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期梅毒早期母婴阻断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早期规范化治疗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5l例产前筛查确诊并经规范抗梅毒治疗的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11例未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病例进行对照。结果妊娠期梅毒早期规范化治疗孕妇共分娩新生儿51例,其中足月产50例,早产1例,无流产、死胎发生。新生儿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阴性21例,TPPA、RPR均阳性(滴度≤1:8)11例,经1-6个月随访均自行转阴。妊娠期梅毒未规范化治疗的孕妇发生死胎、新生儿死亡和足月梅毒儿共9例(81.82%)。外地孕妇不良妊娠发生率为30.43%(7/23),明显高于本地孕妇的7.69%(3/39);无固定职业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为24.32%(9/37),高于有固定职业孕妇的4.00%(1,2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矿=5.53、4.55,P〈0.05)。结论妊娠梅毒早期规范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流动人口、无固定职业孕妇的建卡率,能有效避免妊娠梅毒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模式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PMTCT模式对2012—2013年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期保健管理的妊娠合并梅毒孕妇58例为实验组,同期采用常规干预模式管理的妊娠合并梅毒孕妇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规范治疗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早期发现并诊断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规范治疗率为81.03%,高于对照组的62.22%(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62%和2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MTCT模式阻断梅毒母婴传播可提高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早期发现和诊断,促进妊娠梅毒的规范治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梅毒母婴阻断的干预时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在不同时期驱梅治疗或未治疗的妊娠不良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 方法 将25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根据筛查诊断和开始治疗的时间,分为4组:孕前治疗组102例;孕期治疗组77例,其中妊娠≤20周治疗组32例,妊娠>20周治疗组45例;未治疗组73例.比较各组之间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及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结果 不同治疗时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孕前治疗组为17.6%(18/102),孕期治疗组32.5%(27/77),未治疗组56.2%(41/73),组间比较呈递增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表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潜伏期梅毒24.9%(43/173),一期梅毒44.1%(15/34),二期梅毒57.7%(26/4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干预时间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比较,孕前治疗组与妊娠≤20周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治疗组新生儿脐带血甲苯胺红实验阳性率及新生儿临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均低于妊娠>20周治疗组,而妊娠>20周治疗组又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妊娠梅毒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早发现、早治疗是妊娠梅毒母婴阻断的关键措施,妊娠期产检发现梅毒可建议孕妇选择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4.
马孝兰  顾庆成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2935-2936
目的:了解徐汇区的各产科及早孕建册门诊中筛查出的妊娠梅毒情况,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做到妊娠梅毒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减少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全区4所医院产科门诊及区妇幼保健所性病门诊上报的个案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筛查出妊娠梅毒68例,接受治疗中除1例自然流产,2例死胎外均正常分娩。结论:婚前检查和孕12周建册初查是降低妊娠梅毒发生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11月杭州艾玛妇产医院收治的329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治疗组200例,未治疗组129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①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93.5%,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低体质量儿和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②治疗前和分娩前母血TRUST滴度≥1∶8时,会导致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③孕周小于16周开始接受治疗效果最好,正常新生儿的出生率可达92.9%,显著高于治疗时孕周在16周以后的患者(P<0.01).结论:妊娠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情况,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首次筛查时的孕周(是否>孕28周)、分娩时的血清TRUST滴度(是否<1∶8)及有无进行规范治疗进行分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①筛查孕周<28周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5.36%(3/56);孕周≥28周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5.71%(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娩时孕母的血清TRUST滴度<1∶8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2.04%(1/49);滴度≥1∶8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53.85%(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规范治疗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占5.00%(2/40),未治疗组占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40)和23.33%(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孕产妇未早期筛查、分娩时血清学TRUST滴度高(滴度≥1∶8)及未规范治疗是发生先天梅毒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妊娠梅毒58例流行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妊娠梅毒患者分别为3、8、11、15、21例,其中显性梅毒19例、潜伏梅毒39例;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92.86%,未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孕妇早产、死胎发病率为7.14%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的56.2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治孕期≤16周,足月分娩率为100.0%,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16周,足月分娩率81.25%,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75%(P<0.05).结论 妊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且以潜伏梅毒为多,故对孕妇应及早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规则抗梅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初治时间及治疗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梅毒可通过胎盘使新生儿感染,导致胎儿死胎或先天梅毒等[l]。为了降低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的影响,产科医务人员应开展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2、3]。鹿城区为国家级预防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示范区,本研究通过对鹿城区2011年3月~2013年6月的357例梅毒阳性孕妇及产妇的分组比较,探讨鹿城区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梅毒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刘敏  王芳  张新鑫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087-4089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对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及驱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12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孕妇,分为治疗组(92例)及未治疗组(2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抗梅毒药物治疗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2.4%,未治疗组仅为4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与死胎、死产、流产发生率分别为6.5%和1.1%,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1.0%和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产儿预后: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79.1%,未治疗组仅占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孕周与用药的关系显示,开始治疗的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③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应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者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5.2%,应用头孢曲松治疗者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66.7%,与其他两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的患者,采取有效地、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APOS)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湖北省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已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发生APOS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梅毒感染孕产妇4 859例,年龄(29.59±5.50)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3 092例(63.64%),职业以家务及待业者为主,3 312例(68.16%)。