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口服有效剂量华法林和肠溶阿斯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口服华法林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150~200 mg/d,并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服用华法林组30例,发生脑梗死1例;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服用阿司匹林组30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1例,死亡7例.结论 口服有效剂量华法林能有效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阿司匹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高龄(≥7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组(35例)和阿司匹林组(4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依INR目标值(2.0—2.5)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7%和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6%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INR(2.0~2.5)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年龄I〉6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根据INR目标值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控制INR情况下,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敏 《广西医学》2007,29(4):499-500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华法林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对照组61例,华法林组用药前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采用国产华法林片,初始剂量2.5 mg/d,3~5 d复查INR,根据INR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加量1/4片,稳定后1~3个月复查INR,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所有病例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否出血情况以及发生时的INR,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1年;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结果 华法林组栓塞发生率为1.61%,阿司匹林组为4.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3.23%,阿司匹林组为1.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发生,维持INR在2~3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瘤附壁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d,对照组口服华法林2.5mg/d起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死亡、发生栓塞的例数、室壁瘤血栓消失例数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室壁瘤内血栓消失35例(97.2%),对照组室壁瘤内血栓消失29例(87.9%);治疗组死亡1例(2.8%),对照组死亡2例(6.1%);治疗组发生脑栓塞1例(2.8%),对照组发生脑栓塞、脾栓塞各1例(6.1%)。以上结果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率治疗组11.1%,对照组18.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及大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附壁血栓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血栓消除率有升高趋势,出血率有下降趋势,且无须监测INR,使用方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法华林治疗,3 mg/d口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口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INR值及血栓栓塞、出血等事件.结果 观察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75) mg/d,平均剂量(2.00±0.75) mg/d,INR值为3.08±0.72.2组出血发生率相似(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 20.0%,P<0.05).结论 在严密监控INR情况下,使用华法林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潘丽  孙昌友  苏畅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12):1028-1030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抗脑栓塞作用。【方法】本院收集101例房颤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华法林组(51例)和阿司匹林组(50例)。华法林组每日上午口服华法林2.5 mg,以后按国际化标准比率(INR)变化调整剂量,使国际化标准比率保持在2-3之间。阿司匹林组每日上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随访期为2年。【结果】华法林组4例(7.84%)发生脑栓塞,阿司匹林组7例(14.00%)发生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P〈0.01)。【结论】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但可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伏继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7-127,1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0例患者进行分析,华法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70例。随访2年。观察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再栓塞的再住院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华法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因栓塞而再人院例数,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抗凝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维持INR2.0~3.0的华法林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0.05),优于A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0.05),优于A组(P<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优于A组(但P>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口服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各1次;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75 mg,每天2次,1个月后改为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服药1个月后,观察2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随访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服药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2组患者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口服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降低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41)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8)。治疗2周后检测患者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2周内心血管事件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胆固醇水平下降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20例老年N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阿司匹林,300mg/d,连用3天减量至100mg/d;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日3次,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替罗非班,以每分钟0.1μg/kg持续静脉滴注48小时。两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ST段恢复情况前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5.00%,对照组为5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8.33%。两组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段ST段恢复情况较对照组理想,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急性非TS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前服用超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与常规负荷量(300 mg)预处理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负荷量组(300 mg,n=30)和超负荷量组(600 mg,n=30),入院后两组立即分别服用氯吡格雷300 mg和600 mg。观察术后28天内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包括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出血事件。结果:氯吡格雷600 mg组28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300 mg组显著减少(3.3%vs 20.0%,P<0.05),而两组28天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0.0%vs13.3%,P>0.05)。结论:超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预治疗与常规负荷量(300 mg)相比,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的近期疗效,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为随机、前瞻性试验 ,入选病人随机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5 0mg组和 10 0mg组 ,比较其疗效和近期并发症。结果 :组的年龄、梗塞部位、性别等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再通率rt -PA10 0mg组 (77% )高于 5 0mg组 (6 8.8% ) ,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0 0mg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 5 0mg组 (p <0 .0 5 )。 4周时室壁瘤形成、心衰、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A5 0mg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快速、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选择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选择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h内心房颤动的次数,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h、12~18h间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率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症状,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联合诊断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后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方法 28例CABG患者,于术前7d分别完成多层螺旋CTA及VVI技术检查,同时,根据有无心肌梗死病史和室壁运动情况将全组患者分为2组:心肌梗死12例,非心肌梗死16例。并于术前7d,术后7d、3个月测定左室各节段的收缩期应变率(SRs)。同时分析CTA与相应室壁节段VVI的相关性。结果无心梗组术后SRs明显增加(P<0.05),心梗组术后SRs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相应室壁节段SRs比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γ=0.96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A和VVI技术联合使用,互相补充,可方便、全面、无创地评价CABG术前检查及术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谢进  李欣  许臣洪  胡沛 《四川医学》2012,33(6):989-991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冠心病(CHD)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接受择期PCI术的CHD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试验组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d,两组均于治疗2周后行PCI术,术后继续服用12个月。两组均随防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间,试验组支架内再狭窄率及急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术、心脏性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围术期应用强化剂量(8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CHD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使用过程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 mg进行静脉溶栓,统计2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最终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抢救指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3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以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