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肺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肺部表现可分为感染性、药源性和慢性炎症性肺病变。临床上 ,属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损害较常见 ,可表现为胸膜炎、急性狼疮性肺炎等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以及混合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出现类似急性免疫性肺炎、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等表现 ;风湿热、韦格纳肉芽肿、过敏性紫癜和川崎病可分别引起风湿性肺炎、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 ,甚至弥漫性肺泡炎、致死性肺出血  相似文献   

2.
28例儿童肺部弥漫性疾病的病因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肺部弥漫性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肺部弥漫性疾病患儿的诊断以及确诊过程。结果 确定病因25例,包括支原体肺炎1例、沙眼衣原体肺炎2例、巨细胞病毒肺炎2例、EB病毒肺炎1例、血型播散性肺结核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性肺炎1例、肺隐球菌病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例、广泛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2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1例、HIV合并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1例、鸽粪引起的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1例、韦格内肉芽肿1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恶性淋巴瘤3例。疑似诊断3例,包括奴卡菌感染1例、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肺纤维化1例、HIV合并卡氏肺囊虫1例。18患儿经X线检查、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其他非创伤性检查诊断,8例经皮肤活检或肺活检诊断,2例由尸解确诊。结论 儿童肺部弥漫性疾病的病因包括肺部感染性疾病、特发性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肺部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其他非创伤性检查能确定多数患儿的病因,少数病例需经创伤性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提高对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认识。方法 对3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体解剖、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3例死亡病例均有广州管圆线虫虫体栓塞肺动脉,形成肉芽肿性肺炎,临床表现为肺炎和呼吸衰竭;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高,未发现幼虫,脑组织肉芽肿性脑膜炎;异位寄生1例,寄生于左眼前房。3例均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侵犯肺和脑组织,易误诊为肺炎和脑膜炎,呼吸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0例肺炎支原体所致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起病急,发热,剧烈咳嗽,痰少,可有肺外的表现,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表现重.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年长儿大叶性肺炎的重要病因,症状晕易合并肺外并发症,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历史和概念。一、肺纤维症(pulmonary fibrosis)和间质性肺炎(interstital pneumonia)肺纤维症见于结核、化脓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炎等复修过程中,在小儿领域则见于麻疹肺炎等间质性炎症后,是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Hamman和Rich等曾报告有发热、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呈急性经过而死亡的间质性肺纤维症病例,当时被命名为“急性弥漫性肺纤维症(acute diffuse fibrosis of the lung)”。此后相继报告了慢性型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症、胶原性疾病中的肺纤维症及由放射线、药物、结节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原因所致的肺纤维症。病因有的清楚,有的不明了。正因为肺纤维化是形态学上的概念,所以肺纤维症被广泛地作为诊断名称而使用。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是指肺炎支原体肺炎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病情未见好转者。常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顽固性咳嗽,易发生肺内外并发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是目前主要治疗药物,但近年来耐药株的出现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肺部或全身炎性反应强烈或合并严重肺外并发症者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IVIG,并及时控制合并感染与肺内外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确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出血及新生儿肺炎各50例胸片X线表现进行分析。胸片提示肺透亮度降低、肋间隙变窄,应警惕早期肺透明膜病,需动态观察,如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诊断更有意义。如肺透亮度降低,相反肋间隙增宽,有片絮影,结合临床肺部湿罗音增多,可诊断早期肺出血。肺炎组胸片示肺透亮度增强,肺门粗乱,如有纵隔气肿,气胸等并发症更易与肺出血,肺透明膜病鉴别。  相似文献   

8.
