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1(PD-1)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肝移植术后应用PD-1单抗治疗的病例报道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搜集到了6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患者应用PD-1单抗治疗,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了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有2例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但并无移植肝发生排斥反应的证据,有1例患者达到转移灶完全缓解且治疗期间无副反应及排斥反应发生。结论现阶段对于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患者应用PD-1单抗治疗的效果尚不确切,在使用该药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其肝功能状况,警惕可能发生的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行肝脏活检并根据Banff标准诊断,其中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8例为单次,5例为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14.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后,31例缓解,2例死亡.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抑制药物剂量调整以及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涛  申川  谢俊杰  祝哲诚  沈柏用  彭承宏 《器官移植》2014,5(2):100-102,12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自行停药致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收治肝移植术后因自行停药导致AR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因自行停止服用免疫抑制剂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入院治疗,停药18~42 d,经肝穿刺组织病理学结果明确均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给予恢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冲击治疗或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改小剂量激素维持。2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另1例经抢救后无效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自行停药易发生AR,后果严重,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一旦发生AR,即给予恢复使用免疫抑制剂,同时采用激素冲击或抗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加用巴利昔单抗的情况下采用撤减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首次肝移植患者60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预防排斥反应,并分别于术中和术后第4天各给予1剂巴利昔单抗,其中20例不用激素,40例仅术中开放血流前使用甲泼尼龙1次,术后不再使用激素,此60例为撤减激素组.以同期完成的、术后采用含甲泼尼龙的免疫抑制方案的60例肝移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磷蛋白(CMV pp65)阳性及术后新发糖尿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不用激素者、单次使用激素者及对照组的患者存活率分别为95.0%、92.5%和91.7%,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95%、90%和9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2.5%及11.7%,三者间两两比较,患者存活率、移植肝存活率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用激素者、单次使用激素者及对照组的CMV pp65阳性率分别为15.0%、20.0%和43.3%,新发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5.0%、7.5%和30.0%,撤减激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移植后,在加用巴利昔单抗的情况下采用撤减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并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能降低CMV pp65阳性率和新发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相对少见,但AMR是移植后移植物失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肝脏移植术后AMR的发生情况,以及AMR与胆道狭窄的关系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10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脑死亡捐献肝移植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3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20例,其中AMR 7例、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TCMR) 13例;发生胆道狭窄18例。发生急性排斥的患者中,6例(30.0%)发生胆道狭窄,未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中,12例(6.6%)发生胆道狭窄,前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2)。AMR患者中5例(71.4%)发生胆道狭窄,其中诊断急性AMR时3例患者合并胆道狭窄并处理,2例患者在AMR治疗好转后1年随访过程中出现胆道狭窄;TCMR患者中仅1例(7.7%)于术后3年发生胆道狭窄,AMR患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CMR患者(P=0.007)。7例AMR患者中,1例在移植术后2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在1周内快速出现肝功能恶化,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因肝功能衰竭并颅内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应用达利珠单抗6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达利珠单抗(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后的抗排斥反应疗效。方法对1999年9月~2004年4月间使用达利珠单抗的62例患者进行随访和统计。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血管开放前1h应用达利珠单抗50mg,术后常规应用激素、环孢素A和霉酚酸酯。根据达利珠单抗的用量分为1剂组、2剂组和大于2剂组。结果随访时间最长达4年9个月,最短3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急性排斥7例(11.3%),最早1例发生在术后2个月,最晚为术后14个月,平均10.3个月;4例经过激素冲击治疗,完全逆转,2例部分逆转,仅1例发生于术后10个月的排斥,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术后第13个月移植肾失功而切除。结论应用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降低,并使急性排斥发生时间推迟,程度减轻;可以安全、有效的减少环孢素的剂量。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状态下的严重排斥反应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例肝移植患者在严重感染状态下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示1例活体辅助肝移植患者几乎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严重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丧失;1例老年肝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减量后出现严重排斥反应,立即予激素冲击治疗获良好效果;1例患者大幅减少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严重排斥反应,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而被迫再次肝移植。提示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状态下行免疫抑制剂减量或停用时须密切观察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宜果断予加强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移植肾有功能存活1年以上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病毒DNA(CMVDNA),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对激素冲击无效的部分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32例激素冲击有效,13例无效。无效者外周血白细胞内可测到CMVDNA,8例用更昔洛韦治疗后CMVDNA转阴,2例肾功能好转,6例恢复正常,另5例未用更昔洛韦者CMVDNA持续阳性,肾功能损害加重。结论部分肾移植受者发生的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CMV感染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远期急性排斥可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0例肝移植患者中,47例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20 mg/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研究组),另外113例为对照组,不使用巴利昔单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年内,研究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为22.1%(25/113),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斥反应活动指数平均为4,对照组为6,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1.9 %(15/47),对照组为26.5%(30/11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移植肝1年存活率分别为95.7%和95.7%,对照组分别为96.5%和94.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诱导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肝移植术后顽固性排斥反应的新方法。