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 1月~ 1999年 1月 ,我们共诊治急性动脉栓塞患者 43例 ,经有效的治疗及护理 ,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 35~ 80岁 ,平均5 5 .6岁。发病时间 3小时~ 2 0天。其中髂动脉 5例 ,股动脉 30例 ,动脉 8例 ,原因不明 6例。发病早期均有突发性患肢疼痛、苍白、发冷症状。就诊时 43例均无足背动脉搏动 ,37例患肢发紫或有花斑 ,6例足或趾已变黑。本组 43例均在硬膜外或局部麻醉下急症行 Fogarty导管取栓术 ,经股动脉入路 ,取栓后向远端动脉内注肝素盐水 6 0 m l,尿激酶 5万~ 10万 U,术后常规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的形成原因及其临床鉴别。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9月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患者86例,根据典型造影将患者分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组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缺血程度、临床并发症以及既往病史的临床相关信息进行对比。结果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形成多发生于髂股动脉(χ~2=4.31,P=0.15),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无明显好发部位;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7.489,P0.05)和运动障碍(χ~2=4.782,P0.05)、对侧动脉搏动正常(χ~2=9.487,P0.05)的临床表现较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9.029,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3.129,P0.05),而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3.443,P0.05);具有糖尿病(χ~2=10.698,P0.05)、高血压(χ~2=9.658,P0.05)及吸烟病史(χ~2=3.766,P0.05)的患者,急性血栓形成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患者(χ~2=3.148,P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2.848,P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原因具有很大的差异,梗塞部位、缺血程度、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既往史的情况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且多数伴发心脏和(或)大动脉疾病,是危害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0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秀江  刘力  高润发 《山东医药》2006,46(13):72-72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血栓又分为心源性栓塞及动脉-动脉栓塞。近4年来,我院收治动脉-动脉栓塞性脑梗死患者5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可导致血管管腔突然闭塞,引起肢体的循环障碍,起病急,病变进展迅速,如处理不及时,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术前动脉栓塞的正确诊断率为70%,而动脉血栓形成的正确诊断率为47%,另有10%~15%的病人术前无法明确诊断;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对选择处理策略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影响到治疗结果.本文拟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治疗的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81例,为科学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心管外科常见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及正确处理,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风险更大。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了13例髂股动脉以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因多种原因未实行手术及其他有创治疗,仅予患肢动脉内溶栓的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其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往往继发于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肠管坏死多见,治疗缺乏统一标准,预后极差。本文分析报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栓塞合并急性脾梗死,后经急诊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及导管内溶栓、抗凝等综合治愈出院1例,为EAM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SMAE)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要点,避免误诊,降低致残及致死率。方法 对2004-01~2011-01该院收治的46例A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程1 h~10 d,46例均经上腹CT及腹部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ASMAE。手术切除肠管28例,经皮介入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10例,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血管再成型8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短肠综合征8例,随访3年死亡,其余33例随访3年,恢复良好。结论 如出现突发剧烈腹痛和不典型的腹部体征,应警惕是ASMAE,尽早行腹部CTA检查,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是降低致残及致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纤溶系统与动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血栓形成是发达国家首要死因,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包括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是稳定的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向急性梗死(MI)、缺血性卒中(IS)或周围动脉栓塞转化的促发事件[1]。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冠心病和IS的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这样,在开创了人类基因组学新纪元时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上,以期对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学和已经鉴定一系列特殊疾病危险基…  相似文献   

10.
李珍 《山东医药》2007,47(20):58-58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为产后大出血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5年7月~2006年10月,我科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ILAE)及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产后大出血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取栓后再栓塞发生率较高。2003年3月-2005年9月,我们共治疗反复下肢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18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院应用尿激酶动脉灌注加按摩治疗肢体动脉栓塞进行疗效观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四肢动脉栓塞共11例(男7,女4),年龄37~58岁,平均52.6岁。均有基础心脏病,其中风心病房颤5例,冠心病3例,肺心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动脉栓塞部位:桡动脉3列,胫前动脉5例,胫后动脉1例,腓动脉2例。临床表现 均突然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微弱;4例患肢远端关节疼痛;3例患肢抽搐;2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超声检查 11例作肢体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在病变动脉内探及动脉栓塞,近心端动脉扩张,远端变窄。4例栓塞远端管壁径…  相似文献   

13.
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症若不能及时诊治,会导致肠管缺血、坏死,预后极为不佳。肠管坏死者以开腹切除肠管为主;若无肠管坏死则考虑开腹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或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肠管坏死通常在发病12 h内发生,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溶栓疗法由来已久,组因病情复杂难以判断  相似文献   

14.
陈霞 《山东医药》2006,46(15):61-61
2003年3月~2005年9月,我们应用子宫动脉栓塞(TUAE)治疗子宫肌瘤62例。现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七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确诊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ME)的老年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61~84(76.8)岁,≥70岁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13 d,平均4 d,7例起病早期均表现为腹痛,病程中5例伴随腹胀、恶心、呕吐,2例病程后期出现血便,7例均有腹部压痛,3例出现反跳痛,4例出现肠鸣音减弱,伴冠心病6例,其中并发心房颤动2例,伴陈旧性脑梗死2例.实验室检查:7例均有外周血象改变:6例血白细胞(12.0~25.6)×109/L,白细胞1例正常,中性粒细胞>0.85;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4例,心肌酶升高2例,转氨酶升高2例.7例腹部立位X线片,其中4例提示肠腔少许积气,3例有细小气液平面,B超检查示腹腔混合回声团块1例.急诊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4例,腹部CT确诊1例,手术确诊及尸检后确诊各1例.其中就诊1 d确诊4例,超过1周1例.本组2例初诊为"不全性肠梗阻",1例初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初诊为"消化性溃疡".7例中治愈好转4例,死亡3例.其中4例手术治疗中3例治愈,3例内科保守治疗中1例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好转.4例手术患者及1例尸检患者病理检查均有不同范围、程度不等的小肠及结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5例,分支栓塞2例.死亡3例中1例手术治疗过迟,术中见小肠、结肠广泛坏死,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另2例因高龄,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经扩血管等内科治疗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6.
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临床上应用已较普遍,其术后出血并发症已被临床所重视,但对于介入性动脉栓塞术后可能发生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认识较少,现将我院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后突发PTE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大咯血病人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异常支气管动脉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结果10例咯血停止,4例咯血渐止,1例术后复发。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对大咯血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血管造影表现、临床应用价值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本组25例均是在积极抗休克、全身止血的前提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首先有目的地选择某一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尽快栓塞止血,普通导管难以栓塞部位者应用微导管,栓塞材料主要以明胶海绵为主,加用真丝线段、PVA颗粒、微弹簧圈。结果25例中一次栓塞成功22例,二次栓塞1例。2例栓塞后24h仍有少量出血,给予全身止血药物出血停止,25例术后随访20~60d,无一例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创伤小,止血快速安全,栓塞治疗目标准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双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分析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双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探究其血栓遗传倾向。结果:该患者为75岁男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均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双下肢动脉栓塞,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治疗后病情好转。遗传易感性分析发现,该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杂合性点突变,但未发现活化蛋白C(APC)抵抗、凝血因子Ⅴ(FⅤ)基因Leiden突变及凝血酶原(FⅡ)基因G20210A突变。结论:动脉栓塞性疾病不仅与获得性病因有关,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易感基因筛查有助于判断血栓栓塞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20.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与老年人动脉退行性变,增殖,脂质沉积于血管内膜及动脉硬化有关。通常呈节段性分布,好发于手、足、脑等部位,但临床上多见于下肢。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