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惠  董东升 《现代肿瘤医学》2016,(20):3202-3205
目的: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方法:我院确诊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原发肿瘤来源、组织学分型等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脉络膜转移癌患者均已丧失视力.眼底检查能够发现后极部视网膜下存在实肿物,其中8例患者还伴有视网膜脱离.B超与CT检查能够见到眼内扁平或不规则的实占位病变.MRI检查显肿块在T1W上呈现中高信号,T2W上呈现低信号.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腺癌11例,鳞癌4例,未分化癌3例.原发肿瘤方面,肺癌10例,乳腺癌4例.结论:脉络膜转移癌患者主以视力显著降低或丧失、眼底出现扁平实质占位病灶作为主临床特征.原发肿瘤以肺癌的发病率最高,而组织病理学分型则以腺癌最为常见.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进行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31岁,因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4月入院。患者于2004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及头痛,无畏寒、发热、眼睛红肿疼痛及其它不适。8月行眼科检查:双眼外眼(一),睑结膜无充血,双角膜清,前房(-),双眼晶状体透明;眼压:右眼7.5mmHg,左眼9.9mmHg;眼底检查显示右眼后极部脉络膜占位病灶并有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显示:早期右眼鼻侧上下方见弱荧光肿块,视网膜动静脉行走其上,瘤体内可见粗大的血管显影,边缘见多数细小斑点状强荧光环带,后期瘤体呈不均匀的强荧光,考虑脉络膜肿物为占位性病灶;B超显示:右眼球内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正常,血沉:8mm/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邯郸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8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予以光动力治疗,治疗前后对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情况以及瘤体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和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DCH)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眼底检查中,CCH患者显示出现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DCH患者则在眼视盘、黄斑部及上方出现弥漫性橘红色隆起。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见CCH患者出现静脉肿瘤内出现斑片状高荧光及异常走行血管,荧光素渗漏并逐渐出现融合。治疗后,眼底检查CCH患者的病灶渐趋减少,瘤体表面可见少量色素,未有瘢痕;FFA检查CCH患者肿瘤内血管较为稀疏,高荧光区域减少,部分出现荧光素消退现象,DCH患者均未见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CCH患者的瘤体厚度、直径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CCH较为安全有效,单次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渗漏降低。但其对于DCH的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肺癌首发眼球转移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60岁,因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月半,同侧失明伴疼痛半月,于2003年5月12日入院。入院前2周,我院高频超声检查示双眼玻璃体内实性占位,左眼视网膜部分脱离;荧光眼底造影诊断左眼脉络膜色素细胞瘤;MRI诊断左侧眼球后外部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可能性大。入院时复查荧光眼底造影诊断双眼脉络膜转移癌;胸片、CT诊断左肺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性PEH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CT检查示双肺多发性结节,行肺部肿物切除术。光镜下肿瘤为境界清楚的嗜酸性结节,中心可见均一的类似淀粉样变或软骨瘤的透明变性组织;瘤细胞呈上皮样,也可呈实性巢状,瘤细胞出现脂肪样空泡,有的空泡内含单个红细胞,实为新生的原始血管;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组织中表达CD34、CD31、Ⅷ因子、Vimentin、CK等标记物。结论 PEH是1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该病需结合影像学及病理学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模式检查在睫状体上皮瘤与恶性的睫状体黑色素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2016—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确诊为睫状体上皮瘤的3例患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磁共振(MRI)及病理检查的特征,与恶性睫状体黑色素...  相似文献   

7.
