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应用非标记定量技术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特异性蛋白质标记物。 方法 收集特应性皮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各6份,处理和提取血清蛋白质,经一维SDS-PAGE和蛋白胶内酶解获得肽段,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使用Mascot软件查询并用Scaffold软件作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共检测出76种差异表达超过1.5倍的蛋白质,患者组血清表达上调的有50种蛋白质,表达下调的有26种蛋白质,其中有26种蛋白质仅在患者组表达,14种蛋白质仅在对照组表达。 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血清间存在蛋白质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发作期唾液中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20例健康婴儿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浊法检测唾液中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血清总IgE。结果①特应性皮炎患儿唾液中分泌型IgA、溶菌酶含量及血清总IgE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特应性皮炎患儿唾液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与SCORAD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血清总IgE阳性组患儿分泌型IgA含量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发作期唾液中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可能增加,从而发挥了抗感染和清除过敏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菊芋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Jerusalem artichoke, JAE)对粉尘螨致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作用。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JAE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模型组予粉尘螨变应原浸液处理制作特应性皮炎模型;JAE组予JAE干预特应性皮炎皮损。给小鼠外用粉尘螨变应原浸液致过敏性皮炎4周,通过测量小鼠背部和耳郭皮肤反应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E(IgE)和组胺水平研究JAE的保护作用;通过反转录(RT)-PCR和蛋白质印迹测定角蛋白(CK)1、CK10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水平。结果:特应性皮炎小鼠经JAE处理后,其皮炎的严重程度包括红斑和(或)出血、水肿、结痂,血浆IgE及组胺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CK1和CK10的mRNA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过JAE干预后CK1和CK10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表明JAE可下调CK1和CK10蛋白表达。结论:JAE可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中CK1和CK10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L-31在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相关性。方法 22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与2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或非刺激状态下,应用实时PCR方法分析IL-31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IgE水平;对患儿病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IL-31 mRNA与IgE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的相关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31表达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23.2倍(P < 0.01)。特应性皮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受SEB刺激后IL-3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特应性皮炎组IL-31表达增加更显著,是对照组的20.44倍。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中位数为260.05 IU/mL(范围5.9 ~ 1131.01 IU/mL),对照组为17.7 IU/mL(范围5 ~ 140.7 IU/mL),两组比较,P < 0.01。IL-31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 = 0.07,P > 0.05;r = 0.22,P > 0.05)。结论 IL-31可能参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不依赖血清IgE;SEB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快速表达IL-31,是IL-31产生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介素(IL)-25的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80例正常对照者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3.21±0.14 vs 5.74±0.14,3.63±0.10 vs 5.99±0.16,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水平升高有关;且TSLP和IL-25 mRNA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因此推断EOS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介素(IL)-25的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80例正常对照者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3.21±0.14 vs 5.74±0.14,3.63±0.10 vs 5.99±0.16,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水平升高有关;且TSLP和IL-25 mRNA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因此推断EOS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特应性皮炎(AD)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中益生菌的构成差异。方法: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特应性皮炎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粪便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两组益生菌属、种水平的构成差异。结果: 共纳入35例 AD 患儿和27例正常对照,在属水平,AD组患者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物种丰度较对照组升高,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物种丰度较对照组降低,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种水平,AD组患者双歧杆菌属下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DSM 20438 JCM 1200 LMG 10505、unclassified_g__Bifidobacterium、Bifidobacterium_adolescentis、Bifidobacterium_animalis 物种丰度较对照组升高,而Bifidobacterium_breve物种丰度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者乳酸杆菌属下Lactobacillus_salivarius物种丰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nclassified_g__Lactobacillus、Lactobacillus_plantarum_subsp._plantarum物种丰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肠道菌群中益生菌物种丰度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特应性皮炎患儿63例,正常儿童5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Foxp3基因和RORγt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4060±0.3355和6.9130±0.204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852±0.4189和2.7501±0.2518),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7.50和98.63,P值均< 0.01.