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以往临床多采用经颞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本研究对比其与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探究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缺损(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01-2018-01-31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15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75例。试验组行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照组行经颞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统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NIHSS及生活质量(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NIHSS评分为(12.56±1.59)分,低于对照组的(17.64±1.78)分,t=18.433,P<0.00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4.485,P=0.034;试验组>80%~100%血肿清除率为85.33%,高于对照组的50.67%,χ~2=4.015,P<0.001;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17.33%低,χ~2=4.040,P=0.044;试验组术后3个月SF-36生理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对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行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可显著降低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201 5年间的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内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疗效优于常规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6,(2):181-182
目的分析钻颅软通道颅内血肿引流术与硬通道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1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硬通道组与软通道组各91例。硬通道组行硬通道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软通道组行钻颅软通道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硬通道组颅内血肿量显著少于软通道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软通道组(9.9%vs 20.9%),ADL评分显著低于软通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致残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采取硬通道微创引流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80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者40例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者4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手术治疗与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11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行CT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微创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治疗有效率63.79%,手术组有效率43.1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损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文生松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325-1326
目的探讨CT定位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CT定位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N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位下血肿穿刺引流术在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且具有预后良好、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2%vs 76.9%,P<0.05)。观察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5%(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手术治疗与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11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行CT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微创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治疗有效率63.79%,手术组有效率43.1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损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32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行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引流术患者,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血肿均一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5~45 min,术后2~5 d拔除引流管。术后发生再出血患者1例,无颅内感染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评分:5分(恢复良好) 26例,4分(轻度残疾) 4例,3分(重度残疾) 2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结论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引流术是一种具有安全、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小脑出血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定向软通道置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患者的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定向软通道置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收集两组的围手术指标。结果两组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存患者的各个指标中: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而再次出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短P<0.05;术前术后2周的NIHSS评分方面,两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硬通道与软通道的血肿吸引术均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但软通道手术有助于避免术后的再次出血,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定向软通道技术与开颅术治疗脑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软通道技术组)25例及对照组(开颅术式组)25例。对比两组间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及气颅发生率等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在死亡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气颅发生率及术前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在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3及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软通道技术治疗脑出血优于开颅术,可在基层医院二甲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64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由CT引导下依据血肿大小、形态及患者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行方体定向单靶点或多靶点微创软管血肿引流、液化清除术。结果:术中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残血清除留管时间:单靶点径路(32.2±18.6)%和(6.5±2.1)d,多靶点径路为(56.5±23.3)%和(4.5±1.5)d,两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例患者出院54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5.6%。对存活54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以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患者神经功能,ADL118例(33.3%)、ADL221例(38.8%)、ADL38例(14.8%)、ADL45例(9.2%)、ADL52例(3.7%)。结论: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可多轨道、多靶点穿刺,操作简便,创伤微小,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缩短留置管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纳入122例有微创手术指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软通道治疗组64例,硬通道治疗组58例。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保留置管时间及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再出血、颅内感染、颅内积气、脑脊液漏、穿刺部位感染等。结果软通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8.05±7.77,治疗后NIH-ss评分7.57±4.68,住院期间病死率17.19%,血肿穿刺置管天数(4.35±1.56)d,侧脑室穿刺置管天数(7.67±2.37)d,再出血4例,颅内感染3例;硬通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8.38±9.02,治疗后NIHSS评分8.02±4.84,住院期间病死率20.69%,血肿穿刺置管天数(4.07±1.49)d,侧脑室穿刺置管天数(8.17.4±2.55)d,再出血9例,颅内感染2例,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同等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血肿、血肿体积大小、术前GCS评分将其分为定向软通道组、定向硬通道组及开颅手术组各30例,术后观察三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区别,并比较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术后三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效率分别为90.00%、83.33%、80.00%,经过3个月随访后,三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83.33%(P〈0.05),三组患者治疗皆有一定疗效,但最有优势的为定向软通道微创组。同时,三组当中死亡率最低的也是软通道微创组,仅为3.3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术式所引起的术后严重脑水肿及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与生存质量,显著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大幅节省治疗费用,且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操作更简便,易于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采用微创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针对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在我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头颅CT影像的定位,选取YL-1型的一次性穿刺颅内血肿手术治疗,就病患的血肿加以抽吸、液化、冲洗以及引流等。结果:给予所有患者微创手术治疗后,血肿在3至6天内大体消失。5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示:15例治愈出院,20例病情显著好转,10例病情得到缓解,5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0%。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的清除手术是一项操作较为简便,给患者带来损伤较小的技术,用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0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保守组(行保守治疗)与微创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微创组的NIHSS评分低于保守组(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软通道置入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器进行穿刺引流,同时给予止血、降颅压、降血压、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结果 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进行疗效判定,68例中Ⅰ级12例,Ⅱ级28例,Ⅲ级13例,Ⅳ级7例,Ⅴ级3例,死亡5例.结论 微创软通道置入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得到明显改善,具有损伤小、见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急、危重型脑出血患者11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人,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通过CT立体定位后对颅内血肿行血肿抽吸、放置引流及配合相应、规范的护理措施。对照组56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及相应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痊愈30例;死亡6例;病死率10%;对照组:痊愈14例;死亡20例;病死率35.7%。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可以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