外生性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诊断(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外生性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外生性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 6例 ,均行消化道钡餐造影 ,B超检查 ,CT检查和 /或MR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外生性平滑肌肉瘤。上消化道造影表现为外压性改变 ,2例可见肠道外不规则钡斑 ,B超显示上腹实性肿块 ,CT、MR显示为实性肿块 ,2例可见肿块与十二指肠相连 ,血管造影表现为多血供肿瘤 ,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右、中结肠动脉供血。结论 外生性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应在消化道作钡餐的基础上联合应用CT和 /或MR及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 CT 检查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 CT 表现特征。结果:23例神经母细胞瘤中来源于肾上腺13例,腹膜后7例,纵隔3例;15例肿瘤形态不规整,5例肿瘤呈椭圆形或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肿瘤内部多呈混杂密度,20例瘤体内伴多发钙化灶,15例内伴囊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17例瘤体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11例瘤体包绕大血管;CT 正确诊断20例,诊断准确率为87.0%。结论:CT 检查是诊断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及治疗后随访观察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纳入鼻咽癌放疗后发生视功能障碍及眼底病变的患者35例,共69只眼.分别对所有患者病变侧眼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以及视野检查.结果 根据眼底检查的结果,可以将眼底病变分为视乳头型与视网膜型.视乳头型主要特征为视乳头水肿或苍白萎缩等;视网膜型主要特征为视网膜棉绒样斑、出血、血管异常或黄斑.35例患者中,有23例在接受放疗后3年发生视功能障碍及眼底病变.FFA检查显示,60只眼的视乳头存在缺血,45只眼的黄斑拱环缺损,54只眼出现微动脉瘤,37只眼发生视网膜内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微循环障碍.结论 视神经萎缩、黄斑缺血或新生血管膜造成玻璃体出血以及视网膜脱离是导致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后致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转移癌是一种少见的眼病,其癌细胞桂子均由血行转移而来。本文对所遇3例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例及,男性,44岁,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1996年5月16日来诊。10个月前曾行左肺癌切除术,病理为中央型肺癌,鳞状细胞正级,术后化疗两次。检查:视力有眼0,6一LZH石~1.2,左眼125无法矫正,左眼玻璃体轻混浊,眼底下方可见2个灰褐色球状隆起,眼压右2.40kPa,左2.33kPa。B超示左眼内下方见12。X8mm强回声团。荧光血管造影早期鼻下方见数支粗大血管,之间呈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子宫恶性PEComa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肿瘤发生于子宫体肌壁间,直径约8.5 cm,术前B超提示为平滑肌瘤待排。镜检:肿瘤浸润性生长,由圆形、多边形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呈片巢状或绕薄壁不规则血管呈放射状排列,瘤细胞透明或嗜酸,异型明显,有较多瘤巨细胞,核分裂象5个/50HPF,可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SMA、Desmin阳性,HMB45部分阳性,Ki67约40%阳性。结论:子宫恶性PEComa少见,术前易误诊为平滑肌瘤,免疫组化肌源性标记和黑色素标记双向表达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血管外皮肉瘤(HS)临床、CT、病理表现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腹膜后H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详细分析HS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特征。结果HS症状轻微且无特征性;CT表现为肿瘤较大(〉4cm),边界较清楚,类圆形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区;病理特征为有极丰富的相互连接呈树枝状或鹿角状的血管网,细胞呈短梭形、椭圆形、圆形,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4/10HFP,可见大片明显坏死区,免疫组织化学CD34。结论HS临床特征和CT表现无特征性,确诊依靠病理,腹膜后较大的软组织肿瘤(〉4cm)伴明显出血坏死时应考虑到HS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并文献回顾.2例患者均行腹部 CT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仅行CT增强.结果: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39~57岁,平均46岁,2例位于肝左叶,2例发生于肝右叶.CT平扫呈低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或模糊,大小3.5~13 cm;增强扫描动脉期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边缘强化.4例动脉期均可见粗大迂曲血管位于肿瘤边缘.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或持续性明显强化.2例含有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肝脏PECom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断该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网膜原发性骨外软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一例33岁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理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判读,并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超声及CT均提示患者腹腔有包块;大体标本检查肿瘤组织部分呈分叶状,界清、质硬、灰白,周边见部分网膜组织;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由成熟透明软骨构成,呈小叶状排列,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S-100阳性,Ki67阳性指数<1%;随访患者3年无复发或转移,各项结果共同支持大网膜原发性骨外软骨瘤的诊断,临床治疗方法首选完整切除。结论:大网膜原发性软骨瘤极其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5.