外周血RORγt水平特应性皮炎患儿重度期(7.1203±0.1056)明显高于轻度期(6.8046±0.1731,t=6.61,P<0.01)和中度期(6.8655±0.3671,t=5.23,P<0.01),而轻度期与中度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xp3在轻中重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Rγt与特应性皮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2,P< 0.01),而Foxp3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04,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表达的升高有关,且RORγt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特应性皮炎患儿(AD)与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方法:收集特应性皮炎患儿(AD组)和健康婴儿(对照组)受试者粪便,提取粪便样本总DNA进行定量分析和PCR扩增,采用PacBio Sequel测序仪进行16S rRNA测序。经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肠道菌群在属、种水平构成性的差异。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菌群特征,LEfSe分析描述两组菌群代表性差异菌种。结果:共33例特应性皮炎患儿(AD组)和30例健康婴儿(对照组)纳入为研究对象。AD组的菌群物种丰度和均匀度指数较对照组偏低,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肠道菌群在组成结构上有显著性差异(P=0.032);采用LEfSe分析方法发现在属和种水平上,AD组弗氏柠檬酸杆菌、产酸克雷伯菌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对照组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巨球形菌属、唾液乳酸杆菌、第三梭状芽胞杆菌、无害芽胞梭菌等较AD组有显著性增加。结论:AD婴儿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及生物多样性与正常婴儿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2(TG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致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皮肤科诊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52例的皮损组织,另取我院同期痣切除患者切缘周围正常皮肤标本30例作为正常对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皮肤组织TG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织TG2蛋白为(11.57±3.2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6±0.03)ng/ml(P 0.01)。特应性皮炎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52±0.13)×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0.31±0.07)×10~9/L(P0.01)。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AD)为(8.46±1.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09±0.02)分(P 0.01)。TG2蛋白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r=0.473,P 0.05)和SCORA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62,P 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织中TG2蛋白高表达,TG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和临床SCORA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miR-223和TSLP在MC903诱导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皮损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相关性,阐明miR-223在特应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TSLP的关系。方法建立MC903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检测模型皮损中miR-223和TSLP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在miR-223基因敲除鼠中分析TSLP的表达变化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改变。结果在WT鼠中,经MC903诱导的模型组较对照组皮损中miR-223和TSLP表达均明显上调,但在miR-223-/-鼠模型组皮损中miR-223和TSLP表达均下调,且特应性皮炎炎症反应减轻。结论 miR-223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miR-223可能通过调节TSLP的表达参与小鼠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核因子-κB(NF-κB)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2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非皮损,以及12名正常皮肤组织中PPAR-γ、NF-κB的表达。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738±0.069,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69±0.048和非皮损组的0.802±0.026(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NF-κB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937±0.03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35±0.015和非皮损组的0.796±0.068(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和NF-κB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表达减弱、NF-κB表达增强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生菌对预防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长期效果。方法:检索权威数据库,收集益生菌预防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并且评估时间距离孕妇或婴幼儿服用益生菌的时间≥5年。使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研究,共1955例患儿。益生菌组特应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6,95%CI(0.77~0.96),P=0.005]。而两组间在Ig E相关的特应性皮炎及对敏感体质的预防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母亲在怀孕后期就开始服用益生菌者,患儿在5岁以后的特应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3,95%CI(0.74~0.94),P=0.002]。出生后才开始服用益生菌者,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结论:妊娠后期服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敏感体质患儿特应性皮炎发生的风险,并且这种作用可以维持到将来的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特应性皮炎患儿63例,正常儿童5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Foxp3基因和RORγt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4060±0.3355和6.9130±0.204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852±0.4189和2.7501±0.2518),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7.50和98.63,P值均〈0.01。