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合并出现HAP的49例患者为实验组,未合并HAP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时及入院后1周内每天进行肺部感染筛查,并抽血检测PCT、CRP、WBC水平,比较诊断HAP前后两组的PCT水平。结果入院后第1天起实验组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第2天的PCT值与第1天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3、4、5、6、7天的PCT值比前两天明显升高(P<0.01)。ROC曲线确定PCT诊断HAP的临界点为0.35μg/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降钙素原可以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对外科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情评估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2012年60例外科重症患者,入院后给予PCT、C-反应蛋白(CRP)等检查,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分成发生肺炎组34例与未发生肺炎组26例,分别比较重症组与轻症组PCT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PCT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纳入的60例患者中死亡8例,病死率13.33%;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共34例,发生率为56.66%;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PCT峰值平均为(136.56±57.6)μg/L,病程中的平均值为(66.59±20.9)μg/L;未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PCT峰值平均为(34.21±11.5)μg/L,病程中的平均值为(14.7±6.91)μ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以有效的用于外科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性肺炎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58例,应用抗生素前检测患者血清PCT、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比值,比较其对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诊断指数,同时比较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的检测结果。结果当血清PCT≥0.5ng/ml为阳性时,PCT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诊断指数与白细胞计数和(或)中性粒细胞比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CT定量检测对于细菌性感染是一个敏感的新指标,血清PCT测定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比WBC和(或)中性粒细胞比值体现出更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评估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16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是否动态检测PCT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根据血清降钙素原的监测结果进行抗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抗生素使用疗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对医院内获得性性肺炎的诊断的特异性高达100.0%,敏感性达97.62%。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细菌耐药率,比较t分别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中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能减少抗生素使用疗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可作为指导抗菌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的肺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从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连续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患者中,临床诊断肺炎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测定入选患者d1~7的血清PCT水平。结果共有111名患者入选,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35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3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9例。CAP组患者的基线PCT水平高于VAP组(P﹤0.05)。入选患者的28d病死率为27%,平均ICU住院天数为16d,变化范围(1~135d)。死亡组的PCT水平持续升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基线PCT水平和最高PCT水平与最高SOFA评分具有相关性(r2分别为0.51和0.58)。对于基线PCT水平、最高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预测患者的28d病死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4、0.69。基线PCT预测病死率的截断值为1.3ng/ml,最高PCT预测病死率的截断值为5.1ng/ml。结论在ICU中的因重症肺炎(CAP,HAP,VAP)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PCT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CT水平可以预测患者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是正常人血清中存在的含116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显示,PCT作为一个全身性的细菌感染辅助和鉴别诊断的实验室常规指标将成为共识,具有创新意义的诊断指标,笔者对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8例急性肺炎患者进行血浆降钙素原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红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56-25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2月,162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90例,发生率为5.56%,具有感染表现60例,30例症状不典型;痰培养阳性80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3株、革兰阳性菌2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年龄?病程、血糖控制、侵入性操作、并发症、住院时间、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医院获得性肺炎死亡率为21.11%。结论糖尿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应将胸部X线检查应作为检查常规;规范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原(proe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内经过特异性蛋白水解过程生成降钙素。在正常人体志愿者身上注射内毒素观察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内毒素来自大肠杆菌。注射4小时后可检测到血清降钙索原,6小时达峰值,维持8~24小时,内毒素可以引起血清降钙素原释人,在菌血症和特别是在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病人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可显示增高。血清PCr在严重系统性细菌感染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的诊断中是一有用的标志已被公认,在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中,PCT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诊断阈值0.5ng/ml附近或更高)。但在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AIL—CB),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急性支气管炎(AB)中的诊断意义目前不是很清楚。本研究通过对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血清PCT和相关炎症参数的测定,探讨PCT在上述患病人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外周血白细胞(WBC)三者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抗生素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114例进行PCT、CRP、WBC检查,将阳性结果与最终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患儿间结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最终明确细菌感染46例.PCT阳性41例,细菌感染率100%,细菌检出率89.1%;CRP阳性67例,细菌感染43例,细菌感染率64.1%,检出率93.5%;WBC阳性56例,细菌感染38例,细菌感染率67.9%,检出率82.6%.三组细菌检出率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WBC均可作为确定细菌感染诊断的指标,PCT在敏感性及特异性方面均优于CRP及WBC. 相似文献
10.
裘益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47-4949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0例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130例,发生率11.8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0例,单纯发热20例,无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者40例;白细胞计数≥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0.70%的75例;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占30.61%,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占22.45%,真菌占10.21%;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心功能差、存在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获得性肺炎组死亡率为10.77%,高于无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的2.06%.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造成病情加重,因此胸部X线检查应作为检查常规;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或避免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脑心通胶囊1.6每日3次口服,15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通常的治疗方案。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常规治疗疗效好,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调整降纤酶剂量方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降纤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基础治疗。降纤酶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还加用基于血浆FIB水平调整降纤酶剂量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降纤酶组血浆PT、APTT明显延长(P〈0.05),FIB显著下降(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下降(P〈0.05);④治疗后降纤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血浆FIB水平调整降纤酶方案可快速平稳降低患者FIB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9名健康人的血清中IL-6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中IL-6水平为(53.48±16.12)p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31±0.56)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6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短效加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及长效胰岛素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116例,除脑梗死常规治疗外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诺和灵R+诺和灵N、诺和灵30R、诺和锐30和长秀霖。试验过程为期3个月,观察4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各种胰岛素制剂的应用效果。结果4种胰岛素制剂治疗均能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且诺和锐30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4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诺和锐30组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病残率并改善长期生存质量;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综合疗效优于其他胰岛素,更适用于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 相似文献
15.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入院时未并发感染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即刻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B组则不予应用,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感染菌株分析、治愈率和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感染部位则B组以呼吸道多见,A组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A组的感染菌株中真菌、耐药菌株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见;总的住院时间和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未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相反可致真菌二重感染和产酶菌株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静脉溶栓治疗组48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据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溶拴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据急性脑梗死留置尿管患者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提前采取相应的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减少留置尿管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留置尿管患者220例,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根据分析留置尿管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相应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留置尿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留置尿管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6.36%,其中并发尿路感染17.27%,并发尿液外渗10.0%,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9.0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在本研究39例发生尿液外渗的患者中有74.36%并发感染,而未发生尿液外渗患者并发感染占13.81%,尿液外渗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尿液外渗患者(P<0.05)。结论根据急性脑梗死留置尿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采取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有尿液外渗患者更易并发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8.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予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高氧液治疗组与高压氧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现任何副反应,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神经功能评分下降(P<0.05)。结论高氧液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方便;为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