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忻州地区83例耳聋患者常见基因GJB2、GJB3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A〉G测序分析,从分子水平研究该地区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收集忻州地区83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样本,提取DNA后对目的基因扩增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83例耳聋患者中GJB2基因检测到57例发生突变,9个突变位点,与编码连接蛋白的非综合症耳聋突变数据库(http://davinci.crg.OS/deafneSS/index.php?Seccion=mut_db&db=nonsynd)比对,8个位点已见报道,其中包括3个多态位点c.79G〉A、c.341A〉G、c.368C〉A和5个致病位点c.235delC、c.30-35delC、c.109G〉A、c.176-c.191dell6和c.299-c.300delAT,其中,c.79G〉A和c.341A〉G是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30.12%(42/174)和23.49%(39/166)。新发现1例未见报道的突变位点c.186C〉T;患者均未检测出GJB3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通过对忻州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了解忻州地区该基因突变谱,为后续国内耳聋基因型分布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筛查大同地区87例耳聋患者常见基因GJB2和mtDNA1555的突变频率,研究该地区CJB2和mtD-NA1555基因突变情况及热点突变位点。方法采集大同地区87例耳聋患者外周血,对目的基因扩增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有58例GJB2基因检测到11个突变位点,与编码连接蛋白的非综合征耳聋突变数据库(http://davinci.crg.es/deafness/index.php?section=mut_db&db=nonsynd)比对,9个位点已见报道,其中包括5个多肽位点c.79G〉A、c.341A〉G、c.608T〉C、c.368C〉A、c.765T〉C和4个致病住点c.235delc、c.109G〉A、c.176-c.191del16和c.299-c.300delAT,其中,c.79G〉A是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24.14%(42/174)。新发现两例未见报道的突变位点c.277A〉G和c.558G〉A;患者中只有1例检测到mtDNA1555A〉G位点突变。结论通过对大同地区GJB2基因和mtD-NA1555突变位点的研究,了解大同地区该基因突变谱,为后续国内耳聋基因型分布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榆次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榆次地区100q,J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了解该地区耳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榆次地区100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比对分析。结果100例耳聋患者中,检测到90例患者发生基因突变,其中有3,k位点未见报道:c.54C〉A(2.5%)、c.319h〉G(0.5*/0)、c.512-5l3insAhCG(O.5%);4个位点突变发生率较高:C.79G〉A(26.50%)、c.235delC(12.00%)、c.341A〉G(20.50%)、c.765T〉C(13.50%);另外还检测出8个突变发生率较低的位点:c.109G〉A(1.5%)、C.176-19ldell6(1.00%)、C.223C〉T(1.00%)、c.253T〉C(0.50%)、c.299-300delAT(3.50%)、C.328delG(0.50%)、c.368C〉h(0.50%)、C.608T〉C(2.00%)。结论通过对榆次地区耳聋患者GJB2基因的检测分析,可以明确耳聋患者的病因,了解该地区的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今后的耳聋患者的病因学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GJB2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G励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频率,从分子水平探讨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4个家系(39名个体)和健康对照组50人的外周血DNA样本。PCR扩增GJB2基因片段,行Apa I酶切和序列分析。结果 检出2个家系4例患者GJB2基因235del C纯合性缺失,导致移码突变,2例患者为235delC和232G→A(Ala78Thr)双重杂合性突变。正常对照组中发现1例235del C携带者。耳聋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均存在79G0→A(V27I),341A→G(E114G)两种改变。在对照组中这两种改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1%。结论 两个家系与GJB2基因235del C有关,232G→A是1个新的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吕梁地区96例耳聋患者的GJB2基因和mtDNA1555位点突变筛查,了解该地区的基因突变情况及热点突变位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96例标本的GJB2基因和mtDNA1555位点所在区段,产物酶切、测序分析。结果96例标本共计检出10个GJB2基因突变位点,与编码连接蛋白的非综合征耳聋突变数据库(http://davinci.crg.es/deafness/index.php?seccion=mut_db&db=nonsynd)比对,8个位点已见报道,其中包括4个多肽位点c.79G〉A、C.341A〉G、c.608T〉C、C.457G〉A和4个致病位点C.235delC、e.109G〉A、c.176-C.191dell6和C.299-c.300delAT,其中,c.235delC是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6.25%(12/192);2个位点(c.IVS1—35G〉T和c.88A〉G)属首次报道。酶切发现1例患者携带mt.1555纯合突变,后经测序发现还携带有mt.1438A〉G突变位点。