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LA-DR,DQB1位点基因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49例BP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R,DQ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了上述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P患者组DRB1*10基因频率明显增高(校正P值<0.05);DRB1*04-DQB1*0302连锁体频率、DRB1*10-DQB1*0501连锁体频率在B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RB1*04在黏膜损害及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组显著增高。结论HLA-DR10(DRB1*10)可能是中国汉族BP的易感基因。DRB1*04-DQB1*0302连锁体、DRB1*10-DQB1*0501连锁体可能为汉族BP的易感连锁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山东汉族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方法,对山东地区汉族43例BP患者和125名健康对照组进行了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BP患者组HLA-DRB1*10和DRB1*11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0和0.018),但经校正后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HLA-DRB1*11与BP患者黏膜损害相关(P=0.003,Pc<0.05,RR=12.3).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遗传易感基因可能与HLA-DRB1等位基因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HLA-DQB1基因在天疱疮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物链反应(PCR-SSP)方法,对59例寻常型(PV)患者、37例红斑型天疱疮(PE)患者及5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Q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了DQB1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V与PE患者组中HLA-DQB1*0302、DQB1*0503基因频率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提示,HLA-DQB1*0302、DQB1*0503基因是我国汉族天疱疹易感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张江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4)
遗传素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免疫系统中 3种主要基因家族的多态性 ,包括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 (HLA)、免疫球蛋白 (Ig)和T细胞抗原受体 (TCR)。Ig有 4种同种抗原决定簇 :GM、AM、EM和KM ,分别对应于γ、α、ε和κ恒定区。Ig的κ轻链 (Cκ)抗原多样性产生 3种同种异型即Km(1)、Km(2 )和Km(3) ,分别由Km1、Km1,2 和Km3 等位基因所编码。已有许多学者用血清学方法研究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病、斑秃等与Km同种异型的相关性。最近… 相似文献
6.
7.
廖万清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6,(4)
作者报告3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共存的患者。每一病人在血清中有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在棘层细胞间隙和基底膜带区有IgG的存在。例1:女性84岁,病期4个月,广泛出现大疱性损害,部分大疱为松弛性,易溃破并向周围发展;另外部分为紧张性和出血性大疱。伴有瘙痒和灼热感。一般临床检查和常规化验无特殊发现。对3个水疱进行了组织学检查,符合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表现。荧光抗体检查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损害中均有IgG存在。用大量强的松(70毫克/天)治 相似文献
8.
HLA-Ⅱ类基因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HLA-Ⅱ类基因的相关性,BP的免疫遗传发病背景。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56例类天疱疮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DRB1、DQA1、DQB1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发现HLA-DRB1*1001与DQB1*0501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在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与BP的临床特征黏膜损害正相关,与靶抗原BP230抗体正相关:DRB1*04与DQB1*0302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在BP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增高,与靶抗原BP180正相关:DRB1*12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7,RR=0.358),与BP的年龄因素和对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反应负相关。结论 DRB1*1001、DRB1*04可能为上海地区BP患者的易感基因,而DRB1*12(*1201,*1202)可能为上海地区汉族BP患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之间的比较,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之间存在相关性,表现在好发人群均为老年人、存在相同致病抗体、两者可同时合并肿瘤、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致病抗体沉积在表皮侧等方面。近年来生物制剂如抗CD20抗体利妥昔等应用于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疗效。瘢痕性类天疱疮的黏膜受累机制与大疱性类天疱疮180及层粘连蛋白332等自身抗体有关,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药物相关性大疱性类天疱疮(drug-associated bullous pemphigoid, DABP)特指应用特定药物诱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类天疱疮,其临床表现、组织学或免疫病理特征与特发性大疱性类天疱疮相同或相近。近年由药物导致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报道增多,本文就DAB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疤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表皮基底膜带半桥粒抗原(BP180和BP230)的自身抗体,其中BP180-NC16A是BP致病性自身抗体识别的主要靶表位区.BP的发病机制复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均参与BP的发生发展.BP诊断需要基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间接... 相似文献
17.
18.
谢勇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5)
报告了1例极少见的天疱疮伴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日本男性患者,49岁,于1981年7月因面部、胸部和背部发生红斑和糜烂而就诊。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的棘层松解水疱,但基底细胞上面有很轻微的棘层松解改变。DIF发现在细胞间隙(ICS)有IgG沉着,IIF也证实有抗ICS的循环抗体。于同年11月诊断为天疱疮。1992年10月患者躯干和四肢发生新的多发性水疱,体温达38℃,全身泛发融合的水肿性红斑,腹部和肿胀的四肢有紧张性水疱和松弛的大疱,其中有些已经破裂,有糜烂和脓液, 相似文献
19.
李承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3,(3)
作者报告了3例罕见类型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P),免疫荧光检查显示 BP 的特征,但无 BP 最主要的形态学表现——水疱及大疱。例1.女,84岁。身体伸侧瘙痒性红斑6个月。体检见大片红色、荨麻疹样斑块,主要分布在肢体伸侧。直接免疫荧光示在基底膜 相似文献
20.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以好发于老年人的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是各种因素诱发表皮基底膜带发生抗原性改变,产生抗基底膜带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治疗上按轻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但重症病人治疗较为困难,尤其是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病人.现将我们治愈1例合并数种基础疾病的高龄女性BP患者的诊疗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