外周血RORγt水平特应性皮炎患儿重度期(7.1203±0.1056)明显高于轻度期(6.8046±0.1731,t=6.61,P〈0.01)和中度期(6.8655±0.3671,t=5.23,P〈0.01),而轻度期与中度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xp3在轻中重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Rγt与特应性皮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2,P〈0.01),而Foxp3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04,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RORγt基因和Foxp3基因表达的升高有关,且RORγt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h1/Th2/Th17/Treg平衡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56例确诊的特应性皮炎患儿,其中轻症11例、中症29例和重症16例。选择同期的健康儿童26例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IFN-y、IL-4、IL-17、IL-21、IL-23、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特应性皮炎组的IL-4、IL-17、IL-21、IL-23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严重程度依赖性增高,其余指标IFN-γ有降低趋势,IL-10和TGF-"有增高趋势,且呈严重程度依赖性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特应性皮炎组的IFN-y/IL-4、IFN-y/IL-17、IFN-y/IL-21、IFN-y/IL-23、IL-10/IL-17和TGF-"/IL-17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严重程度依赖性降低。结论 Th1、Th2、Th17和Treg细胞均参与了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过程,Th2和Th17细胞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血清和CD4+CD25+T分泌细胞因子IL-10表达,分析其与病程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特应性皮炎患儿按SCORAD指数分3组,轻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20例。抽取46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31例健康对照儿外周血,用免疫磁珠分离获得CD4+CD25+T细胞,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及CD4+CD25+T细胞培养液IL-10水平,并分析IL-10水平与SCORA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重度AD各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43.10 ± 25.07)、(68.40 ± 36.65)、(55.55 ± 41.97) pg/ml,与健康对照组(58.27 ± 36.84) pg/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患儿SCORAD评分无相关性。轻、中、重度AD组CD4+CD25+T细胞分泌IL-10含量分别为(52.96 ± 11.69)、(49.86 ± 9.18)、(27.25 ± 7.01) pg/ml,重度AD组低于健康对照组(55.15 ± 11.15) pg/ml (P < 0.05);轻、中度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CD25+T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SCORA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757,P < 0.01)。结论 CD4+CD25+T细胞及相关因子IL-10可能参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CR4和CXCR3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CR4和CXCR3的表达水平。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CCR4+CD4+T细胞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CCR4/CXCR3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CXCR3+CD4+T细胞的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CR4可能促进了Th2细胞从血液进入特应性皮炎患者炎症皮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μ-阿片系统在特应性皮炎表皮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特应性皮炎模型鼠为研究对象,分为阴性对照组、治疗前组、纳洛酮组、0.9%氯化钠溶液组4个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纳洛酮(μ-阿片受体拮抗剂)治疗前后小鼠表皮的μ-阿片受体及其配体β-内啡肽的mR-NA的表达进行研究,同时对治疗前后小鼠皮损严重度评分及病理进行比较.结果 特应性皮炎模型鼠在治疗前表皮的μ-阿片受体的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下调(t=2.549,P<0.05),经纳洛酮治疗后其μ-阿片受体的表达重新上调,与正常小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1,P>0.05).表皮的β-内啡肽的表达在正常小鼠及特应性皮炎模型鼠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纳洛酮治疗后,特应性皮炎模型鼠的皮损严重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8.338,P<0.01),并与病理学改变一致.结论 纳洛酮作为一种μ-阿片受体拮抗剂,对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疗效,能使特应性皮炎模型鼠表皮μ-阿片受体的表达恢复正常,证明μ-阿片系统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存在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湿疹及皮炎     
971344 白细胞介素_4在异位性皮炎中的变化/谢志强…//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6).-447~449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_4(IL-4)在异位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23例AD患者PHA刺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异位性皮炎患者皮损浸润单一核细胞IL-4表达。根据血清IgE水平和患者有无特应性疾病史,分为两个亚型,分别称特应性异位性皮炎(AD,n=12)和非典型性特应性异位性皮炎(AAD,n=11)。结果:AD组IL-4水平显著高于AAD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AAD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IL-4与IgE之间有较好的正相关。讨论中提出IL-4可以作为异位性皮炎临床分型和诊断指标之一。参6(孙泑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与健康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的差异。方法 0~7岁的AD患儿和健康儿童各60名,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成2组,0~2岁组和2~7岁组各30例。依次进行角质层含水量、pH值、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的测量,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0~2岁、2~7岁AD患儿与健康儿童比较,角质层含水量除前臂无差异外,前额和颊前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皮肤表面pH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岁的AD患儿TEWL值除前臂无差异外,前额和颊前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2~7岁AD患儿TEWL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AD患儿与健康儿童比较,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表现为角质层含水量、皮肤表面pH值、TEWL值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