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这4例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应用低剂量他克莫司(FK506)+西罗莫司(SRL)进行治疗,FK506和SRL的血药浓度分别控制在3~5μg/L和6~12μg/L。排斥反应纠正后停用SRL,并将FK506调整至常规用量。结果4例患者的排斥反应均得以纠正,在应用本方案的过程中出现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经抗病毒治疗后痊愈;原有糖尿病加重1例,新发生糖尿病1例,停用SRL同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肝移植术后经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应用低剂量FK506+SRL进行治疗,排斥反应可以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acute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提高肝移植术治疗该病的认识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完成的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占同期施行肝移植治疗患者的1.55%(7/452).女6例,男1例,平均年龄为50.7&#177;10.9岁,术前平均血清胆红素345.8&#177;88.8μmol/L,child分级B级2例,C级5例.3例在术后1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治愈.激素撤退时间5例为术后6月,1例长期服用激素.随访5天~36月,6例痊愈,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年存活率为85.7%,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效治疗手段.术后早期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检测45例移植肾有功能存活1年以上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病毒DNA(CMV DNA),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对激素冲击无效的部分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32例激素冲击有效,13例无效。无效者外周血白细胞内可测到CMV DNA,8例用更昔洛韦治疗后CMV DNA转阴,2例肾功能好转,6例恢复正常,另5例未用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 516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2例(2.3%,12/516),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7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5例.其主要组织学特征是移植肝组织内的胆管严重减少或缺失和累及中等动脉的闭塞性动脉炎;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可表现为小叶间胆管的细胞变性和其数量进行性减少以及形成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12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中,7例早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后病情得到控制(包括2例接受抗CD3抗体治疗,2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且近期疗效满意;5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功能迁延不愈最终至肝功能衰竭而行再次肝移植,其中2例伴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而死亡,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外2例再移植病例获临床治愈.本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术后4~26个月;与慢性排斥相关的病死率为25.0%(3/12).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连续穿刺活检和再次移植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并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病情则具有潜在的可逆性;晚期阶段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肝功能衰竭需要再次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诊疗方法.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596例成人肝移植中,共有96例患者发生113次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其中11例患者出现SRAR,回顾性分析以上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6.1%(96/596),发生时间3~410 d,中位时间为17 d.11例发生SRAR的时间6~72 d,中位时间为19 d,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8例患者接受IL-2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7例患者治疗后排斥反应逆转.2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与SRAR相关的死亡率为36.4%(4/11),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OKT3治疗后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IL-2单克隆抗体和OKT3对部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治疗对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受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使用ICI治疗的6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评估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 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总体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等临床结果。结果 6例受者中, 使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者4例, 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者2例;中位疗程为8.3个(2~31)个周期。疾病稳定3例, 疾病进展3例。疾病稳定3例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5、16.2、18.0个月, 复发后中位生存期为19.75个(10.8~37.8)个月。出现急性排斥反应1例, 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为应用PD-1抑制剂后第28天, 受者接受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但最终还是因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ICI可以作为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挽救性治疗手段之一, 但也可能诱发严重的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多数移植中心采用包括激素在内的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然而长期的激素治疗会带来一系列代谢方面的紊乱以及心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而且使感染的机会增多。我们尝试在肝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FK506)和霉酚酸酯(MMF),并辅以两剂达利珠单抗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达利珠单抗和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达利珠单抗和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肾移植受者在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 )、霉酚酸酯及激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基础上加用达利珠单抗 (42例 )或OKT3(12 8例 ) ,观察 2个组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 ,使用达利珠单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4 % ,明显低于使用OKT3者的13.3% (P <0 .0 5 ) ,且前者无耐激素者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推迟 ,血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早于使用OKT3者。结论 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OKT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激素的撤离。方法5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和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0例患者加用霉酚酸酯。术后2~3周,患者的肝功能正常,无排斥反应发生时,试行逐步撤离激素。结果术后随访(9.3±5.5)个月,存活54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非免疫因素。存活的54例中,术后3个月的激素撤离率为72.2%(39/54),6个月时为76.2%(32/42),12个月为77.8%(21/27)。3例在激素撤离过程中出现排斥反应,恢复减量前剂量,排斥逆转后再次撤离激素;10例加用霉酚酸酯者,术后3~4个月均成功撤离激素。结论术后采用以环孢素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的肝移植患者,部分患者能安全撤离激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由15家肾移植中心参加的开放性临床试验,共纳入72例首次尸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在接受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同时,给予2剂人源化达利珠单抗,首剂给予时间为术前24h内,第2剂在术后第14d给予。对入选患者密切随访,评价肾移植后3个月和6个月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人、肾存活率;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 术后3个月内有3例患者发生4次急性排斥反应,3个月及6个月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均为5.56%;人/肾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5.8%/95.8%和94.5%/94.5%;仅有1例的腹痛可能与达利珠单抗有关。结论 2剂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