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孝昌县人民医院1996年6月~2006年6月10年收治1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均在下腹原切口处触及一个质硬包块,8例患者月经期包块增大有触痛,经后包块缩小,疼痛缓解;另3例触痛不明显。1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包块,术后病检结果支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宫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防止将子宫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000年6月~2008年3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共8例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术后腹肇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可能与手术中子宫内膜种植腹壁有关,疼痛经期加重.有腹壁包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彻底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症状是切口部位出现包块,有疼痛且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会阴侧切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例病人年龄分别为 2 3、2 9和 3 5岁 ,病程分别为 3个月、1年 2个月和 3年 5个月。 3例病人均出现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疼痛 ,查体发现切口瘢痕处有包块 ,质硬 ,活动欠佳 ,压痛明显 ,经期包块明显增大 ,约 1.5cm× 1.5cm ,疼痛加剧 ,月经后则包块明显缩小 ,疼痛减轻。 3例病人均未发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于局部病变处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 ,镜检均发现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 3例均给予手术治疗 ,手术选在月经干净后 2~ 3d ,楔形彻底切除病灶 ,一般手术切除范围距离病灶区 0 .5~ 1.0cm以上。对于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需暂缓手术治疗的病人 ,可…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从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冶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例,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25岁,均为初产妇。6例病人产前无痛经史。手术方式:新式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情况:5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伤口裂开二次缝合。术后哺乳与发病时间:术后2例未哺乳,术后1月月经恢复,术后两月发现伤口处有指尖大小包块。4例哺乳1年,术后6月至1年月经恢复。2治疗方法4例连续硬膜外麻醉,2例局麻,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2~3cm。术中发现病灶向下浸及腹直肌1例,术中于剖宫产切口左缘腹外斜肌腱膜与腹横机之间切除一大小3cm×2cm×2cm包块,包块边缘与原剖宫产手术瘢痕及缝线粘连。1例在原切口下端包块周梭形切开,逐层切开脂肪直至前鞘,包块深及前鞘,切除大小约4.5cm×4cm×2.5cm之皮肤、皮下组织及前鞘组织。将病灶全部切除,质硬。4例在包块正中纵形切开皮肤长约5cm逐层打开,钝、锐性分离并切除,检查周围组织未见异常。术后切口I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腹壁切口,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3结果2例术后未治疗;4例术后给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口服,连续3~6个月至今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8年发生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在月经期均感腹部切口处疼痛,可触及一触痛的包块,经后疼痛缓解,包块缩小,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异位包块,术后无复发.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官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官腔操作,防止将子官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6.
范蓉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X):122-12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5~2005年期间,我科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切口部位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病灶均有效。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范蓉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0):122-12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5~2005年期间,我科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切口部位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病灶均有效。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 ,涂某 ,女 ,2 0岁 ,因剖宫产术后下腹周期性疼痛 2年 ,加重半年 ,于 2 0 0 3年 6月 2 3日住院。患者于 2 0 0 0年 8月因“头盆不称”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 2 0 0 2年 6月初出现下腹部周期性疼痛 ,伴痛经并自觉腹部切口下段长有一包块 ,约 1cm× 1cm ,经期感包块疼痛并有所增大 ,月经后疼痛消失 ,包块略缩小但不能复原。 2 0 0 3年 6月包块逐渐增大约 3cm× 4cm ,入院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2 0 0 3年 6月 2 5日行腹壁包块切除术 ,剖开包块见其中散在数个约 0 .2cm× 0 .4cm大小的紫兰色结节 ,病理切片为皮下纤维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及分娩时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确诊的10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切口部位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病灶有效.结论 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2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口瘢痕肿块并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者25例,占86.21%;痛经者6例,占20.69%;血CA-125水平异常者2例,占6.90%.所有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中均切除病灶外1~1.5 cm正常组织,术后随访0.5~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剖宫产后腹壁瘢痕处肿块伴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诊断依据,痛经和血CA-125水平不作为重要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29岁,下腹壁包块伴间断性疼痛1年余,包块逐渐增大,拒按,经前2~3 d加重,经毕缓解.1年前曾剖宫产手术,术后第3个月发现包块.查体:下腹壁横切口疤痕下扪及一3 cm×2 cm包块,质硬,压痛,界限清,活动.经毕第7天,在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术中见皮下脂肪组织内一约3 cm×2 cm硬结,与脂肪组织粘连,中间有黑褐色血样物.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0.5%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方法:将450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A、B、C三组,剖宫产手术时,A组孕妇不保护腹壁切口,也不冲洗缝合切口;B组孕妇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关腹后更换手套、血管钳、缝合针、线及纱布,用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再缝合腹壁各层;C组与B组相似,先用0.5%聚维酮碘液冲洗,聚维酮碘液浸泡2分钟,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随访5年,了解剖宫产术后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疼痛是否与月经有关,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以及彩超检查腹壁切口的情况。有包块术后病检的结果。结果:B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C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对4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发病原因;剖宫产术后与月经周期同步、周期性疼痛发作性肿块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异位病灶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周期性腹部包块增大和经期疼痛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增加趋势.2002~2009年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坤 《中外医疗》2010,29(21):104-104
近年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近5年共收治该病患者18例,实施手术切除效果良好。目的治疗和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法手术切除异位肿块,术后口服米非司酮。结果手术治疗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2年无切口肿块及经期疼痛发生。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减少宫腔操作;缝合子宫后充分清洗腹腔;缝合腹壁更换针线。  相似文献   

16.
赵斌斌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06-160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病灶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上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国秀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26-27,30
目的应用常规方法、生理盐水及0.5%聚维酮碘三种不同的方法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方法京山县人民医院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将450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A、B、C三组,对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不给予腹壁切口保护,缝合切口时也不冲洗(常规方法组)。对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关腹后更换手套、血管钳、缝合针、线及纱布,用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再缝合腹壁各层(生理盐水组)。C组先用0.5%聚维酮碘液浸泡腹壁各层,时间为2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聚维酮碘组)。术后随访5年,即产后42d、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隔1年,连续4年门诊复查随访。了解剖宫产术后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疼痛是否与月经有关。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如有包块抽血检查CA125,彩超检查腹壁切口的情况,包块术后病检的结果。结果B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C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切实有效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19.
郭莉 《吉林医学》2010,31(31):5596-559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1~2年后随防,仅1例出现复发情况而实施二次手术治疗,其他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疼痛与肿块消失。结论:采用手术切除加口服药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卫建莲 《吉林医学》2010,(25):4329-4330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方法:对20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腹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剖官产术后2年左右,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出现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痛性包块,随病程发展而增大,有较典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检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首选方法之一,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