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鼻内镜术后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与电凝止血的疗效,探讨运用电凝止血在鼻内镜术后的可行性。方法将78例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鼻腔行传统的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治疗组为电凝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鼻部胀痛情况、术后出血及术后术腔上皮化时间比较。结果两组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鼻部胀痛情况术后术腔上皮化时间,电凝止血优于凡士林纱条填塞。结论鼻内镜术后电凝止血的效果和术后疗效确切,术后患者痛苦小,术腔上皮化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鼻内镜术后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与电凝止血的疗效,探讨运用电凝止血在鼻内镜术后的可行性。方法将78例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鼻腔行传统的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治疗组为电凝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鼻部胀痛情况、术后出血及术后术腔上皮化时间比较。结果术后12周,观察组62.00%的患者嗅觉正常,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患者SNOT-20评分、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和鼻腔黏液纤毛清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黏黏黏。且观察组患者机体功能评分、情绪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较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CRS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鼻腔状态、机体能力及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术后继发性严重鼻出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6例鼻内镜手术后继发严重性出血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6例出现鼻内镜手术后继发严重性出血病人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均为蝶腭动脉出血,多为术后1周左右出现,经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和碘仿纱条填塞压迫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后可因蝶腭动脉损伤出现术后继发严重性出血,出血时间常发生在术后1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加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住院鼻出血患者的常见病因、出血部位、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37例住院鼻出血患者,统计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7例住院鼻出血患者中,男176例,女61例, 14~86岁(平均55岁),单侧出血232例,双侧出血5例。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前下部47例,下鼻道42例,嗅裂区31例等。102例予以凡士林或碘仿纱条填塞,68例治愈,34例改为鼻内镜下电凝止血;134例予以膨胀海绵或明胶海绵填塞,40例治愈,94例改为鼻内镜下电凝止血;1例未填塞,予以降压止血药物后治愈。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共128例,治愈122例。结论 住院鼻出血患者以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单侧多于双侧,最有效治疗方法为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局部填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难治性鼻出血的鼻内镜治疗效果,并与传统的填塞止血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治疗的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鼻内镜下止血组与鼻腔内填塞止血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再出血(治疗后至随访2个月结束)、出血量(治疗开始至随访2个月结束)、术后鼻腔恢复通气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等。结果 鼻内镜组治愈率高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2%,69/71 vs 84.0%,42/50;P=0.0095);术后2个月内鼻内镜组再出血率低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4/71 vs 46.0%,23/50;P<0.001);治疗中及治疗后鼻内镜组疼痛评分平均值均低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8±0.72 vs 4.72±0.49; P<0.001; 2.59±0.48 vs 4.21±0.58; P<0.001);鼻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15/71 vs 42.0%,21/50; P=0.0134);鼻内镜组总出血量低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5±9.83) mL vs (64.89±14.32)mL, P<0.001];鼻内镜组术后恢复通气时间短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4±0.87)d vs (7.14±2.31)d, P<0.001];鼻内镜组患者术后鼻黏膜恢复时间早于鼻腔内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8±3.21)d vs (9.31±3.76)d;P<0.001)。结论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可作为难治性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鼻道后穹窿部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例下鼻道后穹窿部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反复、频发、动脉性出血,出血位置隐蔽,常规行前后鼻孔填塞后仍反复间断出血,所有患者均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中探及出血点位于下鼻道后穹隆部,通过电凝止血术一次止血成功,随访1~3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临床中反复顽固性鼻出血、前后鼻孔填塞无效时,需考虑下鼻道后穹隆部出血,鼻内镜下单极电凝止血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治疗老年人鼻腔后段出血三种方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血管栓塞术、鼻内镜下止血、鼻腔填塞3种方法治疗老年人鼻腔后段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鼻腔后段出血的老年患者105例分为3组,分别用血管栓塞术、鼻内镜下止血、鼻腔填塞治疗.观察出血情况,治疗后反应及有无复发.结果血管栓塞术较其它两种方法止血彻底,患者反应轻,复发率低.结论血管栓塞术治疗老年人鼻腔后段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鼻腔填塞和鼻内镜下止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输血器、吸引器联合电刀在鼻内镜手术中止血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324例经鼻内镜下手术术野3~5级患者,采用输血器、吸引器联合电刀实施电凝止血.结果 324例术中均寻到出血点,止血彻底,5例术后拔出鼻腔填基物时出现鼻腔出血,用1%肾上腺素纱条收缩压迫鼻腔黏膜后血止.结论 采用输血器、吸引器联合电刀鼻内镜术中止血具有简便灵活、止血彻底、术野清晰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鼻内镜术腔两种填塞物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填塞物提供客观的参考意见。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3月行鼻内镜手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77例)术后填塞膨胀海绵,B组(73例)术后填塞纳米银敷料,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腔及头部胀痛程度、抽取填塞物后鼻腔出血情况,以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术后74.03%有较明显的鼻部及头部胀痛,而B组则为47.9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抽取填塞物后有80.52%出现鼻腔再次出血,而B组患者对应的数据为69.86%,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者的止血效果没有明显差异,膨胀海绵填塞方便,但存在形状固定、膨胀后鼻部及头部胀痛明显等问题,而纳米银抗菌敷料能够根据需要裁剪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填塞,减少了术后出血的同时具有抗菌、止痛等优点,是鼻内镜术后比较理想的填塞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鼻内镜术后应用可降解纳吸棉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护理观察。