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APOS发生率21.24%(1 032/4 859), 2012—2021年,APOS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10.48, P=0.001)。鄂东部地区梅毒感染孕产妇APOS的发生率为23.56%,高于鄂中部(19.68%)和鄂西部地区(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P=0.00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15~<20岁(...  相似文献   

1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可造成多器官损害。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增加,妊娠合并梅毒也不断增加[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产前治疗情况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将58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以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2个疗程的37例为治疗组,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的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活产率为62.07%,对照组仅为3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1.72%,对照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3.42%;治疗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均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5.18%,两组死胎/流产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对所有孕妇均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及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本地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治疗后的母儿妊娠结局,为该地区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4至2010年,对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5 408例孕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妊娠结局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7年内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患者共116例,妊娠期梅毒的平均发生率为4.6‰,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95例接受了规范治疗,接受治疗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占8.4%.分别于早、中、晚孕开始治疗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RPR滴度组母亲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RPR滴度≥1:4组所分娩的新生儿,其RPR阳性率达94.7%,明显高于母亲RPR滴度≤1:2组所分娩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3.3%(χ2=9.388,P<0.05),相对危险度达15.750倍.结论 母亲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妊娠期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妊娠期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期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现状与特征,探索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0年珠海市医疗机构检测的梅毒螺旋体阳性孕产妇及新生婴儿信息,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接受梅毒螺旋体检测的产妇共195 414人,筛查率为99.50%;总阳性检出率为0.12%。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共44例(19.38%),其中死胎6例(13.63%)、死产2例(4.55%)、早产22例(50%)、低出生体重19例(43.18%)、新生儿先天梅毒1例(2.27%)。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时期为产后(OR=4.884)与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结论 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的筛查工作,并进行规范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引产和分娩的27 461例孕、产妇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苄星青霉素治疗,非治疗组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检出210例,其中10例为Ⅰ期梅毒,200例为潜伏期梅毒,发病率为0.76%.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5.21%和52.85%,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1).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0.51%和93.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梅毒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可导致严重的妊娠不良结局。通过适当的产前检查,识别感染梅毒的高危孕妇和婴儿,给予合理的治疗和足够的随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梅毒的传播。该文重点对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的流行病学现状、筛查和治疗进展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海素  谭冲  曹刚  吕江曼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96-1497
目的:分析导致梅毒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2006~2011年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梅毒产妇及其新生儿的病案资料,收集导致梅毒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 943例住院分娩产妇患妊娠梅毒33例,发病率2.21‰。发病率与产妇及配偶的职业、文化程度、产妇既往流产史及是否经过规范治疗有关。结论:加强特殊人群梅毒母婴传播知识的普及,提高其筛查、治疗的意识,能有效地控制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9.
陈静辉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15-1816
目的探讨本地区妊娠梅毒的发生情况,治疗孕周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自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来我院进行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诊断为妊娠梅毒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观察妊娠结局。结果本组孕妇妊娠梅毒发生率为7.761‰。于孕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梅毒未发现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先天梅毒,孕中晚期诊断未进行规范性治疗的妊娠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76.92%。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8.46%。结论对妊娠梅毒及早筛查,及早诊断,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检测出妊娠梅毒的孕妇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逐年统计2010-2016年医院产前检查检测到的妊娠梅毒孕妇检出率;对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按照孕妇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gain, RPR)首检滴度分类,将孕妇分为<1∶16和≥1∶16的两组;按照治疗程度分为正常治疗组,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检测以上几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概率。结果 2010-2016年总检测出妊娠梅毒患者460例,检出率为0.082%(460/561 039),其梅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460例妊娠梅毒患者中足月活产率的新生儿328例,占71.30%;首检RPR滴度<1∶16组患者胎儿足月活产率高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其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低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胎儿的足月活产率均下降(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均升高(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均增加(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确诊患者进行尽早正规的趋梅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