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门诊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92例,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各96例。联合用药组采用美托洛尔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心功能疗效、室性过早搏动和持续性心房纤颤改善情况。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的心功能都得到了改善,其中联合用药组的心功能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的室性过早搏动和持续性心房纤颤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用能显著提高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改善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持续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组30例和胺碘酮组22例.参松养心胶囊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治疗,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片口服治疗,疗程12w,观察治疗前后心房纤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静息及运动时心率等指标,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静息及运动时心室率控制等方面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持续性心房纤颤控制心室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宋艳 《现代保健》2011,(26):26-27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人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除常规服用胺碘酮外,同时服用普伐他汀40mg,每晚1次;对照组43例,常规服用胺碘酮,观察1年。治疗前后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比较两组房颤复发率和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年后观察组房颤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与单用胺碘酮相比,普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显著,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联合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研究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阵发房颤住院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14.29%与对照组患者17.86%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3%,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具有较高疗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赵萍 《工企医刊》2009,22(3):15-16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房颤(AF)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机制与安全性。方法:将96例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口服胺碘酮和贝那普利,对照组则单用胺碘酮。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随访3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AF,疗效显著,作用持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单独用药治疗,观察组治疗选择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6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χ~2=8.871,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t=97.462、26.851、36.388,均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效果极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78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心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和LVEF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新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西地兰与胺碘酮两种方案治疗快速型心房纤颤伴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 3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56例快速心房纤颤伴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研究组予以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地兰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24h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及房颤转复率。结果:研究组房颤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快速型心房纤颤伴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起效较快,且疗效颇为理想,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急诊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到2017年1月的70例快速心律失常急诊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对于我院就诊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胺碘酮治疗组对于我院就诊的患者开展胺碘酮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满意度;快速心律失常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数;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以及左心射血分数;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组的满意度是35(100.00),对照组则是28(80.00),P 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以及左心射血分数接近,P 0.05;治疗后胺碘酮治疗组心功能NYHA分级以及左心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 0.05。胺碘酮治疗组快速心律失常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数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快速心律失常急诊患者实施胺碘酮联合常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江艳芬  姚乐  周学春 《上海预防医学》2013,25(6):326-327,331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器质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小剂量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观察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两者疗效相近。在心室率的控制、房颤的复发次数及左室收缩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胺碘酮常规量相当,值得临床大样本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对心室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00例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常规组给予地高辛治疗,治疗组给予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静息心室率、活动后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3.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2.00%(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冼飞  潘俊泰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894-189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房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观察组转复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治疗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及死亡)发生率为6.52%(3/46),对照组为26.09%(1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519,P=0.0111).观察组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5/46),对照组为6.52%(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华法林能够降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是患者出血并发症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6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口服胺碘酮(观察组)31例,口服胺碘酮+坎地沙坦(对照组)31例,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 共61例完成治疗,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治疗12~18个月后左心房内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12~18个月的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口服胺碘酮联合坎地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比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胺碘酮)与对照组(胺碘酮).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每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变化的意义,为临床如何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出现脑栓塞、心功能降低等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入院或门诊就诊病程超过1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栓塞组和非脑栓塞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动态心电图计数比较两组患者最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小心室率变化,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变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固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 NR)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左房内径大小、I 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栓塞组最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小心室率均明显快于非脑栓塞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脑栓塞组。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降低心室率对预防脑栓塞、左心功能降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二组,胺碘酮组(74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mg静脉推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仍较快者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70例)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静脉推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重复应用,最大累计量为210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结果胺碘酮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均优于普罗帕酮组(P〈0.05),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A及E/A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胺碘酮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腔起搏器不同右室起搏比率对心房纤颧合并长R—R间期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例持续性心房纤颤长合并R—R间期患者置入永久单腔心脏起搏器,根据右室起搏比率(Vp%)是否≥40%分为两组,病例组(Vp%≥40%)及对照组(Vp%〈40%)。分别在出院前、1年、2年时随访,测定右室起搏比率,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在出院前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LAD在1年及2年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病例组的LAD变化趋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出院前与术后1年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VEDD1年与2年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年时的LVED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EDD变化趋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LVEF的出院前、术后1年、2年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院前、1年、2年时LVEF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室起搏比率≥40%对于心房纤颤长合并R—R间期患者,引起LAD,LVEDD扩大,LVEF下降。  相似文献   

20.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tachycard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an be difficult. Nine cases were presented with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mean heart rate > 130 beats/min) and left heart failu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as diagnosed in 6 patients (ejection fraction < 25%) and hypertensive heart failure in 3 patients (ejection infarction > 55%). The infusion of amiodarone (450 mg over 10 min and 0.5 mg/min after the bolus administr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heart rate 31 beats/min and an increase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13 mm Hg after one hour. There was only one adverse effect secondary to amiodarone therapy. In this case the sinus rhythm converted within 24 hours but T-waves alternans and short running torsade de pointe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as observed and amiodarone therapy was discontinu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