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杭州某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布情况,以期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6月于杭州市某院开展机械通气治疗的143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5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送检样本内共分离出138株病原菌,包括12株革兰阳性菌、116株革兰阴性菌、10株真菌;革兰阳性菌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常见为白假丝酵母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口咽部微生物定植、湿化器微生物定植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口咽部微生物定植、湿化器微生物定植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杭州某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等因素有关,而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医师可依据病原菌分析结果合理制定防治措施,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7年9月医院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RICU)158例接受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VAP发生情况;采集患者痰液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 158例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患者43例,发生率为27.22%。43例VAP患者共分离病原菌58株,革兰阴性菌34株占58.62%、革兰阳性菌20株占34.48%、真菌4株占6.90%。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酸剂、白蛋白水平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论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ICU内行机械通气的186例患者为分析对象,将其分为VAP组与非VAP组,对可能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VAP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VAP发病与预防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种类、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反复气管插管、胃内容物反流均有关(P〈0.05);VAP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7株,革兰阳性菌22株,真菌10株,其中非发酵菌是主要致病菌,耐药率极高,混合感染比例高。结论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反流、减少反复气管插管可减少VAP的发生。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混合感染比例高,应积极防治,根据本地病原学和耐药性分析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孙梅 《现代保健》2008,(35):41-43
目的 通过对20例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目标性监测,观察和分析引起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因素,探究有效的防治对策,以达到最佳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观察住院期间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对VAP病例的一般资料、有关发病情况、细菌学及有关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预后等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观察体温、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外周血白细胞、痰细菌培养、X线胸片,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 机械通气48h以上180例患者,2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1%;使用呼吸机后在5d内发生肺炎的6例,占30%;在5d后发生肺炎的14例,占70%。20例VAP患者经对症及支持治疗,19例病情缓解、脱机,抢救成功率占80%,死亡1例,病死率为20%。结论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VAP则容易造成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而必须重视。针对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积极防治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是维持机械通气有效能的重要保证,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原因、病原菌的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54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耐药性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15株,革兰阴性杆菌43株,真菌6株,共64株病原体.耐药性试验中,病原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和一代、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低,其治疗呼吸机相关肺炎效果较好.结论 患者因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长或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高发,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出现耐药现象的主要构成菌,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正确选择抗菌类药物,并尽可能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或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做好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路内细菌与下呼吸道感染时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住综合ICU行机械通气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2例,于上机后在不同时间段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接口内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不同部位细菌生长情况,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结果 122例机械通气患者,共收集培养标本1 898份,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接口内壁细菌生长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0.8545,0.9636,0.9636,0.9394;P<0.05);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细菌出现最早,呼吸机湿化罐细菌出现最晚;各部位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全部患者中发生VAP19例,VAP发生率15.57%,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VAP发生率逐渐增加,机械通气时间<5d与>7d分组比较,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VAP患者中,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端接口端内壁、进气口冷凝水集水杯及呼吸机湿化罐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一致性分别为66.48%、63.45%、40.26%及54.32%,进气口冷凝水集水杯及呼吸机湿化罐的细菌出现时间与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结论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状况及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均存在相关性,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可能是造成VAP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相似文献   

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通常为细菌所致的进展性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来源于宿主的内源菌群,也可来源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治疗器械、住院环境等.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137例患者中,并发VAP 51例.分析51例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的病原菌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VA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128例实施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COPD患者接受机械通气过程中的VAP发生率,对发生VAP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患者留取合格痰标本进行痰培养检测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128例COPD患者发生VAP 88例,VAP发生率为68.75%;88例VAP患者痰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03株占82.4%,革兰阳性细菌3株占2.4%,19株真菌占15.2%;COPD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后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3d、吸烟史以及留置胃管;VAP患者的病死率为31.8%,明显高于非VAP患者的7.5%。结论 COPD患者实施机械通气VAP发生率高,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感染病原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的病原菌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VA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128例实施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COPD患者接受机械通气过程中的VAP发生率,对发生VAP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患者留取合格痰标本进行痰培养检测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128例COPD患者发生VAP 88例,VAP发生率为68.75%;88例VAP患者痰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03株占82.4%,革兰阳性细菌3株占2.4%,19株真菌占15.2%;COPD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后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3d、吸烟史以及留置胃管;VAP患者的病死率为31.8%,明显高于非VAP患者的7.5%。