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不同类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将47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分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40例和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7例,采用酶法检测血清ALT、AST、ALP等酶的活性,应用钒酸法检测血清中T-BIL、D-BIL水平,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测定结果与临床预后情况。结果:(1)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更为严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7~21d(平均17.6d)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4.6d;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13~44d(平均26.9d)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死亡1例,平均住院24.2d。结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更为严重,临床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常见,占61.9%。68.4%的AP患者合并有胰腺外损害,胰腺外受损组织和器官最常见为肝脏(59.5%),呼吸系(25.0%)和胃肠道(10.2%)。20.9%AP患者合并2种或以上组织和器官损害。胆源性AP易并发肝脏损害。伴有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其病死率、转重症发生率高于无胰腺外损害组,平均住院时间比无胰腺外损害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容易合并胰腺外损害,合并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陈欣菊  郭洪涛 《中原医刊》2007,34(21):36-3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常见,占61.9%。68.4%的AP患者合并有胰腺外损害,胰腺外受损组织和器官最常见为肝脏(59.5%)、呼吸系统(25.0%)和胃肠道(10.2%)。20.9%AP患者合并2种或以上组织和器官损害。胆源性AP易并发肝脏损害。伴有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其病死率、转重症发生率高于无胰腺外损害组,平均住院时间比无胰腺外损害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容易合并胰腺外损害,合并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与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急性胰腺炎的分析。了解其肝损害情况,探讨肝损害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了54例急性胰腺炎病保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或胆素升高情况,以反映肼损害情况。结果 54例中,ALT升高39例(72.2%)。胆红素升高32例(61%),6例死亡病历均有肝损害。48例治愈病历中32例有肝损害。结论 急性胰腺炎病人多数伴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损害。肝细胞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症成正比。与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收治205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17例发生肝损害,占57.5%,MAP肝功能损害较SAP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几率较高,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收治205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17例发生肝损害,占57.5%,MAP肝功能损害较SAP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几率较高,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并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11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合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观察肝损害与性别、年龄、急性胰腺炎病情程度、类型、预后等的相关性。结果110例患者中70例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63.64%);男性合并肝功能损害为60.00%,与女性的68.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损害患者平均年龄(55.02±12.48)岁,无肝功能损害患者平均年龄(54.12±12.56)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5.00%),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56.67%);胆源性胰腺炎有肝功能损害(80.00%),高于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44.00%)。肝功能损害患者住院(19.12±9.56)d,长于无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住院(14.27±7.34)d(P〈0.05);有肝功能损害遗留糖尿病、胰腺假性囊肿、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死亡的发生率为15.71%,高于无肝功能损害的急性胰腺炎的5.00%(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所致肝损害发生率较高,与胰腺炎病情、类型有关,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复制轻重不同两种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AP)模型.方法:6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0.5%牛磺胆酸钠(ST)组和5% ST组,胆胰管逆行注射浓度分别为0.5%和5%的ST诱导AP,采用酶法检测血淀粉酶、血糖、肌酐,化学比色法检测血钙和速率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观察24 h病死率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O组相比,0.5% ST组血淀粉酶升高(P<0.01),血糖、血钙、肌酐及丙氨酸转氨酶数值无显著差异,病理检查胰腺轻度肿胀,间质水肿,属轻型急性胰腺炎(MAP);5% ST组血淀粉酶、血糖、肌酐及丙氨酸转氨酶均显著升高 (P<0.05或P<0.01),血钙降低(P<0.05或P<0.01),病理检查胰腺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符合重型急性胰腺炎(SAP). 0.5% ST组和5% ST组24 h病死率分别为0和35%(7/20).结论:采用浓度为0.5%和5%的ST逆行大鼠胆胰管注射,可复制出理想的MAP和SAP模型.  相似文献   

9.
对 45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多伴有肝损害 ,主要表现为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各种转氨酶的升高。其发生机制与急性胰腺炎时释放的各种酶类、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胆道感染或梗阻、氧自由基的损害和肝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关。肝功能受损程度可通过肝功能全套、超声及肝炎病毒系列检测等检查得以了解 ,并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肝损害是可逆的 ,只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短期内均能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0.
