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的老年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观察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例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8岁和72岁,无免疫缺陷及淋巴瘤病史。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小差别较大的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散在少数R-S样细胞,可见广泛的地图样肿瘤性坏死及血管中心性浸润。免疫组化显示异型肿瘤细胞CD20弥漫强(+),80%~90%肿瘤细胞胞核EBV原位杂交呈中~强(+)。随访3~6个月,1例死亡。结论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罕见,是最近正在被逐渐认识的新淋巴瘤类型,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独特,诊断需与淋巴瘤样肉芽肿和EBV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正EB病毒(epstein-barr,EBV)广泛存在人群中,尤其是90%的中国人群存在EB病毒终生潜伏感染~([1])。研究证明,EBV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如鼻咽癌和淋巴瘤等。目前认为,EBV与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LBCL,与EBV关系尤为密切,WHO(2008)淋巴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并进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比分析。方法将108例DLBCL组织制成组织芯片,按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分类,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方法,筛选出EBV(+)DLBCL7例,其中EBV(+)老年性DLBCL5例,另收集会诊病例EBV(+)老年性DLBCL2例,结合文献,对9例EBV(+)DLBCL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108例DLBCL中,确定可进行分析的病例为103例,其中汉族80例,少数民族23例。EBV(+)8例,其中1例因重新诊断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从本组删除。7例EBV阳性DLBCL占所有病例的6.8%,其中2例年龄50岁,分别为40岁(维吾尔族)、48岁(回族);其余5例均50岁,诊断为EBV阳性老年性DLBCL,占所有病例的4.9%。7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6%~44%,1例升高;LDH水平184~1965U/L,3例升高。7例EBV阳性老年性DLBCL(包括2例会诊病例)中,维吾尔族仅1例。在DLBCL中,汉族占7.5%(6/80),少数民族占4.3%(1/23),维吾尔族占7.1%(1/14)。7例EBV阳性老年性DLBCL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3.6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形态多形性4例,单一型大细胞3例,3例可见坏死;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2例,3例经CHOP相关方案化疗,其中1例应用RCHOP方案。9例EBV阳性DLBCL中,7例有随访资料,随访1~48个月,3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新疆地区EBV阳性DLBCL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地区特点,对化疗反应远比EBV阴性者差,预后不良。对该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该地区与内地人群之间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性,50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有间断胸闷。查体: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向左腋中线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见一5.3cm×2.6cm×2.2cm的不规则团块样回声,随心脏收舒来回摆动,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左房及左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中度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临床诊断:左房黏液瘤伴二尖瓣闭锁不全及三尖瓣闭锁不全。患者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左房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心房肿物蒂部位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性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10-01—2014-07间所收集DLBCL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分析。结果共收集154例DLBCL,125例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显示大部分为中心母细胞样;原位杂交显示13例DLBCL表达EBV(10.4%);Cox回归分析显示,EBV感染与患者年龄(≥60)、B症状(有)、结外累及的部位(≥2)、Ann Arbor分级(Ⅲ+Ⅳ)、IPI评分(2~5)显著相关(P0.05);且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与BEV的感染有显著关系(P=0.000)。结论 EBV的感染与DLBCL患者年龄、B症状、结外累及的部位、分级、IPI评分密切相关,EBV+DLBCL患者与EBV-DLBCL患者相比具有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T1WI示低信号均质团块,T1WI增强示高信号均质团块,T2WI示等信号均质团块。肿瘤周围轻度水肿。肿瘤由大淋巴细胞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少,可见血管套袖结构,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形态,可见数个小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79α、bcl-6和EBV(+),Ki-67约60%。结论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诊断需依靠MRI、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 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 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 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樱姿  刘丰 《新医学》2015,(3):202-204
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并且可伴发恶性肿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其中40%的患者可有结外表现。皮肌炎伴发DLBCL的报道少见,该例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性,73岁。体检发现脾肿大,无疼痛、发热、恶心等不适,未予治疗。近1个月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及左上腹疼痛进行性加重,给予止疼药后不能缓解,遂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欠佳,左上腹肌稍紧张伴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胸腹部CT平扫+三维重建示巨脾,部分脾梗死,脾周少量积液;双肺炎症(图1)。B超示肝、胰、双侧肾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3.46×10~9/L,粒细胞36.1%,血红蛋白72 g/L,血小板58×10~9/L。AHO 1.45 ng/ml,CEA 2.25 ng/ml,CA19-9 14.4 U/ml。行脾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肝右侧见一灰白色肿物,遂切除送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罕见的肠道复合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方法对1例肠道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周围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肠道复合性B与T细胞淋巴瘤在形态上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的两种区域,免疫组化ClY20和CD3(+),分子遗传学上同时有IgH和TCR基因重排.