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LGES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46岁。肿瘤直径1~6 cm,平均5 cm。肿瘤位于子宫内6例,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肿瘤位于子宫外2例,表现为下腹部肿块。镜下由类似子宫内膜增生期间质细胞构成,呈卵圆形或短梭形,在螺旋状小血管周围呈同心圆样排列,呈舌状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10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PR均阳性, ER阳性7例,SMA、desmin局灶阳性1例, Inhibin局灶阳性1例。8例均获访,无死亡病例。结论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需免疫组织化学辅助综合分析,CD10、ER、PR可作为LGESS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9岁。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3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我院。患者2015年4月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可见腺管样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图1);免疫组化:CK(+)、EMA(+)、CAM5.2(+)、CK7(+)。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患者,女,51岁,因"绝经9年,乳腺癌综合治疗后5个月,阴道流血5个月"于2009-09-04入院。患者2000-10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右侧乳腺癌",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术后行放化疗,并口服法乐通和他莫昔芬等药5年。服药后于2000-11始无月经来潮。2003和2005年复查盆腔B超发现"子宫内膜增厚",行子宫诊断性刮宫术病理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较少见.国外本病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0.2%,占子宫肉瘤25%;国内报告病例不止50例,且无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的报告.我院在近29年外检工作中遇见11例,并作了免疫组化的研究,探讨组织发生.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ESS和10例子宫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highly cellularleiomyoma,HCL)进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比分析。结果:ESS瘤细胞与增殖期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相似;HCL瘤细胞呈圆形、梭形,可见大的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ESS瘤细胞CD10、SMA、MSA及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0%、20%及25%,而HCL相应的阳性率则为20%、100%、100%及100%。这些抗体在两组肿瘤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SS具有特殊形态特点,有向平滑肌分化的能力。CD10、SMA、MSA及Desmin的联合应用是鉴别ESS与HCL有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CD10蛋白是一种相对特异的子宫内膜间质标记物,在子宫肿瘤中可以区别ESS和HCL。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形态特点 ,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 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进行光镜观察 ,并对其中 15例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瘤体多位于左、右侧子宫肌壁内 (2 1例 ) ,瘤体直径为 1.5~ 2 3 .0cm ,镜下瘤细胞多呈圆形或梭形。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像多少不等 ,上皮样瘤细胞呈巢状、条索、腺管样排列 ,梭形瘤细胞呈漩涡状、血管外皮瘤样排列 ,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化结果 :actin阳性率为 80 .0 % ,Vim阳性率为 66.6% ,desmin阳性率为 40 .0 % ,上皮性抗原呈阴性反应。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预后与瘤体大小、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而与核分裂像的多少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整理并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106例青年(≤35岁)女性乳腺癌(青年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并与同期诊断的435例年龄>35岁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中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青年组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19.6%(106/541),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86.8% (92/106).与中老年组比较,其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更高[93.4% (99/106)比85.3%(371/435),37.7%(40/106)比26.2%(114/435),52.8%(56/106)比40.7% (177/435),P值均<0.050,而ER和PR表达水平则更低[57.5%(61/106)比68.5% (298/435),60.4% (64/106)比70.3% (306/435),P值均<0.050].并且,两组间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P53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青年女性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高,而ER、PR表达低,其恶性程度更高,临床处理需注意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方法 对 19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ESS多见于 3 0~ 5 0岁青壮年 ;判断ESS的恶性度主要依据肿瘤累及范围及瘤细胞异型性 ,核分裂计数起参考作用 ;免疫组化证实瘤细胞具有多潜能性分化且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率较高。结论 ESS的恶性度要严格按照标准区分 ,ESS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 ,前景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9.
目的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一种少见类型的乳腺癌,OBC发病率较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而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例O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OB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08-27-2015-01-23收治的OBC患者9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0.7岁,中位年龄52岁.本组均因腋下无痛性肿块而就诊,穿刺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例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结果 9例患者术后病理均确诊为OBC,3例经全乳连续切片发现原发癌灶.TNM分期:T0N1M05例,T0N2M01例,T0N3M03例.全组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28个月.除1例死亡外均无瘤生存至今,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O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隐匿,但预后好.以腋下无痛性肿物而就诊的中老年女性应考虑OBC的可能.穿刺病理结合免疫组化可以帮助确诊.乳腺MR是术前筛查乳腺内原发灶的最敏感方法.治疗应以手术为主,术后加做全身的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方法对19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ESS多见于30~50岁青壮年;判断ESS的恶性度主要依据肿瘤累及范围及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计数起参考作用;免疫组化证实瘤细胞具有多潜能性分化且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率较高.结论ESS的恶性度要严格按照标准区分,ESS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前景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对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瘤、乳腺病组织的石蜡切片分别进行检测,观察其VEGF-C的表达状态.结果 20例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病VEGF-C均为阴性,80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72.5%(58/80);VEGF-C主要存在于癌细胞中,正常的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病的胞质中不表达VEGF-C.结论 乳腺癌细胞中存在VEGF-C,其表达状态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检测VEGF-C蛋白表达可能对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2.