儿童期系统性血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炎在组织学上定义为血管壁存在纤维素样坏死和炎症,按照主要受累血管的大小可分为大血管炎如大动脉炎;中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小血管炎如过敏性紫癜,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等。儿童系统性血管炎包括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组织学、临床表现及预后各不相同。川崎病,过敏性紫癜主要见于儿童期,近年来对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小血管炎中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少见,临床资料有限、不为多数儿科医生昕认识、而早期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避免或延缓不可逆损害的发生,使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或)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感染病原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分析3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体征、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等)、实验室检查(WBC、CRP、转氨酶和病原培养等)、胸部CT、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6例,细菌性肺炎组4例。3组患儿均急性起病,均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入院。①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均无急性呼吸窘迫和肺外阳性体征;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1/6例;细菌性肺炎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3/4例。②3组胸部CT检查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1/5例和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分别为3/6例和5/6例,细菌性肺炎组分别为3/4例和1/4例。③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可见气道黏膜充血和肿胀,但程度和范围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为著;气道黏膜局部损害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为著,其中2例伴支气管通气不良,有远端支气管闭塞可能。④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有支气管树样塑型分泌物栓栓取出,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Ⅰ型。结论 与细菌性肺炎相比,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全身炎症反应较轻时即可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黏膜损害较轻,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较短,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协助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支气管镜下的动态变化,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和16例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资料,比较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影像学表现及支气管镜下的变化。结果 在发热3 d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中性粒细胞和CRP值分别为(74.62±5.78)%和(58.0±25.8)mg/L,明显低于细菌性肺炎(88.0±3.15)%和(164.5±96.6) mg/L,P值均<0.001;在发热4~7 d两组中性粒细胞(83.6±6.91)%、(87.68±2.89)%和CRP值(142.3±57.2) mg/L、(155.0±39.5) mg/L均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在发病1~7 d内无明显升高。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4~11 d出现整叶或接近整叶肺实变,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5 d内整叶或接近整叶实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多在2周以后发生肺坏死,而细菌性肺炎坏死均发生于10 d以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支气管镜下可见黏液栓阻塞和黏膜坏死,半数以上遗留支气管闭塞,而细菌性肺炎未见上述表现。结论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特征为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和CRP明显升高以及整叶肺实变影出现于病后4~7 d,2周内较少发生坏死,支气管镜下存在黏膜坏死,后期易出现支气管闭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支气管镜下的动态变化,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和16例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资料,比较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影像学表现及支气管镜下的变化。结果 在发热3 d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中性粒细胞和CRP值分别为(74.62±5.78)%和(58.0±25.8)mg/L,明显低于细菌性肺炎(88.0±3.15)%和(164.5±96.6) mg/L,P值均<0.001;在发热4~7 d两组中性粒细胞(83.6±6.91)%、(87.68±2.89)%和CRP值(142.3±57.2) mg/L、(155.0±39.5) mg/L均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在发病1~7 d内无明显升高。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4~11 d出现整叶或接近整叶肺实变,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5 d内整叶或接近整叶实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多在2周以后发生肺坏死,而细菌性肺炎坏死均发生于10 d以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支气管镜下可见黏液栓阻塞和黏膜坏死,半数以上遗留支气管闭塞,而细菌性肺炎未见上述表现。结论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特征为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和CRP明显升高以及整叶肺实变影出现于病后4~7 d,2周内较少发生坏死,支气管镜下存在黏膜坏死,后期易出现支气管闭塞。  相似文献   

12.
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常见病原体,既往认为MP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为轻症、自限性疾病。然而,近年来,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报道逐渐增多,提示其除造成肺部损伤外,还可伴有多种肺外表现,累及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各种纵隔胸膜腔疾病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6月~2003年6月因先天性肺囊肿、左胸腹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纵隔肿瘤、双侧多囊肺、肺炎并胸膜肥厚误诊为急性脓胸的12例临床资料。结果11例确诊后行相应手术均痊愈出院;术后10例(占83%)随访8月~11年,恢复好。结论当纵隔胸膜腔疾病主要表现为脓胸或类脓胸样改变时,易误诊或延误治疗,甚或危及生命;对同影异病、同征异病情况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尽管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强,但婴幼儿和年长儿的MMP仍有着各自的特点,年长儿容易出现顽固性刺激性干咳、肺部体征不明显、肺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影,且以单侧受累为主;婴幼儿出现咳嗽、喘息,影像学更多表现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或间质性肺炎改变,双肺均可受累。部分患儿可发生肺外器官损害,常受累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血液系统。随着MM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重症MPP、难治性MPP及耐药性MPP的病例数也随之增多,造成部分病例遗留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不张等后遗症。热程10 d、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右上肺病变、肺部大片状阴影、肺外多系统损害为MPP发生后遗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分类和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分类和评估是CAP治疗的基础 ,应该有所规范 ,但儿童这方面资料有限 ,本文就此专题结合文献谈点看法。1 儿童CAP分类CAP是儿童肺炎的主体 ,因此根据病理学、病原学、临床病程和病情评估等的肺炎分类法同样适用CAP ,而且这种分类主要就是针对CAP而言的[1] 。1 1 按病理学分类 有实质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前者包括叶性肺炎 (含段性、局灶性肺炎 )和支气管肺炎。另有一些肺炎因其特殊性而常常单列 ,如吸入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 ,后者在病理学上的本质是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 ,故可列入支气管肺炎范畴。另外 ,…  相似文献   

16.
