组(4.57±2.33)d和(5.56±1.78)d,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8%(62/63),对照组77.4%(48/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无副反应发生。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毒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的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进行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治疗5d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96%(37/49),显著高于对照组75.51%(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为相近,用药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儿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AST及ALT等指标水平,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儿豉翅清热颗粒治疗小儿咽炎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咽炎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5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口服小儿豉翅清热颗粒,对照组45例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疗程5d,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41例(82%),好转7例(14%),总有效率96%(48/50),对照组治愈27例(60%),好转10例(22%),总有效率82%(37/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和咽痛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小儿豉翅清热颗粒治疗小儿咽炎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3组,更昔洛韦组30例给予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干扰素组给予干扰素5万U/(kg·d)肌内注射,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3组均每日1次,疗程均为5d,其他治疗相同。观察3组疗效,发热、咽炎、结合膜炎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更昔洛韦组、干扰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疗效显著,短期使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喜炎平10mg·kg~(-1)·d~(-1),两组患儿均连续给药5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在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咽峡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阿昔洛韦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5~10mg/(kg·次),一天2次;利巴韦林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5~7.5mg/(kg·次),一天2次。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阿昔洛韦组在退热时间、咽痛、流涎消失、疱疹消退时间均优于利巴韦林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阿昔洛韦组在治愈率、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显著tN(P〈0.05)。结论: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与利巴韦林比较。在退热时间、咽痛、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阿昔洛韦疗效优于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后果。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为64%。且病程长,易引起临床抗药性。结论: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缩短病程,且易引发耐药性及诸多临床并发症,降低患儿身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 d.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5%(61/65)高于对照组78.46%(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口腔和手足疱疹愈合时间、口腔疼痛改善时间及总病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对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小儿清肺颗粒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河南省睢县人民医院儿科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采取阿奇霉素与小儿清肺颗粒联合治疗,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X线阴影消失时间及头痛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5.0%(13/20),显著低于观察组95.0%(1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及X线阴影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采取小儿清肺颗粒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疗效显著,患儿症状及体征能快速改善。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腺病毒(AdV)感染特点。方法 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492例,入选患儿在就诊当日采集咽拭子标本1份,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流感病毒甲型及乙型(IFA、IFB),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人冠状病毒(HCoV),人偏肺病毒(HMPV)及人博卡病毒(HBoV)。AdV核酸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对序列进行Blast和进化分析以对AdV进行分型。结果 49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165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阳性检出率为33.5%。其中53份检出AdV,检出率为10.8%,在所有检出病毒中阳性率最高。53份AdV阳性标本中共检出3个亚组,7个血清型,以3型(23/53)为主,其次是7(8/53)型和1型(7/53)。结论 2009年春季北京地区AdV有多个血清型流行,以3型为主。AdV仍然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使用推拿手法或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小儿推拿治疗小儿RRTI的文献进行检索,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2位研究者相互协助,根据所规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就诊及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ALRTI的 患儿共572例。对每例患儿在就诊当日或次日采集鼻咽吸取物1份,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 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IFA、IFB)、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HCoV)、偏肺病毒(hMPV)及博卡病 毒(HBoV)。结果 572例患儿标本中,444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77.6%。各种病毒中,RSV检出率最高,占48.3%,其次是RV(27.1%)和PIV(13.3% )。不同年龄组病毒的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岁组检出率较高,≥ 5岁组病毒检出率明显降低。不同年龄组ALRTI病原谱有所不同,< 5岁各组主要是 RSV、RV、PIV,而≥5岁组则主要为RV、IFV、RSV。572例中,158例(27.6%)检出2种或2种以上病毒,< 1岁患儿混合感染率最高,为40.2%,随年龄增长混合 感染率逐渐下降,≥ 5岁患儿混合感染率仅为14.0%。结论 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的ALRTI患儿中,5岁以下者ALRTI的主要病毒病原是RSV、RV、PIV;≥ 5岁则主 要为RV、IFV、RSV。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了解肠道病毒(EV)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中的流行概况。 方法2003-09—2005-04,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815例ARI患儿,取其鼻咽深部分泌物,用病毒分离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EV ,用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呼吸道病毒。取144例患儿双份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V抗体。 结果病毒总检出率50.9%,RSV阳性率最高(24.9%),其次为EV(16.9%)。EV在不同月份阳性率为0~34.2%,冬季阳性率最低。RT-PCR、双份血抗体 检测和病毒分离3种检测EV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16.2%、7.6%和1.0%。332例急性喘息患儿中,EV阳性率20.8%,仅次于RSV(42.5%);3岁以上喘息 患儿中,EV阳性率最高(33.9%),而3岁以下患儿中,RSV阳性率最高(48.7%)。 结论在住院ARI患儿中,EV是仅次于RSV的常见病原,也是引起小儿急性喘息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EV在年长儿中阳性率相对较高,冬季阳性 率较低。RT-PCR法检测EV,快速、敏感、特异,可用于小儿EV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原体的特点,为临床早期病原学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宜兴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 21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中9种常见病原体IgM抗体,并对上述病原谱、病原流行情况等进行资料汇总分析。结果1 214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病原体IgM抗体阳性371例,阳性率30.5%,其中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占总样本的16.8%,其次是乙型流感病毒(5.8%)和副流感病毒(2.7%)。205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混合其他1种或1种以上感染,占总混合感染的55.2%。肺炎支原体春夏季病毒检出率高于秋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乙型流感病毒夏季病毒检出率高于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1~3岁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均高于1岁和3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3岁患儿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率均高于1岁和3岁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不同年龄段副流感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主要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比较普遍;肺炎支原体和乙型流感病毒以夏季感染为主;1~3岁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三联疗法(小儿推拿、温灸俞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10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收治门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外治三联疗法,对照组采用核酪口服液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主次症状改善情况和免疫球蛋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IgG、IgA、Ig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IgG、IgA、I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治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核酪口服液,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后六个月内喂养方式对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影响以及RRI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本市2010年8月准备入园体检、年龄在2~3岁的部分幼儿进行调查,分别记录其体重、身高,同时向家长调查幼儿近一年内所患感冒及肺炎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较易发生RRI;RRI组儿童身高、体重落后于非RRI组。结论:幼儿出生六个月内的喂养方式与RRI的发生密切相关;RRI又是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落后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儿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人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牛肉、鸡肉、鱼、玉米、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特异性IgG抗体。观察两组患儿14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并分年龄段比较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两组患儿对食物过敏IgG检测,并分年龄段比较过敏食物的阳性率;两组IgG阳性患儿中Ig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儿童食物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6.0%(152/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6.0%(2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9.07,P0.05)。观察组0~2岁、2~5岁、5~14岁不同年龄段食物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14种食物过敏IgG阳性率较高的食物分别是鸡蛋、牛奶、螃蟹,对照组分别是鸡蛋、螃蟹、鱼;观察组鸡蛋、牛奶、虾、大豆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2岁患儿牛奶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5岁患儿鸡蛋、牛奶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5~14岁患儿鸡蛋、海产品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gG阳性患儿中Ig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特异性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应根据食物特异性抗体对患儿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