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的时机选择,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共35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气管切开术不同时机分为紧急组6例和预防组29例,紧急组在行气管切开术前,有明显的呼吸困难,预防组为在气管切开术前,未出现明显的通气、换气障碍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使用情况、气管切开时间、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术后预防组与紧急组各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气管切开时间、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呼吸机使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了提高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必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以改善生命体征、降低MODS发生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经验。方法针对1 2例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的特点,早期抢救护理及时正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感染。结果 1 2例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有7例做了气管切开术,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效果满意。结论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对治疗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和预防气管切开后并发症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伤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3.
李宝山  王辉 《现代保健》2011,(29):44-45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危重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经皮扩张法行气臀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生命体征的波动等,与100例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升术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也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快捷的急救技术,适合于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经验。方法针对12例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的特点,早期抢救护理及时正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感染。结果12例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有7例做了气管切开术,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效果满意。结论硝酸灼伤合并吸入性呼吸系统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对治疗吸人性呼吸系统损伤和预防气管切开后并发症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伤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5.
宁中启 《现代保健》2009,(17):165-165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对24例大面积烧伤处理,吸入性损伤的治疗,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有效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同时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愈20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2例。结论正确评估伤情、明确吸入性损伤程度、尽早气管切开是抢救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是抢救此类患者的首要措施。同时康复治疗在烧伤者救治中也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50例,给予气管综合护理;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护理。结果试验组拨管时间是(23.88±6.32)d,对照组为(28.65±7.43)d;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0%,试验组无气管息肉发生,对照组气管息肉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气管切开术后综合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曹桂玲  吴靖 《现代保健》2011,(29):134-135
目的监测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MODS)的损伤程度及病情发展,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2月~2010年1月136例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MODS)的患儿,人院后24h内对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并给予密切监护,根据《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原发病治疗加一般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6例MODS患儿的检查结果中,肺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脑损伤、心脏损伤,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的损伤(P〈0.05)。其中,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引起的脑损伤与心脏损伤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发病的脑损伤与心脏损伤率(P〈0.05)。合并DIC的新生儿死亡率最高,明显高于合并其他器官的损害(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效60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45例,有效14例,无效9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MODS)要求密切监测其病情发展,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阻止病情的发展,治疗以纠正休克为主,保持组织血流灌注,注意预防呼吸障碍和肾前性肾功能损伤发生,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和呼吸支持,对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波 《现代养生》2014,(14):132-132
目的:通过对本院收治烧伤所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以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生命,同时也可提高因烧伤而出现的吸入性损伤病症的认识,为今后的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烧伤所致吸入性损伤患者56例,通过查阅病例记录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共出现7例死亡病例,其余患者生命得以保全。其中全部中、重度患者均进行了呼吸道清理,共对18例病患实施了气管切开术,紧急切开者15例,预防性切开者12例,切开前物明显吸入性呼吸困难症状。死亡病例方面,3例死于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3例死于创面脓毒症,另有1位患者死因为严重烧伤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烧伤所致吸入性损伤病情十分危急,且易于出现并发症,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妥善选择治疗方法和施用药物。正确的临床救治方案影响患者的预后,在临床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ICU危重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气管切开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气管切开组、切口明显小于传统气管切开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皮下气肿、管周溢痰形成明显少于传统气管切开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适合于ICU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重病人,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经皮气管切开术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白细胞(WBC)数、血氧饱和度(SpO2)、昏迷时间、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组伤后3d内SpO2下降8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昏迷时间(10.13±2.84)d,对照组(14.94±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肺部感染10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一周内肺部感染2例,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2,3,5,7天血W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预后不良8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并防治肺部感染,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田占鹏 《职业与健康》2010,26(20):2298-2300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和可必特后对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煤工尘肺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雾化吸入氨茶碱、地塞米松;B组50例,雾化吸入可必特,每天2次,连续5 d后,比较2组雾化吸入前后肺通气功能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的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FVC、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茶碱、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对CWP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改善不明显;可必特雾化吸入对CWP患者肺通气功能有显著改善,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冠心病患者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护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行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的冠心病患者共194例,随机分为三组,实验一组采用音乐疗法A方案护理,实验二组采用音乐疗法B方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和比较检查前后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脉搏)、症状及心理(焦虑、抑郁)变化。