结论吕梁地区耳聋患者以GJB2C.235delC为主要致病位点,本次研究结果为吕梁地区的耳聋预防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今后临床医师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与中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关系。方法对两个母系遗传性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20名成员及32例散发耳聋患者外周血DNA进行12S rRNA、tRNA^ser(UCN)以及GJB2基因PCR扩增,产物通过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12S rRNA全序列测定发现两家系中所有受检的母系成员(包括12例耳聋患者)均存在nt827A→G转换,并表现为同质性突变。而非母系成员该位点序列正常。32例散发耳聋中有1例A827G突变阳性。未检测到GJB2基因、tRN^ser(UCN) A7445G及12S rRNA A1555G突变。结论再次验证了mt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在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病中的重要性。首次发现mt DNA 12S rRNA nt827A→G转换是导致两个中国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城地区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筛查运城地区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GJB2、PDS和线粒体DNAl555位点的突变频率,来研究该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采集运城市特殊教育学校75例耳聋患者外周血,对目的基因扩增并测序。结果75例患者中,45例患者的GJB2基因发生突变,其中,c.235delc、e.79G〉A和c.341A〉G的突变频率较高,分别为12%、22%和18.7%,另外还检测出4个突变频率较低的位点C.608T〉C(2%)、C.109G〉A(0.67%)、c.368C〉A(1.33%)和C.176—191del16(0.67%);3例患者的PDS基因第19外显子发生突变,C.2168A〉G与IVs7—2G〉A突变频率分别为1.33%和2%;仅有1例患者mtDNA1555发生突变。结论通过对山西运城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研究,对建立山西省耳聋基因突变数据库提供素材,同时也为耳聋的预防,基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27例耳聋患者和127例健康人GJB2基因测序,探讨V27I和E114G位点与耳聋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所有标本的GJB2基因区段,测序分析扩增产物。结果 V27I+E114G双杂合和V27I+E114G非双杂合突变,在127例耳聋患者中分别检测到37和14例患者,127名对照组成员中分别检测到18和12名成员,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V27I+E114G双杂合、V27I+E114G非双杂合在耳聋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此外,3个家系的患者GJB2基因均显示V27I+E114G双杂合,家系其他成员为V27I+E114G非双杂合。结论部分家系研究结果提示V27I+E114G双杂合可能是引发耳聋的一个原因,因此,深入探讨V27I+E114G双杂合在耳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明确病因及预防耳聋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成员的GJB2基因编码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GJB2基因突变致病的遗传模式.方法 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GJB2基因的编码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对出现重叠峰形的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后再测序,确定基因突变是否存在于同一拷贝.结果 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4个家系是GJB2基因突变所致.患者的GJB2基因突变包括235delC、299-300delAT、79G→A+341A→G和109G→A.非致聋突变79G→A与341A→G组合具有致聋效应,109G→A和235delC的杂合突变可能也有致聋效应.结论 GJB2基因突变致聋具有明显异质性,非致聋突变并非完全不致聋,环境因素或其它基因可能参与GJB2基因突变所致耳聋. 相似文献
10.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线粒体DNA 1555G点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考察1555G点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及散发病例中的发生率,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两个母系遗传耳聋家系和7个散发病例,以及部分亲属26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点突变。结果两个家系的14份样品为1555G点突变阳性,散发病例及部分亲属的12份样品全部为1555G点突变阴性。结论1555G点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中的发生率较高,在散发病例中的发生率低。1555G点突变筛查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阳泉市盲聋哑学校69例耳聋患者进行GJB2、PDS及线粒体DNA基因热点突变筛查,分析该地区耳聋的突变分布及分子病因。方法收集山西省阳泉市69例耳聋患者,对所有患者线粒体DNAA1555G/C1494T、GJB2基因、PDS基因第7、8和19外显子进行扩增及测序。结果69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共有60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6.96%(60/69)。57例患者检出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达82.61%(57/69),其中C.235delC突变率为10.14%;3例患者有PDS基因突变,分别为c.2168A〉G l例,IVS7-2G〉A 2例;未检测到线粒体DNAA1555G/C1494T突变。