《中华儿科杂志》2022,(6):608-6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其治疗的主要药物, 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将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并发肺孢子菌肺炎。肺孢子菌肺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可危及患儿生命, 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现就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危因素进行综述, 以期早期识别并及时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死亡原因,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 对97例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的围生儿根据死亡时间、胎龄及死亡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h内死亡45例,~3d 32例、~7d 20例(3d内死亡占80%);≤28周8例,~32周21例.~36周20例,≥37周48例(早产儿占40%)。死亡病因依次为肺出血、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不张、先天性心脏病、核黄疸等。结论 围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死亡是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少.支气管管壁和肺泡弹性纤维发育不成熟,肺血管丰富,弹性差等先天因素影响。当合并低温、低氧、感染、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时,肺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损伤,造成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1273 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膜表现(摘要)郭其年新医学15(6):296,1984 自1956年~1982年间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5例中符合狼疮(LE)性肺胸膜疾病者5例,全部均有发热、咳嗽、气促、胸痛、痰少的特点,表现为胸腔积液者2例,合并心包积液及心肌炎者各1例,同时有肺炎者3例,其中3例7次查见LE细胞,3例杭核抗体及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阳性。3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其中1例尸解证实为双肺间质性肺炎,微观符合LE性肺炎的病理改变。分型:①胸膜炎及(或)胸膜积液,本组3例。②狼疮性肺炎,本组2例。③在小儿还可以见到狼疮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以及狼疮性尿毒症性肺水肿的临床类型。本病的治疗方案以激素为主,如效果差应及时加用细胞毒药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因治疗期间常合并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肉芽肿病患儿患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慢性肉芽肿病伴侵袭性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起病时间、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4例患儿均为烟曲霉菌感染。3例经肺组织或脓液培养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起病年龄17 d~3月,入院前病程为17~40 d。有发热、咳嗽等不典型症状,无感染中毒貌;肺内体征为呼吸音减弱,肺部影像学异常出现时间10~13 d,肺CT表现为结节、不规则、球形或类圆形高密度灶,不伴有晕轮征、新月征及空洞;肺组织病理均示肉芽肿性化脓性炎症,无菌丝血管侵蚀或凝固坏死。1例伊曲康唑治疗治愈,1例切除受累肺叶后治愈,1例卡泊芬净治疗死亡,另1例曲霉菌关节炎伊曲康唑治疗控制。结论对慢性肉芽肿病患儿,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呼吸道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但影像学异常明显,肺CT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肺组织病理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者,应注意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88例,运用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0种病毒病原体及2种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抽取静脉血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的分布特征。结果(1)178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72.43%(1295/1788),其中病毒病原体阳性率为59.68%(1067/1788),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22.04%(394/1788)。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博卡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冠状病毒。(2)季节分布:春季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体;夏季以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流感病毒A;秋季偏肺病毒阳性率最高;冬季主要为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3)性别、年龄分布: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女孩高于男孩(P<0.05),其他病原体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不同(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在>6岁组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1岁组最高;偏肺病毒、流感病毒B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4)疾病分布:重症肺炎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偏肺病毒为主;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急性支气管肺炎前5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结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季节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