结论 COPD患者实施机械通气VAP发生率高,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感染病原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明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一、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在ICU内,VAP发生率为5%~68%[1].只要病原体能够到达下呼吸道,就可能发生VAP,最常见的原因是吸入口咽部的微生物,医院环境也是VAP重要的传染源,10%~ 20%行气管插管超过48 h的患者会发生VAP,除了尽快缩短患者气管插管时间,VAP的预防策略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这3个方面也是VAP的主要发病机制,即有细菌定植的分泌物的渗漏、定植在消化道的细菌的移位以及受污染的医务人员的手和仪器设备[2].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病原菌来源、分布特点及医院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流行特征. 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产ESBLs细菌进行检测及质粒酶切图谱分析. 结果 VAP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检出产ESBLs细菌9株,均不同程度表现为多重耐药;其中5株来源于RICU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经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证实为同一克隆起源. 结论 VAP主要是由G-杆菌引起,耐药率普遍较高,质粒在耐药菌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医院收治的机械通气>48 h发生VAP的279例患者进行痰培养,对其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共549例患者行机械通气,有279例发生VAP,共分离出病原菌284株,其中5例发生混合感染;革兰阴性杆菌188株、革兰阳性球菌83株、真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分别为58.44%和64.06%,两者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而耐药率较高的药物为庆大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66.67%和54.17%,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严重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喹诺酮类敏感性高;真菌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离率逐渐上升,相关菌株耐药性严重,及时监测病原菌耐药性对指导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VA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12例VAP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方式、感染病原菌种类、耐药率等.结果 212例VAP患者均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的插管方式为经口(鼻)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PAE)分离率最高,达22.3%;肺炎克雷伯菌(KPN)居第2位(16.5%);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8.0%;VAP病原菌均出现较强的耐药性.结论 务必制定有效的VAP防治措施,降低VAP发病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治疗与护理对策。方法对医院168例VAP患者临床资料、感染病原菌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机械通气、原发基础疾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VAP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VAP致病菌均为多药耐药细菌,其构成比居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9.2%)、肺炎克雷伯菌(22.6%)、鲍氏不动杆菌(17.9%)。结论对VAP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以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呼吸道和呼吸机管路中的细菌学特征,观察呼吸机管路更换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管路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予以2、7d更换呼吸机管路,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24 h时分别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呼气管路冷凝器、螺纹管呼气管接口端前10 cm内壁标本,进行半定量细菌培养,之后每周行两次细菌学检测、1次X线胸片,观察下呼吸道、呼吸机管路病原菌检测结果和有无VAP发生,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呼吸机管路中生长的细菌基本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一致,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所致的VAP占VAP发病总数64.71%,多药耐药菌株已占分离病原菌总株数的52.31%;A组发生VAP15例,感染率为28.30%,B组为19例,感染率为35.8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呼吸机管路细菌阳性24例,检出率为45.28%,B组阳性36例,检出率为67.92%,每2d更换管路可减少管路中细菌生长(P<0.05)H06例机械通气患者死亡40例,52例多药耐药菌感染者死亡27例,高于一般机械通气患者(P>0.05).结论 对管路病原菌阴性的机械通气患者主张每7d更换1次管路,而对有致病菌感染患者主张每2d更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病原菌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总结预防和控制VAP的有效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22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 49例,发生率为21.7%,随年龄增长VAP发病率逐渐上升(P<0.05);基础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VAP 20例,发生率40.8%;通气时间>15 d患者VAP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V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14株,革兰阴性菌占65.4%,革兰阳性菌占24.0%,真菌10.6%;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是VAP主要致病菌;机械通气、原发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是VAP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VAP发生与危险因素存在密切相关;严格护理操作,加强对危险因素控制及护理干预,减少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VAP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125例VAP患者的发病年龄、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及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等。结果VAP发生率29.9%,老患者占30.4%。VAP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72.1%,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产超广谱阻内酰胺酶细菌分离率为33.1%,G^-杆菌对常用抗药物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对机械通气进行全面预防,提倡严密动态监测VAP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以达到有效控制VAP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结果108例患儿中显示6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55.56%,死亡11例,病死率为18.33%。其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占78.37%。结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VAP的发生,应注意⑴加强呼吸机部件消毒;⑵有效的洗手;⑶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⑷针对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⑸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Wnt1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1(WISP1)/Toll样受体4(TLR4)/整合素β5通路基因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2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及山东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188例纳入研究,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纳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n=49)、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n=139)。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WISP1/TLR4/整合素β5通路基因,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188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9例,发生率为26.06%,共分离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比79.3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WISP1信使核糖核酸(mRNA)、TLR4 mRNA、整合素β5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20 d、WISP1 mRNA、TLR4 mRNA、整合素β5 mRNA表达水平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和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特点,并对VAP影响因索进行分析.方法 对医院综合ICU和急诊ICU于2004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严重创伤致ALI/ARDS行机械通气>48 h的18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3例患者并发VAP有98例,发病率为53.6%.其中早发性VAP有42例,晚发性VAP 56例,9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76株,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57例检出≥2种病原菌,41例单检出1种病原菌,患者昏迷、呼吸机治疗时间、有创通气、应用制酸剂、应用≥2种抗菌药物、低血清白蛋白等因素与感染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ALI患者VAP发病率高,细菌耐药普遍,混合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