结论山西省阳泉市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率较高,为耳聋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一个同时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和GJB2 235delC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分析其基因型和听力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听力测试,收集家系中8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JB2基因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c DNA,mtDNA)目的 片段,对扩增片段直接测序进行GJB2基因、mtDNA 12S rRNA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存在mtDNA A1555G突变和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听力表型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他母系成员携带mtDNA A1555G突变,未发现tRNASer(UCN)基因突变,家系中其他母系成员听力表型为双侧对称高频下降或听力正常.结论 GJB2 235delC单杂合突变可能参与了mtDNA A1555G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一个同时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和GJB2 235delC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分析其基因型和听力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听力测试,收集家系中8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JB2基因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c DNA,mtDNA)目的 片段,对扩增片段直接测序进行GJB2基因、mtDNA 12S rRNA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存在mtDNA A1555G突变和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听力表型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他母系成员携带mtDNA A1555G突变,未发现tRNASer(UCN)基因突变,家系中其他母系成员听力表型为双侧对称高频下降或听力正常.结论 GJB2 235delC单杂合突变可能参与了mtDNA A1555G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一个同时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和GJB2 235delC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分析其基因型和听力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听力测试,收集家系中8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JB2基因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c DNA,mtDNA)目的 片段,对扩增片段直接测序进行GJB2基因、mtDNA 12S rRNA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存在mtDNA A1555G突变和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听力表型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他母系成员携带mtDNA A1555G突变,未发现tRNASer(UCN)基因突变,家系中其他母系成员听力表型为双侧对称高频下降或听力正常.结论 GJB2 235delC单杂合突变可能参与了mtDNA A1555G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15.
262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和GJB2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听力筛查的同时进行GJB2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取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原则,对2623例新生儿出生后2-3天采集足跟血,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GJB2耳聋基因进行检测,包括5个热点突变位点235delC、299-300delAT、35delG、l76-191dell6、167delT突变,并采用GSI耳声发射仪(DP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2623例新生儿中GJB2基因检测阳性率3.20%,其中听力初筛通过婴儿中基因阳性率2.50%,听力初筛未通过婴儿中基因阳性率5.21%,听力初筛未通过GJB2耳聋基因阳性率高于听力初筛通过婴儿,差异性显著(P〈0.01)。l例GJB2235del纯合突变经ABR检查确诊为双耳中重度听力损失。结论 将JB2基因筛查和常规听力筛查联合对早期发现新生儿语前听力损失或迟发的听力损失,及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耳聋四家系14例标本就耳聋热点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分析四家系的耳聋病因。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运用基因芯片、酶切和测序的方法对四家系耳聋的致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芯片检测和测序显示:家系1患者IVA7-2A>G杂合突变来自母亲,c.C1229T突变来自父亲;家系2患者c.G79A(p.V27I)和c.A341G(p.R114G)来自母亲,GJB2 c.T70A(p.W24R)为体细胞突变;家系3患者c.G79A(p.V27I)和c.A341G(p.R114G)双杂合突变均来自父亲;家系4患者GJB2 235delC纯合缺失来自父母双方,c.G79A(p.V27I)和c.G232A(p.A78Y)杂合突变均来自母亲。结论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从基因的角度阐述了四家系的病因,为患者以后的优生优育及完善耳聋基因突变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