赵心明  周纯武 《癌症进展》2006,4(2):116-118,130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资料。结果肿瘤最长径2.5~11.9cm,平均6.5cm,边缘规整,分叶明显。CT平扫呈密度欠均匀的低密度肿物,CT增强扫描肿瘤内部的分隔中度或明显强化而呈网格状或蜂窝状;分隔厚度1.5~2.5mm,平均2.1mm;肿瘤内部囊的数目较多,直径1.6~12mm。1例肿瘤中心有粗大的点状钙化。结论大部分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比较典型,结合临床特征并注意与粘液性囊性瘤或癌等鉴别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神经细胞瘤患者,按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组和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组,CNC组15例,EVN组9例。两组患者均行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和组织学的特点。结果 CT平扫显示,CNC组患者肿块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楚,肿瘤密度及囊变等情况因人而异。EVN组患者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密度及钙化、水肿及出血情况存在个体差异。MRI检查结果显示,CNC组患者T1WI以等信号或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为主,肿瘤内部可见囊状的长T1、T2异常信号影,边缘可见血管流空信号。EVN组患者肿瘤以囊性为主,呈脑脊液样信号,少数实性部分呈稍长T1、T2异常信号。病理切片显示,CNC组患者肿瘤组织内细胞形态一致,呈流水样排列,肿瘤细胞内血管丰富,排列紧密。EVN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相似,呈均匀一致的蜂窝状小细胞。结论 CNC的CT及MRI征象较典型,EVN常合并水肿和出血,CT和MRI对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属神经上皮性囊肿,临床上不常见。本文通过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增强扫描5例。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右侧13例,左侧7例,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脑脊液样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MRI检查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灶,FLAIR为低信号,在各扫描序列中完全与脑脊液信号同步,病灶周围脑实质无明显异常表现。结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单纯CT检出定位困难,MRI多方位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2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病理证实的2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方法:分析其临床、B超、CT特点及病理改变。结果: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0-61岁,平均年龄41.66岁。病程1周-1.5年。视力主要症状为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底可见棕褐色实性隆起。病理:梭型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7例,混合细胞型5例,1例未分型。结论:视力与病程及肿瘤所占位置有关,预后与肿瘤细胞分型及肿瘤治疗早晚有关,并指出早期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CT及MRI的表现及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40例卵黄囊瘤的CT或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发病年龄9个月~50岁,平均年龄12.7岁;其中男17例,女23例。肿瘤位于卵巢18例,睾丸12例,骶尾部6例,阴道2例,膈肌1例,腹股沟1例。影像学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呈实性或囊实混合性,肿瘤最大径1.5~28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及囊壁内可见迂曲血管影。结论:卵黄囊瘤在CT及MRI存在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发病年龄、AFP升高等临床特征,可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征象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胰腺SP7的螺旋CT征象,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实比例、钙化、临近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并与手术结果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肿瘤发生于胰头部10例,体部7例,尾部6例,体尾部1例,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有分叶,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2)肿瘤内部可见实性及囊性成分,实性部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胰腺实质最大密度差出现在动脉期,囊性部分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3)囊性为主型6例,实性为主型8例,囊实相仿型10例.4)8例肿瘤内部可见钙化,其中一例呈蛋壳状钙化,6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胆总管、肝内胆管可见扩张.5)9例患者CT征象见恶性倾向,1例呈弥漫性生长,5例推压、包绕脾血管,2例与肠系膜血管粘连,1例肿瘤包绕右肾静脉,其余15例CT表现为良性,包膜完整,与周围器官、组织分界清楚,术中所见有一定差异.结论:胰腺SPT病理学特点明显,螺旋CT征象有一定特征,肿瘤呈囊实性两部分,血供较为丰富,呈逐渐强化改变,与大多数胰腺癌缺乏血供有较大差别,血浆CEA阴性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CT检查对胰腺SPT的术前诊断、良恶性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