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重现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孕期孕妇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 12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标准进行孕前体重BMI分组,孕期增重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年龄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明显少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的妊娠期糖尿病(13.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2%)、巨大儿(17.2%)、剖宫产率(24.2%)均为三组中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产、低出生体重儿、产后出血及产程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孕期增重分组,增重过度组妊娠期糖尿病(7.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0%)、巨大儿(16.6%)、剖宫产率(18.9%)三组中最高(P0.05);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急产发生率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及孕期BMI增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4(Ⅰ组)、4≤BMI≤6(Ⅱ组)、>6(Ⅲ组)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4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多(P<0.05),孕前正常组孕期BMI增幅>6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6的孕妇,其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母婴预后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总增重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及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建卡并定期孕检的孕妇2 174例。依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指南标准,根据孕前BMI情况分为偏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为增重过少组、增重适宜组及增重过多组。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随孕期总增重、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中孕期及晚孕期不同孕期增重速率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无组间差异。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正常组孕妇的15.17倍(95%CI为5.50~41.84,P<0.001);孕期总增重异常及早孕期、中孕期、晚孕期增重速率异常并不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随孕前BMI和孕期总增重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于孕期增重异常,孕前超重和肥胖具有更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15例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超重和肥胖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前BMI及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正常BMI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孕妇孕前BMI为正常和超重肥胖者分别占75.2%、24.8%。正常BMI组与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9.3%、22.0%,妊娠期高血压为4.1%、14.1%,剖宫产为36.6%、58.8%,早产为7.2%、13.6%,低出生体重儿为4.8%、9.6%。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BMI组(均P0.05)。体重增长过多孕妇中正常BMI组孕妇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为9.4%、22.4%,妊娠期高血压为5.1%、13.8%,剖宫产为41.4%、61.2%,早产为5.1%、12.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孕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孕前和产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幅﹤4为①组、4≤BMI≤6为②组、﹥6为③组分组,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剖宫产、孕期BMI增幅﹥6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择取围生期孕产妇420例,调查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结局。结果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显著增高;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孕妇;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孕期BMI指数增加水平较体重正常孕妇低;超重孕妇新生儿血糖水平均较体重正常孕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孕前高BMI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地区妇幼保健机构2015—2022年收治的GDM孕妇479例,依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低体重组84例、正常体重组269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26例;依据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增重不足组83例、增重正常组303例和增重过度组93例。比较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对体重增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孕妇体重增加过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42,P <0.05)。随着孕期体重增加幅度的上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幅度与孕前BMI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幅度越大,不良分娩结局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建册、正规产检、住院分娩的孕妇260例,按孕前BMI分为3组(消瘦组、适宜组、超重组),比较各组出现剖宫产、巨大儿、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此外,根据孕期BMI增幅(△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3组(不足组、适宜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不同的母婴结局。结果超重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重组的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及适宜组。孕前BMI适宜组的孕妇,其孕期BMI控制效果最差,增幅超标的比例最高。孕期△BMI过多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及适宜组(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孕期△BMI过高组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孕前BMI过高及孕期BMI增长超幅的孕妇,其母婴结局往往不如人意。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的快慢及程度可以作为母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与孕期体重指数(BMI)的关系,研究孕前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期BMI的变化特点。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检查和分娩的141例双胎妊娠孕妇,根据初诊BMI分为低体重组(BMI 18. 5)、正常体重组(18. 5≤BMI≤23. 9)和超重肥胖组(BMI≥24),运用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比较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两组孕妇孕期BMI变化情况。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孕期BMI增长值高于正常体重组(F=4. 874,P 0. 05);较之超重肥胖组,正常体重组孕妇BMIP95、P90、P85、P10变化幅度较大(P 0. 05)。结论孕前BMI不同的双胎孕妇孕期增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孕妇孕期BMI变化小于正常体重的孕妇。  相似文献   

