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妇产科就诊收治的100例初产妇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5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包括肌力受损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及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产妇在孕期、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SUI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在产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SUI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POP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产妇早期功能康复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状态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产后6周于产后康复门诊复查的316例单胎、足月分娩初产妇的病例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220例和剖宫产组96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肌肉疲劳度和阴道动态压力,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20例产妇,以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阴道分娩,观察组采用剖宫产,比较两组产妇的POP及盆底肌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及子宫脱垂情况、产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阴道分娩,剖宫产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但产后康复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效果,因而无需将其作为选择分娩方式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妇女盆底肌损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旨在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进行产后复查的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及住院病历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及分娩情况进行分析,并检测盆底肌力,分析损伤情况。结合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对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通过对640例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阴道触诊和盆底功能的筛查,结果显示:盆底肌力正常的产妇175例(27.34%),肌力异常的产妇465例(72.66%),尿失禁173例(27.03%),盆腔脏器脱垂278例(43.44%)。其中,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465例(72.66%)、盆底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异常396例(61.88%);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93例(77.03%)、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27例(66.7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489例(76.41%)。将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有关的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加、文化程度、会阴裂伤6个变量引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分娩产次多、孕期体质量增加多、巨大儿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显著相关(P0.05,OR=8.518、1.713、1.032、1.142)。结论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分娩方式、产次、孕期体质量增加、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在早期进行预防治疗,减少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271例产妇,随机抽取行阴道分娩的82例为对照组,行剖宫产的82例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复查时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同时进行盆底肌力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后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肌力0~3级、Ⅱ类肌纤维肌力0~3级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POP及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但远期影响目前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在阳春市人民医院产科中心分娩的120例初产妇展开研究,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为阴道顺产,观察组采用剖宫产,两组均在产后第6周进行早期盆底功能检查,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尿失禁、阴道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间的垂直距离(BSD)高于对照组,膀胱尿道后角(RA)、膀胱颈移动度(BN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顺产对于盆底功能及盆腔结构的不良影响大于剖宫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更高,而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阴道顺产、剖宫产初产妇的盆底功能,剖宫产初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早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阴道自然分娩的100例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为对照组。在产后6周对两组产妇进行随访,对产妇进行盆底肌力测试,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盆底肌力、阴道最大收缩压、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的差异。对两组产妇中盆底肌力低于4级的产妇进行为期5周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产妇进行复查,对比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和阴道最大收缩压的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盆底肌力不足4级、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最大收缩压均明显得到提高(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和阴道最大收缩压的提高幅度更加显著(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后更容易出现盆底肌力下降、盆腔器官脱垂,但经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其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553例,其中阴道分娩289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264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周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产妇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13.49%(39/289)、6.44%(17/264),两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55,P<0.01).盆底肌收缩、舒张时记录的肌电图数值中,阴道分娩组的活力值、功值均低于剖宫产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14.095、31.994,均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阴道分娩产妇明显降低,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近期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3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单胎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140例,排除泌尿系感染、阴道炎症、慢性咳嗽;自愿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盆底康复室进行盆底肌力测评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盆底肌力按照Ortiz分级法,共6级(0~5级),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后肌力明显增强,治疗前产妇盆底肌力为0. 887±0. 72,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为2. 636±0. 88,产妇盆底肌力平均提高1. 749个等级,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95例,阴道壁膨出48例,子宫脱垂30例,经过治疗后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仅35例,阴道壁膨出33例,子宫脱垂的患者8例,两者比较治疗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力,对防治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为初产妇分娩镇痛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符合条件的3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将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不予以镇痛处理,研究组予以椎管内阻滞镇痛。两组产妇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种产妇各产程时间、会阴侧切、裂伤及中转剖宫产指标。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量表测定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评分、采用阴道肌力表对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进行测评,对上述指标行组间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内进行盆底肌力损伤、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PFD评估及严重程度分级并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研究组产妇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及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②研究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Oxford评分、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较对照组产妇高(P<0.05);③研究组术后3个月盆底肌力损伤率及PF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研究组术后3个月SUI率低于对照组,SUI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产妇POP率低于对照组,且严重程度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可提高产妇分娩效率,保护产道,有效保护盆底结构、肌力等,降低产后PFD的发生率,对促进产妇产时及产后健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剖宫产与经尿道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资料为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按照其选择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产妇经阴道分娩,实验组产妇进行剖宫产,对比两组产妇分娩后的子宫和阴道脱垂和产后3、6个月的盆底肌张力状况。结果:实验组分娩后的子宫和阴道脱垂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后3和6个月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剖宫产手术对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小,同时明显降低子宫与阴道的脱垂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赵永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期间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1例与阴道顺产组89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阴道顺产组肌力≤3分者占阴道顺产组的79.77%(71/89),肌力≥4分者占20.23%(18/89),平均肌力评分(3.42±1.29)分,剖宫产组肌力≤3分者占剖宫产组的48.39%(15/31),肌力≥4分者占51.61%(16/31),平均肌力评分(4.21±1.3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所影响,产妇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阴道分娩较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因此建议分娩后产妇在早期即应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124例产后6~10周初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分娩方式分成自然分娩组(71例)和剖宫产组(53例)。两组初产妇均予以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此外回顾性分析不同年段接受治疗方案的结局,2018年1-12月收治的45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盆底肌肉锻炼,作为对照组; 2019年1-12月收治的4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PHENIX U 4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作为治疗组,分析干预结果。结果自然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在最大Valsalva时的各项盆底功能指标膀胱颈位置(BNP)、尿道旋转角(UTA)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尿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分娩方式过程中,阴道分娩会有较高风险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可起到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