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Toll样受体(TLR)2、TLR4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的表达及与梅毒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峨眉山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99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未接受驱梅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梅毒组,将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67例患者作为固定组,将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的86例患者作为转阴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对比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辅助性T细胞(Th)1/Th2型免疫应答、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与Th1/Th2型免疫应答、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PBMCs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固定组<健康组<转阴组<梅毒组(P<0.05);血清白介素-2(IL-2)、干扰素-γ(TFN-γ)、CD4+:固定组<梅毒组<转阴组<健康组,IL-4、IL-10、CD8+:固定组>梅毒组>转阴组>健康组(P<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LR2 mRNA在观察组中4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PBMCs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驱梅治疗后TRUST阴转者和30例正常人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PBMCs中TLR2 mRNA的表达水平(1.54±0.51)明显低于两对照组(2.49±0.86)和(2.45±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对照组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较驱梅治疗阴转者及正常人低,表明天然免疫异常可能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面Toll样受体2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初诊为梅毒的患者分别于驱梅治疗前及驱梅治疗结束后1年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其PBMC的TLR2+CD14+表达情况及TLR2+CD14+占CD14+细胞群的比例。并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梅毒患者外周血PBMC的中CD14+TLR2+表达及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一期的初诊梅毒患者外周血PBMC的TLR2+CD14+阳性率低于二期初诊梅毒患者和隐性梅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固定组复诊时TLR2(MFI)表达低于血清阴转组TLR2(MFI)表达(P0.001),血清固定组的初诊和复诊者TLR2+CD14+细胞(%)均低于血清阴转组TLR2+CD14+细胞(%)(P0.05)。结论 TLR2+CD14+阳性细胞表达上调不够,其可能导致发生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播散性传染病.多数患者经过正规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可转阴.但仍有部分患者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下降至一定水平后不再变化,即梅毒血清固定.形成这一现象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的免疫机能密切相关,可能涉及T细胞减少,CD4+CD25+Treg表达上调,Treg和Th17细胞的平衡偏移,CD80/CD86表达下调以及天然免疫中Toll样受体2 mRNA、自然杀伤细胞下调等诸多因素.梅毒血清固定已成为临床驱梅治疗中面临的困惑与疑难问题之一,揭示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对梅毒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9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例)、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8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比例。结果:血清固定组Th9细胞比例较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P<0.001;Z=-3.40,P=0.001);血清转阴组Th9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01)。结论:Th9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免疫过程参与了血清固定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分析血清固定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0例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后TPPA和RPR检测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血清固定组和转阴组。所有研究对象匿名填写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并且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 240例患者中,有13例(5.42%)为血清固定,227例(94.58%)显示治疗有效。两组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同性性角色、异性性行为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转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是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使血清固定的风险增加2.160、1.011、2.175倍。结论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入院时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是血清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免疫增强治疗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方法应用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治疗40例二期梅毒患者,同时于治疗后3,6,9,12月随访这些患者的外周血RPR和TP-IgM情况,并以常规驱梅治疗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1年内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治疗二期梅毒可缩短疗程,加速患者痊愈;其机理可能是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清除梅毒抗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水平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探讨链球菌感染与点滴型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ASO水平;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LR2mRNA表达。结果银屑病组ASO阳性率和TLR2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银屑病患者ASO阳性者TLR2mRNA表达水平高于ASO阴性者(P<0.05)。结论链球菌感染可能通过TLR2基因表达上调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CD14+TLR2、CD14+TLR4及其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患者分为梅毒组、转阴组、固定组、对照组,选用流式细胞仪来测定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14+TLR2、CD14+TLR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浓度含量,并依此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在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14+TLR2、CD14+TLR4、TNF-α、IL-6表达水平在梅毒组中最高,固定组中最低,但与对照组和转阴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出现了CD14+TLRs表达明显异常,显示天然免疫屏障功能破坏和后天免疫清除能力下降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形成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性科学》2015,(5):41-44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28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驱梅治疗后1年的血清固定和血清转阴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初始滴度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有89例(69.5﹪)患者发生血清转阴,39例(30.5﹪)患者发生血清固定,且血清固定的发生率随着患者病期的增长而增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与血清转阴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以及年龄≤25岁的年轻患者。驱梅治疗后患者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非苄星青霉素治疗和初始RPR滴度≤1∶16。结论:梅毒患者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学固定和转阴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基线滴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Toll样受体TLR3和TLR7在尖锐湿疣(CA)中的水平.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PCR)法检测了30例CA患者皮损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3和TLR7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外周血白细胞中TLR3和TLR7的表达.结果: CA患者皮损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3和TLR7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外周血白细胞中TLR3、TLR7的表达率分别为(23.86±2.56)%与(55.15±4.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结论: Toll样受体TLR3、TLR7可能参与了机体对人乳头瘤病毒的识别,在C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在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①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二期梅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TRUST试验滴度≥1:8组的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略高:TRUST试验滴度〈1:8组,但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与血清TRUST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的表达水平低下提示梅毒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和细胞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和5 mRNA的表达.方法 收集45例CIU患者,3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集PBMC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法检测Toll样受体2和5 mRNA表达水平.结果 CIU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 mRNA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02±0.243和0.81±0.364(P<0.01).Toll样受体5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558±0.342和0.722±0.350(P=0.035).结论 CIU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和5 mRNA表达显著降低,提示CIU患者可能存在固有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7(TLR7)mRNA及TLR9 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表达.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40例SLE患者(活动期25例,稳定期15例)和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7和TLR9 mRNA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7 mRNA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和正常人(Ps<0.01);活动期TLR9 mRNA表达与稳定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正常人(P<0.01).两者表达量与SLEDAI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TLR7及TLR9在SLE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梅毒血清固定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毒血清固定是指梅毒患者经规范驱梅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早期梅毒6个月,晚期梅毒12个月,其血清反应素试验不转阴或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固定在某个水平不转阴持续3个月.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系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认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及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最近研究表明血清固定还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基因改变有关,机体Toll样受体及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也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索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RPR未转阴的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科进行腰穿的梅毒患者。患者符合驱梅治疗后血清RPR下降≥4倍但未转阴,RPR滴度波动于1个稀释度时间≥12个月,且无视觉、听觉及神经系统症状。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4例符合神经梅毒,9例符合疑似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为36.1%。结论:对于驱梅治疗后RPR下降≥4倍,持续12个月仍未转阴的患者,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排除神经梅毒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与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中的作用。方法: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8例,同时以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Treg和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白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孤独核受体(ROR)γt、IL-17 mRNA的表达。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FOXP3、CTLA-4、IL-10、TGF-βmRNA水平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ORγt和IL-17的mRNA水平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FOXP3/RORγt mRNA水平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reg与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表达异常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TLR)2,4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30例带状疱疹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TLR2,TLR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带状疱疹患者与正常人对照,其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TLR2,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TLR2,TLR4 mRNA可能参与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识别及抗病毒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