12.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母婴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母婴健康影响.方法 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10,10.5~15,15.5~20,20.5~25,>25.5 kg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 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孕期增重>15.5 kg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明显增加(P<0.05),肥胖组孕期增重>10.5 kg孕妇剖宫产明显增加(P<0.05);正常组孕期增重>20.5 kg孕妇剖宫产明显增加(P<0.05);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关(P>0.05).结论 孕前体质指数是妊娠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妊娠结局有关,孕期合理控制饮食不会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并住院分娩的305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孕期BMI分为3组:正常组167例,超重组79例,肥胖组59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发病情况、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分析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妊娠方式、孕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患者中高血压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包括轻度和重度)比例高于BM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患者足月分娩率低于其他两组,早产率和流产率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超重和肥胖患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发病风险升高,孕前BMI过高是PCOS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孕期体重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进行妊娠期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2 98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正常妊娠孕妇2 517例(A组)、GDM孕妇287例(B组)、HDCP孕妇126例(C组)和GDM合并HDCP孕妇53例(D组),对各组孕产妇孕10周、孕30周体重变化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4组孕妇年龄、孕10周、孕30周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孕10周、孕30周BMI及BMI变化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B、C、D组上述指标均分别显著高于A组(P均0.05),D组孕10周、孕30周BMI均分别显著高于B、C组(P均0.05);4组孕妇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及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D组上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均0.05),且D组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孕早期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以及高龄人群是发生GDM和HDCP的高危人群。GDM和HDCP使得孕产妇与婴儿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加大,因此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合理干预,改善孕产妇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郑再娟  吴秋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035-3036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将孕周﹤16周的30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孕24周、孕32周、孕38周观察组孕妇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且观察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异常、巨大儿、高危新生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孕期体重,降低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孕妇孕前及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732例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整个妊娠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高BMI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明显高于正常BMI组;低BMI组胎盘功能不良明显高于正常BMI组;低BMI组、高BMI组糖代谢异常、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BMI6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巨大儿和剖宫产率明显高于△BMI=4~6组;当△BMI4时胎盘功能不良、早产率明显高于△BMI=4~6组。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对妊娠结局有很大影响,孕前、孕期进行营养咨询和体重控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体重升高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妊娠期孕妇糖脂代谢的关系,为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的临床诊疗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单胎宫内妊娠33~36周的24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A组,6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B组,29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C组,99例孕周接近且处于相同年龄段于该院行常规围产期检查的正常孕妇为D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次日空腹静脉取血,对其BMI、体重增高水平、空腹血糖(FPG)、脂代谢指标和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测评,比较并分析其与GMS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C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水平、甘油三酯(TG)、FPG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高于D组,而B组与C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均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C组TSH、FT3、FT4水平均高于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和孕前BMI均是GM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TSH水平与GMS关系不显著。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是GMS发生的危险因素,过度肥胖或孕期营养过剩容易造成孕妇糖脂代谢异常诱发GMS,而孕妇血清TSH水平与GMS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优生指导配合孕期饮食规划在预防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孕前超重肥胖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孕妇接受单独的孕期饮食规划干预,研究组孕妇则接受孕前优生指导、孕期饮食规划联合干预,观察两组孕妇血糖、妊娠期体质量变化、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后1个月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前超重、肥胖孕妇的体质量增长均低于对照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的剖宫产率5.77%低于对照组的23.08%,阴道自然分娩率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早产、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优生指导配合孕期饮食规划在预防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有效控制孕妇血糖稳定,调节孕妇妊娠期体质量增长,减少或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幅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至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门诊产检、住院分娩的GDM孕妇共108例,计算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记录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并根据体重增加幅度进行分组,其中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38例,增幅合适组42例,增幅不足组28例,比较并分析三组的围产结局。结果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的GDM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21.1%)明显高于增幅合适组(7.1%)及增幅不足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4,P<0.05)。三组的产后出血、妊娠期贫血、早产及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期体重增幅过多组的巨大儿、剖宫产的发生率(21.1%、36.8%)均显著高于增幅合适组(4.8%、21.4%)及增幅不足组(3.6%、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95、6.284,均P<0.05)。三组的胎儿窘迫、胎儿畸形、新生儿低血糖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DM孕妇属于高危妊娠,产科医生应加强对其孕期的体重管理,以减少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6月参与天津市孕产期系统管理并确诊为GDM的孕妇1 00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孕前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低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体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和超重组剖宫产率(分别为81.0%和73.3%)高于正常体重组(6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和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和8.2%)高于正常体重组(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组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17.6%)。结论控制妊娠前及妊娠早期肥胖可以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