结果:(1)三组生命体征、SCL-90评分变化:对照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一组、二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HAD评分变化:对照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一、二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检查后实验一组、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组与对照组、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磁共振检查前后生理、心理变化,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利于得到满意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气道评估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将166例行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按是否行早期气道评估分为早期评估组(86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因病情变化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时,由值班医生进行首次气管插管,并在插管前采用喉镜观察分级评估气道;早期评估组患者入急诊科时即由值班医生采用改良的Mallampati分级及甲颏距离测量进行早期气道评估。记录两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例数、气管插管时间、预估为困难气道的例数、预估为困难气道首次插管成功的例数、气管插管失败需行紧急气管造口的例数、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达转送的间隔时间、急诊科内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时间、预估为困难气道率、气管插管失败需要行紧急气管造口置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评估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和预估为困难气道首次插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9.4%(59/85)比40.0%(32,80)、80.0%(28/35)比32.3%(10/31)],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达转送的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89.5±23.2)min比(110.4±48.2)min],急诊科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2%(7/85)比18.8%(15,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早期对患者进行气道评估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提高急诊困难气道患者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有助于患者病情稳定,及早达到安全转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选择性和进行子宫切除术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2例行产科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行子宫切除术的类型分为选择性组和急症组,其中选择性组有28例患者,急症组有14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产妇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比例无差异(P>0.05)。选择性组患者早产儿的发生率、新生儿的重度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急症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选择性组早产儿比例14.3%,死亡率为10.7%,急症组早产儿比例为7.14%,死亡率为0;选择性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率为10.7%,急症组为7.14%;选择性组新生儿的畸形率(3.6%)以及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低于急症组患者的(分别为28.6%和35.7%),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和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各有利弊,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行子宫切除术,以降低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ICU对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老年患者囊上吸引的应用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应用囊上吸引术及气管切开术常规护理措施32例(应用组);取同期36例传统气管切开术,应用气管切开术常规护理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切口感染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人工气道建立技术,应用囊上持续吸引及气管切开术常规护理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对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气管切开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观察组行气管切开后早期应用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行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湿化效果达到生理性需要,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人工呼吸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I)出院后生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VLBWI 50例并分为两组。24例对照组患儿出院后由家长自行护理;26例观察组患儿出院后由我科资深护士进行延续护理,直至患儿1周岁。比较两组患儿出院后至1周岁期间的再入院率、死亡率,观察两组患儿1周岁时的体格发育、神经发育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再入院率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患儿1周岁时的体格发育均近似于正常婴儿。观察组存活患儿1周岁MDI评分、PDI评分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MDI<70、PDI<70、脑瘫、失聪、神经发育损害例数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院外延续护理可降低VLBWI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儿的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需要机械通气的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患者死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共106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62例(58.5%)和生存组44例(41.5%),分析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结核多耐药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II)评分、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机械通气时间、肺叶受累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多耐药、HAP、MODS、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多肺叶受累是需要机械通气的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需要机械通气的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死亡率非常高,多耐药、HAP、MODS、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多肺叶受累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段利雅  张鹏 《现代保健》2012,(22):18-19
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与传统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护理,统计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采取持续气管内滴药法对气道进行湿化;B组66例,采取传统雾化吸入法对气道进行湿化,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在气管切开后3、6、12d对患者进行痰液细菌培养,A组阳性例数少于B组(P〈0.05)。在所有痰液细菌培养标本中,G-菌占75.23%,G+菌占24.72%,较常见的细菌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传统雾化吸入法与持续气管内滴药法比较,后者能明显缩短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口腔科儿童恐惧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4例被诊断为牙科恐惧症的患儿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n=34)和学龄组(n=30),两组患儿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开展滞留乳牙拔除、根管治疗和龋齿填充治疗。记录两组患儿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顺利完成口腔疾病治疗。两组吸入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入前、吸入后和治疗中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和躁动伴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躁动发生率高于学龄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牙科恐惧症患儿口腔疾患治疗安全有效,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