MTA1蛋白在乳腺癌浸润与转移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孟圈  鲍俊涛  李靖若  苏静 《肿瘤》2007,27(8):655-657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 1,MTA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正常乳腺组织中MTA1蛋白的表达。结果:(1)MT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0.7%,高于配对正常乳腺组织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TA1蛋白在Ⅲ-Ⅳ期、低分化、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中表达率高于Ⅰ~Ⅱ期、高分化及中等分化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A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是一种转移促进蛋白。经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成为转移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乳腺细针穿刺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研究端粒酶表达与PR、ER、PCNA、c erbB2及p5 3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PCR TRAP技术检测 99例乳腺细针穿刺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35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孕激素受体 (PR)、雌激素受体 (ER)、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癌基因c erbB2及p5 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83例乳腺癌标本 ,在 6 9例细胞学阳性标本中 6 1例端粒酶阳性 ,7例细胞学可疑标本中 5例端粒酶阳性 ,7例细胞学阴性标本中 4例端粒酶阳性 ,端粒酶敏感性为 84.3% (70 / 83)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诊断总符合率为 77.1% (6 4/ 83) ;12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中 ,4例端粒酶阳性 ;4例乳腺炎标本均为阴性。端粒酶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与PR、ER状态、PCNA、c erbB2 表达亦无相关性 ,但与p5 3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乳腺细针穿刺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有辅助诊断价值 ;其与p5 3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期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和统计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占61.6%(77/125),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19.0和51.3个月(P〈0.01),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68%和33%。辅助他莫昔芬(TAM)治疗占47.1%(73/155),中位生存时间182个月,较未辅助TAM者显著延长生存期(P〈0.05)。全组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1个月,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60%和5.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辅助内分泌治疗和Her-2过表达。激素受体阳性可能是预后的参考因素。结论≤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是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辅助内分泌治疗和Her-2表达情况。青年乳腺癌患者只要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预后不差,仍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青年组)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与随机数字表法分段抽取同期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251例(老年组)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结果 青年组乳腺癌病程≤6个月者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82.09%(165/201)、72.11%(18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9,P<0.05);青年组原发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19.90%(40/201)、30.28 %(76/251)](x2=6.302,P<0.05),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老年组[63.68%(128/201)、54.19%(136/251)](x2 =4.145,P< 0.05);青年组0~Ⅰ期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11.94 %(24/201)、17.53 %(44/251)](x2=2.729,P> 0.05).结论 青年乳腺癌患者就诊时肿瘤直径大,p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病情进展较快,危险性较高,但患者警惕性较低.应大力提倡自我体检、定期体检,力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Liao YQ  Xu BH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8):615-618
目的分析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直径≤2 cm、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118例,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辅助治疗进行分析,以发现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5.0%。腋窝淋巴结转移4~9个及≥10个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和59.8%(P=0.009),术后化疗患者与未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和53.3%(P=0.001),术后内分泌治疗者与未行内分泌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和61.9%(P=0.001)。单因素Kaplan-Merier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术后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术后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易于转移的趋势,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腋窝淋巴结转移≥10个的患者;肿瘤分期、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合理的综合治疗有可能改善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及分子成像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应用,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日益提高,其中MRI可应用不同序列、增强扫描、淋巴结对比剂等多种技术评估淋巴结状态,对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很大优势及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妊娠期乳腺癌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至2002年间的妊娠期乳腺癌24例,Ⅰ期7例,Ⅱa期8例,Ⅱb期6例,Ⅲ期3例。11例在终止妊娠后行综合治疗,11例在妊娠中期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分娩后行综合治疗。2例分娩后行综合治疗。结果终止妊娠和继续妊娠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53.8%。5年总生存率为54.1%。结论终止妊娠不能提高妊娠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乳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病变为主,也有少部分为成骨性病变,目前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整合素、血管生成以及骨微环境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在乳腺癌骨转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诊治的67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0.7%,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肿瘤分期、激素受体状态、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是影响手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其中手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淋巴结状态、肿瘤分期、激素受体状态、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术后行规范化辅助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