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痫30例。为了提高对脑血管病的诊治,我们就本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糖和果糖胺(F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血糖和血清FA检测。结果: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组及无糖尿病的脑血管病组的血糖水平(15.9±2.33mmol/L,9.8±1.97mmol/L)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6±0.77mmol/L,P<0.01)。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组FA(4.31±1.45m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A(1.65±0.27mmol/L,P<0.01)。糖尿病患者组与无糖尿病患者组的F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无糖尿病的脑血管病组FA水平(1.90±0.23m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与F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3,P<0.01);而无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与FA水平无显著性相关(r=0.367,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糖与FA,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3.
倪国玉  路潜 《中国医刊》2007,42(1):58-60
目的 探究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及其合并症与术后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 以169例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手术方式、合并症情况、烟酒嗜好、术前血脂、凝血机制、伤前发生脑血管病的时间、术后是否用抗凝药、是否输血、术后发生脑血管病的时间、开始恢复时间、出院时是否恢复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术前有3种及以上合并症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脑血管病病史与术后再发生脑血管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年及以内曾患脑血管病与术后再发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病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周内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特别是24小时之内;脑血管病开始恢复时间越早,病死率越低,遗留后遗症的可能性越小。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病(CVD)的发病率也在升高,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等)也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压氧(HBO)在ICVD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HBO对ICVD的作用机理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分析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K)、磷酸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检测,并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血管病组血清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上述水平无差异(P>0.05);有意识障碍改变与无意识障碍改变的患者组间比较血清心肌酶谱出现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疾病情况及程度有明确关系,监测心肌酶谱对判断其病变程度,预后及预知心脏受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病程中,并发脑盐耗综合征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病例;根据脑盐耗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其诊断。结果:在583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例中,并发低钠血症38例,其中脑盐耗综合征27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大部分为脑盐耗综合征,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补钠补水,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酮对临床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入选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其中脑血管病急性期23例,非急性期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以静脉注射丹参酮2周为观察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以MMSE评分、FAQ量表评分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升高,FAQ量表评分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明显。非急性期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增高,FAQ量表度评分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丹参酮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对于非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了解河南省两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随机整群抽取郑州市二七区和洛阳市西工区居民,分析1989至2008年期间脑血管病死亡资料。结果显示,1989至2008年两区居民脑血管病年均粗死产率为69.51/10万。1989至1993年男性年均年龄调整死亡率为118.67/10万,2004至2008年下降为44.23/10万;女性相应年龄调整死亡率由68.21/10万下降到30.20/10万。两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在1989至2008年期间呈下降趋势,原因可能与城市社区开展以脑帆管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活素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29例临床观察张一兵张晓霞卢俊浙江省新昌县儒岙中心医院(312560)脑血管病所致意识障碍发病率高,无特效药物及方法治疗。我们自1989年1月~1996年6月收治脑血管病患者69例,其中有不同意识障碍者58例,占84.1%。...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多种神经肽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内皮素(ET)、神经降压素(NT)、及心房利钠肽(ANP)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10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神经肽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ET、NPY、A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T、CGRP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ET、NPY、N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CGRP、AN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神经肽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其改变可作为早期判断急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瘫痪病人随之增多。病程较长,后遗诸症往往不能短期恢复或完全恢复,且有复中的可能,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因此,防治并发症是治疗瘫痪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临床采用整体护理本病患者24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1瘫痪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脑血管病瘫痪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残而产生急躁、恐惧、忧虑、猜疑、绝望心理。应激心理对患者影响很大,常导致心身防御机能低下而加重病情。病人的心理活动贯穿着医疗护理的全过程,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我们用亲切的语…  相似文献   

12.
预防性输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是一名社区医生,这几天天气逐渐转冷,门诊病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要法语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脑血管病发作。这些来输液的中老年人看上去大多像健康人,我问他们:“没有觉得不舒服,为什么要输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剥除因粥样硬化所增厚之颈内动脉内膜,改善大脑循环,以降低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方法:对12例因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狭窄超过70%)之脑缺血患者成功实施了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病例均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脑电图术中监测,经典内膜切除,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中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间18-36min。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未发现有中风及死亡者。结论: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志祥 《当代医学》2013,(34):33-3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34例,根据疾病状况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17例。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和观察发现缺血组患者痊愈3例,显效7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82.4%,明显高于出血组(P〈0.05)。结论及时检查和诊断是降低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死亡率的重要举措,意识障碍也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按照患者不同的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血管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深入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并发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对43例PV并发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PV并发脑血管病占同期PV患者的78%(43/55),其中以脑血管病首发者占79%(34/43)。②本组患者中出现皮肤、粘膜红紫者40例,脾肿大24例。③本组患者头部CT检查显示:脑内多发小病灶多见,较常见于脑叶和基底节-内囊区,出血灶内密度不均,周边水肿明显;脑梗死和脑出血可同时并存。④本组27例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骨髓抑制剂,获得满意疗效。结论:PV极易合并脑血管疾病,且多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皮肤粘膜红紫、脾肿大等临床征象,以及RBC、Hb和HCT增高等实验室指标是诊断PV的主要依据。此外,PV并发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也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治疗上则应采取静脉放血加小剂量骨髓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等特点,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磁敏感加权成像新技术(SWI)在诊断及评价脑血管病有了新的认识。它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采用完全流速补偿、三维、射频脉冲扰相、高分辨、3D梯度回波扫描等磁共振成像技术,突出强调出血液代谢产物中的顺磁性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等,对脑血管病特别是微小出血灶更加敏感。本文将SWI基本原理、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及未来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将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静滴,同时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并发高血压病者口服降压药;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和依达拉奉,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4.37%,对照组显效率57.57%,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治疗手段,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40例,根据疾病状况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检查和诊断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成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原因为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疾病;40例患者中痊愈13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10例。结论:将意识障碍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可以帮助提高医师的诊断质量,通过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机制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很多相似性,但其临床表现具有可逆性。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谱中最轻的。近年来,其研究十分关注TIA。因其既是发现也是处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时机,同时因TIA发作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较大,目前也将TIA列为需急诊处理的疾病。自200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关于修订TIA定义的建议,提出以1小时作为时间分界,并增加对组织学损害证据的要求后,  相似文献   

20.
对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视丘功能紊乱出现植物神经障碍作了分析,表现为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血糖升高,心电图改变,瞳孔变化等,脑出血比脑梗塞容易发生,发生植物神经障碍者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