方法选择鼻内镜术后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膨胀海绵填塞组(A组)和纳吸棉(Naso Pore)填塞组(B组),比较两组填塞物在鼻内镜术后止血效果及患者疼痛观察。结果可降解纳吸绵(Naso Pore)填塞组(B组)在术后止血、抽除填塞物后出血及疼痛情况显著好于单纯膨胀海绵填塞组(A组),(均P0.05)。结论纳吸棉有止血性和可吸收性,术后用纳吸棉填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4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方法.方法 对415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电凝止血.结果 一次手术治愈380例(91.57%),两次手术治愈28例(6.75%),三次手术治愈5例(1.20%),四次手术治愈2例(0.48%).出血部位不能确定者4例经明胶海绵局部填塞后未再出血.结论 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以下鼻道穹窿部、鼻中隔嗅区及中鼻道最为常见,鼻内镜下电凝止血为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型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血管运动型鼻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应用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表(RQLQ)评价术前及术后2年的生活质量。结果按症状积分评价疗效,术后2年的显效37例(82.2%),有效4例(8.9%),无效4例(8.9%)。生活质量表评价显示,术后鼻眼和非鼻眼症状、日常生活及睡眠质量、情感状态都显著改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显著增强。鼻眼症状中改善最显著的是喷嚏和清涕。术后量表总评分下降超过50%的39例(86.7%),总评分下降未超过20%的3例(6.7%)。结论使用鼻炎症状积分或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表对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显示该手术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治疗鼻腔粘连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腭间径路手术治疗鼻另癌放疗后鼻腔粘连4例,鼻内窥镜引导下鼻内径路手术32例,术后26例放置硅胶扩张管,6例未置管。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腭间径路鼻腔置管成形术效果良好,但术程复杂,损伤大;鼻内窥镜下单纯鼻腔粘连分离术术式简单,但复发率较高;鼻内窥镜下鼻腔置管成形术不但简化了手术,而且有良好的效果,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置管成形术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腔结构重建术治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后无效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35例UPPP后无效的OSAHS患者接受鼻腔结构重建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02)、鼾声评级、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SIeepinessscore,ESS)、鼻阻力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65.7%。患者治疗后6个月,鼾声评级的降低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E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非常明显(P〈0.01),AHI较治疗前减低明显(P〈0.05),LSa02较治疗前升高明显(P〈0.05),鼻阻力和VAS评分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对UPPP后无效的OSAHS患者,鼻腔结构重建术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的鼻内镜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鼻内镜诊治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鼻内镜治疗的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患者7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过。结果本组病例中,依发生的频次高低,其出血部位依次为嗅裂(49例,69.01%)、下鼻道穹窿(10例,14.08%)、中鼻道后下区域(6例,8.45%)、鼻中隔前上区域(3例,4.23%)、鼻中隔骨性突起的凹面(3例,4.23%)。其中62例采用微波止血法,9例局部碘仿纱条加压填塞;1次性治愈62例(87.32%),2次治愈9例(12.68%)。随访3~5个月,鼻出血均无复发。结论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好发于嗅裂水平的鼻中隔区域。于内镜下进行鼻甲骨折移位有利于明确出血点;对出血点采用微波凝固法或定位填塞,可有效制止鼻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腔结构矫形对鼻窦联合手术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鼻息肉、鼻窦炎310例(487例),按照鼻内镜术中是否同期行鼻腔结构矫形分为2组,矫形组139例(223侧),对照组171例(264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矫形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2.5ml,对照组为123.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形组并发症发生率34.5%、对照组31.6%,P〉0.05。矫形组总有效率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P〈0.01)。结论鼻内镜下同期完成鼻腔结构矫形和鼻窦联合手术,能够明显提高鼻窦手术疗效,但不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行鼻腔扩容术对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疗效。方法  ①应用声反射鼻腔测量(acoustic rhinometry,AR)、鼻阻力(rhinomanometer,RM)测量检测30例OSAHS患者术前、术后0~5 cm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in 0-5cmvolume,NCV0-5)、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鼻气道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鼻堵塞程度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进行评价;②应用多道睡眠图(PSG)监测对30例OSAHS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3~5个月监测,使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SaO2,LSaO2)进行评价,嗜睡程度使用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NCV0-5、NMCA、NAR、VAS评分、AHI、LSaO2、ESS评分分别为(4.83±0.08)cm3、(0.37±0.03)cm2、(0.437±0.012)kPa·s/L、7.5±1.4、(10.2±3.0)次/h,(77.3±7.2)%和11.2±2.6,与术后[(8.05±0.42)cm3、(0.58±0.04)cm2、(0.202±0.014)kPa.s/L、4.0±1.0、(5.4±1.9)次/h,(81.3±5.9)%和7.9±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 ①鼻腔结构异常为主要阻塞平面的OSAHS患者,手术处理鼻腔阻塞平面,矫正鼻腔结构,是去除鼻腔阻塞平面治疗OSAHS的有效方法;②通过术前、术后AR、RM、PSG监测,将有助于统一规范手术适应证和术后疗效评价标准,在术前、术后评估中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症状控制的影响。方法 68例鼻咽癌放疗后CRS患者被分成2组,分别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组1)以及上颌窦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组2)为特征的鼻内镜手术,分析这些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特点及两组治疗后症状控制率的差异。结果 组2黏脓性鼻涕和面部胀痛症状控制率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结论 以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鼻咽癌放疗后CRS,上颌窦病变较重、黏脓性鼻涕和面部胀痛症状的VAS评分较高的患者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194例儿童OSAHS的患儿,采用在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鼻内窥镜下经口径行腺样体电动吸切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94例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6个月~1年完全消除打鼾或仅有轻微鼾声。治愈140例,好效52例,无效2例,有效率98.9%。结论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鼻内镜下经口径行腺样体电动吸切术治疗儿童OSAH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