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是历代针灸医家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 ,也是目前关乎针灸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要 ,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 :“粗守型 ,上守神。”这些都说明在施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医者思想集中 ,专心致志 ,对取得疗效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如何守神 ,《素问·针解》篇说 :“必正其神 ,欲瞻其目 ,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注释云 :“目者 ,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 ,必瞻其目 ,制彼精神 ,令无散越 ,则气为神使 ,脉道易行也。”…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神”在祖国医学中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体的面色、眼神、应答、肢体活动姿势等 ,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之内。《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就是这种广义之神。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整个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因而 ,“神”为生命之主宰 ,神的得失存亡 ,反映了人体脏腑气血之盛衰 ,是临床上决断生死的重要关键。《灵枢·本神》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即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仅从针刺治…  相似文献   

5.
朱兰 《中国针灸》1997,17(10):596-597
试论针刺之“守神”朱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00050)《内经》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意即“粗工”只知拘守针...  相似文献   

6.
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重要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提出并强调了针刺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1针刺治神的涵义治神又称守神、本神、调神等,针刺治神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细心体察等方法,使针下得气适度而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刺治神包涵气功和心理疗法等内容,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秦迎曙 《陕西中医》2005,26(7):716-717
<正>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内经》中精神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精为神本的唯物论神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灵枢·本神篇》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指的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构成了人的机体,神随着机体的产生而产生,但还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才能进行正常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论》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都指  相似文献   

8.
<正>《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神志疾病多从心论治,然"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而"肝藏魂"(《素问·宣明五气论》),故肝脏对神志疾病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 讲究“神”的生理、病理 ,主张治神为先  祖国医学认为 :神是人体精神活动 ,思维意识 ,感知闻嗅 ,躯体运动等功能活动的主导 ,是脏腑功能盛衰 ,气血津液盈亏的外在表现 ,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 ,人的神志活动 ,五志或七情的变化 ,无处不在地显示着神的作用。  同时 ,神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也云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  武老在长期针灸临床中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根据“脑为元神之府”的学…  相似文献   

10.
《素问·宝命全形篇》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这是说针刺治病的关键,一定要先聚精会神,了解五脏的虚实,掌握三部九候的脉象,然后再行针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即是说,心除了循环全身血液外,还是精神、神志、等思维活动的主持者,故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篇》)之说。  相似文献   

12.
《内经》"惊伤心神"的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即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正如《类经·脏象类》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  相似文献   

13.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4.
《内经》认为,善用针者,除了正确的辨证取穴,运用合理的手法,尤需注重辨神、调神。强调“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本神》),谆谆告诫医者:“用针之要,毋忘其神!”(《灵枢·官能》)这种高度重视神在针治中的作用,对后世针灸理论及临床治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神”作为祖国医学的基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内涵。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无论广义和狭义的神,都表明一种功能性涵义。基于对神不同涵义的理解,我们不然看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针刺治疗中的意义和作用。“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出自《灵枢·本神篇》,其基本涵义为针刺是否发生作用,取决于神气。它提示了在针刺治疗中,“神”的重要效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的脑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海论》、《灵枢·经脉》、《灵枢·大惑论》等篇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内经》认为,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与神志活动和视觉、听觉有关,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1]。这种脑主宰神明的生理功能理论在隋唐以后,明清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并为人们所接受。 1 脑为神明之所 从脑的生成及解剖学而言,脑为神明之所。《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  相似文献   

17.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8.
候气,是医生采用各种方法候其经气(感应)到来的方法。候气针法来源于《黄帝内经》,是传统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候气,是针刺补泄手法的前提和基础。《针灸大成》说:“用针之要,以候气为先”;《素问·离合正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都说明候气的重要性。1候气之方法1.1候气须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针,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都说明针刺过程中,必须先治神,后调其气,使神气相随,方能针刺得气取效。所以,窦汉卿《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充分强调治神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刺得气的过程也就是治神的过程,治神是一切针刺手法的基础,治神法的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同时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下的标准。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张志聪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1]治神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同时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联系着医患双方的精神和情绪,它是医患双方互动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所以,疗效的提高有赖于针感的出现和医患双方全身心地投入。何以治神?首先,就医者...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是针灸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先的文献可见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由于对经络的研究毫无线索,加之古代相传的补泻手法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很不一致。如,补泻的进针快慢问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记载与《素问·针解》中的说法不一。有关补、泻的“方”与“圆”的问题在《灵枢·官能》中的记载也是与《素间·八正神明论》的记载不一致。进一步比较《灵枢·小针解》、《素问·离合真邪》等篇章,可见它们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描述的补泻手法是较一致的,归纳如下:1、补法——医者端正安静,取穴正确,左手按于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