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葡萄糖(BS)、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bg)进行检测来探讨其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6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2例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根据血糖浓度把糖尿病分为血糖(BS)≤10 mmol/L(26例)和BS≥10 mmol/L(18例)两组,结果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随血糖浓度增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病情监测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靳小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3):404-405,408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患者34例及良性病患者31例,于术前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患者组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样,两组之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亦有显著差别,大肠癌患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肠癌患者的各亚组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D二聚体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即时采取溶栓治疗,已被多数学者确认。作者观察了用尿激酶(UK)治疗AMI30例,对其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以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与抗原(AT-Ⅲ:C与AT-Ⅲ:Ag)进行动态检测,现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60例DN患者(DN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浆D‐D、FIB及血肌酐(Cr)水平,并同时收集24 h尿液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60例DN分为早期DN (EDN)组和临床DN(CDN)组,比较各组对象的相关指标。结果3组对象的FIB、D‐D、UAE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校正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D‐D、FIB呈负相关,与UAER呈正相关,FIB与GFR呈负相关(r=-0.512,P<0.05),D‐D与GFR呈负相关(r=-0.798,P<0.05),UAER与GFR呈正相关(r=0.397,P<0.05),相关系数D‐D高于 FIB、UAER ,FIB高于 UAER。结论 D‐D及 FIB对DN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内皮素(E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在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检测意义。方法 以60例夏秋季感染性腹泻患儿为对象,以同期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ET、D-D、Fbg水平,分析其与患儿病情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ET、D-D、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ET、D-D、Fb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轻型组ET、D-D、Fbg水平低于中型组、重型组(P<0.05);中型组ET、D-D、Fbg水平低于重型组(P<0.05)。三组a PTT、PT、TT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感染性腹泻患儿ET水平与D-D、Fbg呈正相关(P<0.05);D-D与Fbg呈正相关(P<0.05)。结论 感染性腹泻患儿ET、D-D、Fbg水平升高,并且随病情加重,上述指标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检验回顾性分析50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部分缓解、复发时Fbg、D-D、AT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Fb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复发组Fbg水平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D-D水平较对照组、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5);复发组AT活性较对照组及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测定Fbg、D—D、AT活性,可评估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心梗患者病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先进的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32例心梗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心梗患者急性期血浆D-D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1);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的患者(P<0.01).结论心梗后血浆的D-D及FIB水平检测对疗效的观察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两种抗凝剂对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96例,无特定的排除标准,收集其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和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标本各1管,分离出血浆,检测D-二聚体以及FIB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种血浆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2...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产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D、Fib。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常见5种恶性肿瘤之间血浆DD和Fi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存在,血浆DD和Fib指标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法国STA-R(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89例肝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D和FDP水平。结果不同类型肝病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Fb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及肝功能衰竭患者D-D、FD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肝病患者D-二聚体、Fbg水平呈现肝硬化失代偿或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肝炎。结论凝血四项和D-D、FDP水平的联合检测可评估肝病患者的体内出凝血的状况,并根据Fbg、D-D和FDP综合判断是否继发纤溶亢进,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RA患者按DAS28(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分为病情活动组(32例)及病情缓解组(26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DD、Fib及血浆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性RA组DD【(2.06±1.34)μg/m1]和Fib【(4.6±1.2)g/L]升高,与RA缓解组[DD(0.35±0.19)μg/ml,Fib(2.4±0.8)g/L]及正常对照组[DD(O.31±0.18)μg/ml,Fib(2.1±0.9)g/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组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与血沉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1;r=0.32,P〈O.05),与CRP水平亦呈正相关(r=0.59,P〈0.05;r=O.35,P〈0.05)。结论血浆DD及Fib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环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9(4):277-27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D-D与F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了比较,D-D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Fg测定采用Clauss法。结果冠心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比较,D-D与Fg均显著增高(P<0.01);AMI组和UAP、SAP组相比,D-D与Fg亦显著升高(P<0.01),UAP和SAP组相比,D-D与Fg也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病人血浆D-D和Fg是各类型冠心病及其重要并发症的重要治疗及观察指标之一,监测D-D和Fg的变化对防治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浆D—D、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Fb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Fbg含量升高和MPV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观察D-D、Fbg、PLT、MPV、PDW及P—LCR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初治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及5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D-D及FIB水平,分析宫颈癌患者D-D及FIB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D-D、FI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组高龄患者(年龄≥60岁)、功能状态评分≤70分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者的基线D-D、FIB阳性率均升高(均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D-D、FIB阳性率亦呈增高趋势(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易处于高凝状态,且以高龄者、体能状况差者、临床分期晚期者、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凝状态宫颈癌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从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生物属性及其在各类肺部疾病中临床意义出发,通过对近年来各类相关文献报道的整理概述,总结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在各类肺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从肺癌临床诊断、治疗、预后评价及中医辨证角度对近10年来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肺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概述,并对目前肺癌临床D-二聚体异常者出现血栓情况治疗方面提出一些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在不同类型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二聚体(D-D)是纤溶系统激活后降解高联纤维蛋白多聚体的释放产物,其免疫活性的过度升高既可以反映高凝状态,又能反映纤溶活性,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标记。纤维蛋白原(Fg)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Fg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冠心病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纤溶-凝血系统异常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本文重点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1对象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降钙素原(PCT)在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100例脓毒症患者为对象,根据实验室细菌培养将100例患者分为鲍曼不动杆菌组(n=16)、大肠埃希菌组(n=38)、肺炎克雷伯菌组(n=24)、金黄色葡萄球菌组(n=22).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