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临床依据患者是否存在胸痛症状将该病划分为两个类别,即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既往研究资料中表明,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25%左右为有症状者,75%左右为无症状者;而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的占比区间为20%~60%;以此导致很多患者发病后,因不具备典型症状而大概率误诊、漏诊。现阶段临床多通过冠脉CT、冠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以及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等方式对心肌缺血进行诊断,但这些技术存在有创性、体制运动能力要求等弊端,难以普及;动态心电图因不具备上述弊端,且诊断信息更为充足成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心肌缺血诊断方案。本文结合既往研究资料对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进行分析,旨在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尽早进行诊断治疗,对于保障治疗效果和预后均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来说,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在诊断中非常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进而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状动脉CT等技术对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诊断,但是这些技术均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12月医院接诊的59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59例患者中,共有47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对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与常规心电图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下移高峰期均为6:00~12:00;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CHD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4 h内心肌缺血无症状发作阵次占比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心电图(ECG)及其联合心电向量(Vector)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纳入南京市江宁医院病例库的66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例,将其中接受ECG检查的患者列为对照组(35例),将接受ECG与Vector联合检查的患者列为观察组(31例),然后对比二组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90.3%,而对照组仅为57.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74。结论:单纯采用ECG检查远不及ECG与Vector联合检查,后者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更为理想,确诊率更高,临床价值更突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孙秀娟 《工企医刊》2014,27(5):1045-1045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临床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临床又称隐匿性心肌缺血[1].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临床防治的重点,但由于其发作症状不明显,故容易被患者忽视.由于SMI的发生无伴随心绞痛症状,常规心电图很难做出诊断,而应用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监测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价SMI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2-3].本文对98例患者进行了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性缺血的临床指导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电向量图对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对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的对比,进而寻找对缺血性心脏疾病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以便为这类患者的早日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时间。方法选择62名冠心病和60名无冠心病的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的检查,以比较两图在诊断心肌缺血项目的相关异常检出率。结果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在冠心病症状组分别为96.77%和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34 6,P=0.000 0),在无冠心病症状组分别为46.67%和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6 0,P=0.000 4)。结论心电向量图的检查不论是有冠心病组还是无冠心病组,对心肌缺血异常项目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在诊断心肌缺血中优于普通心电图。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绝对或相对减少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根据患者有无胸痛等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有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伴有胸痛等症状者占1/4,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占3/4[1].而20%~60%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监测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而容易被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5例.实验组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12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进行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结果:常规心电图与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64.62%(137/212)以及92.92%(197/212),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比较常规心电图以及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心肌缺血的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表明常规心电图对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53.30%、76.19%以及15.38%明显低于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的96.32%、86.29%以及86.67%,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心肌缺血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或者降低都是引发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心肌缺血患者都拥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还有一种患者称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也就是说其在发病期间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极有可能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动态心电图技术可以自身强大的功能和效应进行定位诊断,以更加原始的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各项医疗数据,例如心肌缺血程度、持续时间等。可有效避免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引发的漏诊或误诊问题,为患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更加权威的保障。