对45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多伴有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各种转氨酶的升高,其发生机制与急性胰腺炎时释放的各种酶类。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胆道感染或梗阻,氧自由基的损害和肝血液动力学异常等有关。肝功能受损程度可通过肝功能全套,超声及肝炎病毒系列检测等检查得以了解。并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肝损害是可逆的,只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短期内均能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肝损害与血清IL-6水平的关系。方法:96例AP患者分轻、重症(MAP、SAP)两组,设正常对照组34例。采集AP患者入院24 h内及出院前1 d空腹静脉血,对照组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ALB、LDH、AKP、γ、GT)及IL-6水平。结果:96例AP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58例(60.42%)。A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SAP组与MAP组比较,血清各肝功能指标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SAP患者的血清ALB较治疗前升高(P<0.05),SAP组和MAP组肝功能其他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IL-6水平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AP合并肝损害患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无肝损害患者组(P<0.01)。AP肝损害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与血清ALT、AST正相关(r=0.64,P<0.01;r=0.58,P<0.01),与其他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对AP严重程度预测ΔALT=-20.50U/L、ΔAST=-8.50 U/L、ΔIL-6=-36.23 ng/L时灵敏度、特异度较高。结论:AP肝损害发生率高,SAP肝损害严重程度明显高于MAP,AP肝损害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AP严重程度预测,ΔALT及ΔAST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ΔIL-6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78例合并肝功能损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以了解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和对病程的影响。结果:重症胰腺炎较轻症胰腺炎并肝功能损害的程度重(P<0.01);胆源性AP肝功能损害比非胆源性AP严重程度重(P<0.01);重症胰腺炎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其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复常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轻症胰腺炎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明显延长(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程度呈正相关,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肝功能损害延长胰腺炎的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存活87例,死亡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天血脂水平。对比分析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年龄、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病程均明显小于或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入院后次日TC、TG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而HDL、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TG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TG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4例SAP患者及15例正常人血清中VDBP含量.其中SAP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7,14天采集血清,正常对照组采血1次.结果:入院后第1及第7天,SAP患者血清VD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SAP组中,发生器官功能不全者血清VDBP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VDBP在SAP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降低,且与较差预后相关,提示VDBP可能作为判断SAP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AHP)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将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33例急性胰腺炎(AP)根据病因分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76例、AHP 29例、酒精性胰腺炎10例和其他18例。对AHP与ABP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高脂血症(HL)与AP的相关性。结果:临床评分相同情况下,AHP在脂肪肝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血脂方面高于ABP,在血清淀粉酶和肝功能受损方面均低于A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与CT严重程度评分(CTSI)分级相关。结论:AHP具有病情重、血脂高和血清淀粉酶低等不同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有利于加深对AHP的认识并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制备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学习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复制及研究方法,对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胆汁返流学说,经胰胆管向大鼠胰腺组织内逆行注射4%去氧胆本钠,动态检测血清淀粉酶活性的及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胰腺出现明显充血、水肿及片状坏死,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肝脏、肺、肾、回肠等组织形态学也随病程加重而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清淀粉酶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去氧胆酸钠通过激活胰蛋白酶原,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性损害,从而产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每组24只。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术后(3、6、12)h分批剖杀大鼠,每个时间点8只。肉眼观察胰腺形态学变化,取胰头部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评分。生化法检测血清淀粉酶(AMY),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INS)、C-肽(CP)和胰高血糖素(GG)的变化。结果:SAP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时间延长胰腺外分泌部损伤逐渐加重,并在12h达高峰,但内分泌部胰岛仅在12h出现形态学变化;SAP组3,6和12h组大鼠血清INS和CP水平与SO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6和12h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与SO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牛磺胆酸钠制备的SAP模型中,出现了胰腺内分泌部的损伤,表现为其分泌激素水平的紊乱。  相似文献   

18.
徐永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4):3230-3231,323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vWF因子和]1,-6的变化及其l艋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组(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组(44例)及对照组(15例)血浆中的vWF因子和IL-6进行测定。结果:三组病例血浆中的vwF分别为(230.5士52.7)%、(175.8±30.3)oA、(84.5士21.3)%;IL-6分别为(68.76±28.62)ng/ml、(35.95土11.56)ng/ml、(14.46土3.53)ng/ml,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O.05)。血浆vWF因子和IL-6预测重症A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7%、86.7Z、91.6oA和60%、90%、75%。结论;检测血浆vWF和IL-6的水平变化,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4例急性脑血管病(CVD)、30例脱髓鞘疾病(DMD)及26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D)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的髓鞘碱性蛋白(MBP)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急性CVD患者血清MBP平均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DMD与0ND的患者,差别有显著性(P<0.06).在脑脊液(CSF)标本中,急性CVD与DMD患者的MBP含量均明显升高,与OND患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CVD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MBP的含量之间呈正直线相关(r=0.72,P<0.01)。血清MBP含量与急性CVD的严重程度、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的程度、CT扫描显示的脑损害程度和部位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Basal and postprandi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 were measured in 22 normal subjects, in 6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acute pancreatitis, in 21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in 6 patients with previous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Eighteen of the 21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all 6 with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ad abnormally low serum PP-responses to the standard test meal, while all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acute pancreatitis had normal postprandial increases in serum PP. The impaired serum PP-responses to foo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aetiology of pancreatitis, to glucose tolerance, to exocrine pancreatic function (absorption of fat) or to pancreatic calcific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impaired postprandial serum PP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tis indicate damage to the panc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