结论 肠道复合性淋巴瘤罕见,诊断需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淋巴结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淡染或透明,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粉尘样,血管增生,呈分枝状,血管内皮肿胀。免疫组化瘤细胞示:LCA(+)、CD3(+)、CD4(+)、CD(5+)、CD10(+)、CD30(R-S样细胞+)、Bcl-2(+)、CXCL13(+)、CD21(滤泡树突细胞+)、CD35(+)、CD43(+)、EBV(+)、Ki67(约30%阳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难以诊断,需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鉴别;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个体差异大,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75岁.发现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半年余.查体:颌下、锁骨上、双侧腋窝下及左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最大者2 cm×3 cm,活动度可,无发红、触痛.行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 病理检查 巨检:灰白、灰红色不规则组织1块,305cm×205cm×1.8cm大小;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性,38岁。左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个月,超声检查最大3cm×2.5cm×2cm,最小1.5cm×1cm×0.5cm。在当地医院切除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复查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滤泡型,2级)。采用COP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淋巴结缩小出院。同年因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及双侧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71岁.体检发现右肾上腺占位.查体:未扪及浅表肿大淋巴结.血压166/88 mmHg.血生化检查:Ca0.98 mmol/L(正常值1.15~1.35 mmol/L),血糖16.4 mmol/L(正常值3.9~6.1 mmol/L),醛固酮33.5 pg/ml(正常值73~ 239 pg/ml).胸部X线片示肺气肿改变.腹部B超示右肾上腺区探及低回声实性肿块,大小5.9cm×3 cm.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肾上腺上极前内侧,靠近腔静脉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6 cm×3 cm×2 cm,完整切除右侧肾上腺. 病理检查巨检:灰黄色组织一块,大小8 cm×6 cm×3.5 cm,其上见灰白色结节1个,大小5 cm ×3 cm ×2.5 cm,有部分包膜;切面灰白色,质中,结节旁见正常肾上腺组织.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0岁,发现右侧颈部及肩胛部无痛性包块半月余.查体:右侧颈部、肩胛部分别可触及约5 cm×6 cm、7 cm×6 cm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晰,质硬,活动度差,右侧肩胛部肿块局部皮肤呈红色.超声:肿块内呈不均匀混合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图1);彩色多普勒于混合回声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引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图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 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EBV+DLBCL)是其中的一种特殊亚型。本研究旨在探讨EBV+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7例EBV+DLBCL患者及75例EBV-DLBCL患者,回顾性分析EBV+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预后,并对比研究EBV+与EBV-DLBCL患者的细胞表面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0、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情况。结果:EBV+DLBCL占DLBCL患者的2.3%(27/1 168),年龄为65(29~88)岁,男女比例为1.25?1。胃是结外发病的好发部位(6/14,42.9%)。17例患者Ann-Arbor分期为III~IV期(65.4%,17/26)。7例患者死亡,20例生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BV+DLBCL患者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P53)与EBV编码RNA(EBV encoded RNA,EBER)和CD30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BV+DLBCL中P53表达>50%的患者预后更差(χ2=7.374,P<0.01),27例EBV+DLBCL患者与同期获得随访的194例EBV-DLBCL患者整体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EBER阳性细胞占比≥50%的EBV+DLBCL患者预后差于同期EBV-DLBCL患者(P<0.05);EBV+DLBCL患者中CD30阳性率为76.9%,显著高于EBV-DLBCL患者(χ2=31.166,P<0.01);EBV+DLBCL患者CD30阳性表达率中位值显著高于EBV-DLBCL患者(χ2=4.33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还显示CD30表达对EBV+、EBV-和整体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BV+DLBCL患者中PD-L1阳性率为50%,PD-L1表达在EBV+与EBV-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L1表达对EBV+DLBCL患者的预后无影响,在EBV-DLBCL患者(χ2=8.418,P<0.01)和DLBCL整体患者(χ2=7.921,P<0.01)中,PD-L1阳性患者预后更差。结论:EBV+DLBCL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老年男性患者多为高侵袭性淋巴瘤,胃是结外好发部位。P53阳性表达>50%的患者预后更差。老年患者EBV+DLBCL的预后差于EBV-DLBCL。EBV+DLBCL患者CD30表达显著高于EBV-DLBCL患者,EBV-DLBCL和DLBCL整体患者中PD-L1阳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具有生物学异质性的B细胞恶性肿瘤.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DLBCL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应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后疗效不佳.因此,根据DLBCL的不同亚型及细胞起源,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DLBCL治疗关注的重点.本文就DLBCL的亚型及细胞起源等方面,总结DLBCL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 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 对4例原发性CNS EBV+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0~66岁.3例患者行肿瘤切除术,1例行MRI立体定向活检.镜下肿瘤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检查,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和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病变组织中主要为中心细胞样和中心母细胞样形态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LCA、CD20、CD79α、lambda(),Ki-67阳性率为80%。电镜下肿瘤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体积较大,核大呈卵圆形,异染色质较多、边集,胞质内细胞器较少。结论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淋巴瘤很少见,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0.
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富于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预后和免疫组化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例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2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52.7岗。3例之肿瘤性大细胞L26阳性,背景小细胞UCHL-1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