同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费用较低,操作更为简便,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对术后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将50例ASAⅡ-Ⅲ级择期食管癌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术后硬膜外镇痛组(A组,n=25)和对照组(C组,n=25).用Datex-Ohmeda S/5多导联自动ST段分析仪检测术后ST段变化情况,求得2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P<0.05);A组心肌缺血发生率(24%)低于C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5);A组缺血负荷小于C组(3.4±4.8 vs 5.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2组平均ST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硬膜外镇痛能降低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但不能明显改善其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血府逐瘀汤高、中、低剂量组,6天后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两次,检测乳酸脱氢酸(LDH)、磷酸激酸激酶(CK)与心电图(ECG)的改变。结果血府逐瘀汤能明显降低血清LDH活性及CK活力;改善ISO所致的大鼠心电图ST-T段的偏移。结论血府逐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变性白蛋白(IMA)测定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106名健康人血清IMA测定。同时在uA患者入院后12h内不同时间段测定cTnI、CK、CK—MB。结果uA组IMA(89.9±10)U/ml显著高于对照组(60.2±8)u/ml,P〈0.05。距发病〈2hIMA阳性率(33.3%)显著高于cTnI(4.0%)P〈0.005;4h阳性率(40.6%)显著高于cTnI、CK—MB、CK(13.5%,8.3%,5.2%,P〈O.01);8~12hIMA阳性率(47.9%)高于cTnI、CK—MB、CK(29.2%,19.8%,17.7%,P〈0.05)。结论血清IMA诊断心肌缺血优于cTnI及心肌酶学.是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1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者1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观察组不同心功能等级患者的心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SBP、DBP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LVESD、LVEDD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中,心功能等级越高,LVEF越低,LVESD和LVEDD越高。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心脏彩超可作为诊断该病的有效工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腹部急救的策略。方法分别在患者术毕拔管前和诱导插管前进行艾司洛尔及佩尔地平的静注,术中观察静滴硝基甘油及停药后三者的变化。观察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术毕拔管前:静注药物后20min内,三项指标显著下降。诱导插管前:静注药物2min后,三项指标即已经显著下降,SBP、HR随后相继后回升至原水平。术中静滴硝酸甘油:SBP、DBP显著下降直至停药后30min,而整个过程中HR无显著变化。结论在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腹部急救手术时,可以应用艾司洛尔、佩尔地平及硝基甘油来降低高血压,减缓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种环境因素改变对心肌缺血家兔血液流变学的效应。方法将60只健康清洁级中国白兔分为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手术)、心肌缺血低氧(暴露于氧含量为8.5%氮氧混合气体)高温[(42±2)℃]组、心肌缺血低氧(暴露于氧含量为8.5%氮氧混合气体)组、心肌缺血低氧(暴露于氧含量为8.5%氮氧混合气体)高温[(42±2)℃]饥饿(禁食禁水24h)组、心肌缺血饥饿(禁食禁水24h)组、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分别将各组暴露于相应环境30min后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的数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氧、高温、饥饿的心肌缺血家兔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和血沉方程K值均为升高(P<0.05)。心肌缺血饥饿组、单纯心肌缺血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P<0.05),心肌缺血低氧组降低(P<0.05)。心肌缺血饥饿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升高(P<0.05)。其余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不明显(P>0.05)。结论心肌缺血家兔在饥饿、高温或低氧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某些指标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特点,方法:自198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围手术期AMI 49例(I组),另随机选择同期收治非手术住院AMI60例(Ⅱ组)进行多项指标对照分析。结果:心电图指标PTFv1负值增大,∑ST段抬高及Q波导联数增多,QTc延长以围手术期多见(P<0.05-P<0.01),诱发AMI以情绪焦虑,疼痛,吸烟等,并以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高,发病时间7:00-12:00及并发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扩展及病死率以围手术期AMI发生明显增多(P<0.05),结论:围手术期AMI心电图指标明显异常,提示近期预后险恶尤为关注患者上午情绪稳定及有效止痛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只。两组家兔均置于自然低温环境下(10℃、5℃、0℃、-5℃)暴露30~60min后做肢体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10℃、5℃及0℃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7,P〈0.05)。随着环境温度下降,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逐渐增加,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r=1.000,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率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减慢,与温度变化呈三次方函数关系C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ST段压低及T波倒置幅度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加深,与温度变化呈三次方函数关系(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ST段之间、T波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家兔的心肌缺血明显加重,心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规律。方法:将112只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只。实验组是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左室支中下1/3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对照组是开胸但不阻断冠状动脉血流。两组家兔均在自然低温环境下(10℃、5℃、0℃、-5℃)暴露30min、60min后做心肌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情况。结果:10℃和5℃自然低温环境下对照组心肌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当环境温度从0℃降至-5℃ 的过程中,对照组心肌纤维从排列较整齐逐渐变为心肌纤维拉长、排列疏松,心肌间质细胞水肿。当环境温度从10℃降至-5℃的过程中,实验组心肌纤维逐渐从拉长,排列疏松至排列呈波浪状改变并有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问质水肿,小血管明显淤血。结论: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可使心肌细胞变性损伤,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肌细胞损伤更加明显。提示低温环境的变化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对已有缺血改变的心肌细胞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