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源免疫现象存在血吸虫与其他吸虫和线虫之间。有人发现感染猪蛔虫的小鼠对杜氏血吸虫尾蚴攻击有明显保护力。本文以小鼠为动物模型,探讨猪蛔虫感染对日本血吸虫攻击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感染性猪蛔虫卵的制备:将新鲜雌性猪蛔虫成虫洗涤,解剖,取阴道及子宫末端内的虫卵,均匀平布培养皿内滤纸上。滴加2%福尔马林。置28℃恒温箱培养30 d取出,洗涤后和4℃冰箱备用。临用时,以0.5%羧甲基纤维素的生理盐水调整虫卵浓度为10 000个/ml。 2.动物分组及感染方法:雌性昆明杂种小白鼠,体重18~22 g,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鼠  相似文献   

2.
东方田鼠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33(IL-33)对日本血吸虫(Sj)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IL-33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致小鼠肠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BALB/c野生型(WT)和IL-33敲除(IL-33-/-)小鼠分别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采用腹部贴片法每只感染(20±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6周后安乐死法处死小鼠,取血清行肝功能检测;苏木素-伊红(HE)和Massson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和纤维化情况;RT-PCR检测结肠相关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WT、IL-33-/-未感染组比较,WT、IL-33-/-感染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胶原纤维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白蛋白(Alb)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WT未感染组比较,WT感染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6和Il-13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WT感染组比较,IL-33-...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肝硬化与宿主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验证多肽干预宿主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人工培养小鼠巨噬细胞,分别用单磷酸腺苷、日本血吸虫碱性磷酸酶、外源性短肽处理,ELISA检测各试剂最佳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短肽作用后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精氨酸酶1蛋白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腺苷浓度的改变,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法检测日本碱性磷酸酶酶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精氨酸酶1 mRNA的表达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的浓度,免疫荧光技术鉴别M1和M2型巨噬细胞。结果显示,单磷酸腺苷、碱性磷酸酶及短肽最佳浓度分别为2. 5 mmol/L、1. 1 mmol/L及0. 6mmol/L;经多肽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后分泌的一氧化氮合酶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上调,精氨酸酶1表达下调,碱性磷酸酶酶活降低(P<0. 01),腺苷受体激活率下降(P<0. 01),M1型巨噬细胞增多,M2型巨噬细胞减少。表明多肽通过降低碱性磷酸酶酶活,减少腺苷A合成,从而促进巨噬细胞经典途径激活极化,抑制巨噬细胞替代途径激活极化。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肝硬化与宿主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验证多肽干预宿主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人工培养小鼠巨噬细胞,分别用单磷酸腺苷、日本血吸虫碱性磷酸酶、外源性短肽处理,ELISA检测各试剂最佳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短肽作用后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精氨酸酶1蛋白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腺苷浓度的改变,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法检测日本碱性磷酸酶酶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精氨酸酶1 mRNA的表达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的浓度,免疫荧光技术鉴别M1和M2型巨噬细胞。结果显示,单磷酸腺苷、碱性磷酸酶及短肽最佳浓度分别为2.5 mmol/L、1.1 mmol/L及0.6 mmol/L;经多肽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后分泌的一氧化氮合酶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上调,精氨酸酶1表达下调,碱性磷酸酶酶活降低(P<0.01),腺苷受体激活率下降(P<0.01),M1型巨噬细胞增多,M2型巨噬细胞减少。表明多肽通过降低碱性磷酸酶酶活,减少腺苷A合成,从而促进巨噬细胞经典途径激活极化,抑制巨噬细胞替代途径激活极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巢式PCR技术。方法设计2对巢式引物特异性扩增日本血吸虫高拷贝的Sjα1基因片段,分析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感染小鼠血清、全血样本以及实验和现场钉螺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巢式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日本血吸虫420bp的Sjα1片段,和曼氏血吸虫没有交叉,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时最低检测量为0.1fg。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2周的血清样本即能检测出特异性DNA,建立的方法能同时检测血清和全血标本。钉螺实验感染4hr后能检测到日本血吸虫DNA,现场采集钉螺的检测结果显示比传统的镜检方法敏感性高。结论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疾病诊断和媒介调查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鼠白介素6受体融合蛋白(mIL-6RFP)在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亲和层析方法获得可阻断白介素-6(IL-6)的mIL-6RFP,经人类肝癌细胞(HepG2)IL-6刺激及阻断实验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G)和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 HP)的 mRNA 表达变化,体外验证重组蛋白 mIL-6RFP 的生物活性。建立 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于感染第24天起经尾静脉注射 mIL-6RFP,隔天注射每次100μg/只,感染第42天剖杀小鼠。HE 染色法检测小鼠肝脏肉芽肿面积,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小鼠肝组织 IL-1β、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趋化因子1(CXCL1)的 mRNA 表达,连续监测法检测小鼠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结果 HepG2细胞实验显示 mIL-6RFP 可降低IL-6对该细胞的刺激作用,显著下调 FGG 和 HP 的表达(P<0.05)。在小鼠感染模型中阻断 IL-6后,肝功能指标 ALT和 AST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 <0.05),肉芽肿病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 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 mIL-6RFP 可明显改善肝细胞功能,但对肉芽肿形成未见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铁分布及铁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6、8、10周组,每组6只。感染组经腹部皮肤接种尾蚴(20±2)只,待小鼠染虫6、8、10周时,处死小鼠留取肝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采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增强的普鲁士蓝(Perl’s)铁染色观察肝组织铁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脏铁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小鼠肝脏铁蛋白轻链和重链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血吸虫感染6、8、10周组小鼠肝脏颜色逐渐变深,质地逐渐变硬。HE和Masson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内有虫卵沉积,围绕虫卵形成肉芽肿及纤维化,而对照组未出现虫卵肉芽肿。DAB增强的Perl’s铁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感染6、8、10周组肝细胞铁染色强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4、7.72、9.67,P均<0.05),肝血窦内有铁色素沉积,且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增多(t=3.89、8.59、12.50,P均<0.05),虫卵壳铁染色较强。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尾蚴不同途径感染小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医学实验动物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时间和方法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白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的动物模型时,选用经腹壁皮肤感染的方法效果好,感染时间短,感染率、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蔡春  易新元 《华中医学杂志》2000,24(6):285-286,F003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对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苷肽-S-转移酶-32kD融合蛋白(rSjGST-Sj32)蛋白免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别IL-12加rSjGST-Sj32组、rSjGST-Sj3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第3次免疫后4周,经腹部贴片感染10条尾蚴,45天后杀鼠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单个虫卵肉芽肿大小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间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小白鼠定量感染实验观察了旋毛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旋毛虫的预先感染明降低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成虫发育率,反之,日本血吸虫的预先感染对旋虫肌肉幼虫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陈河  顾启章 《浙江医学》1996,18(6):327-328
将日本血吸虫肝卵组织分别作组织高温处理和切片高温烘烤处理,且分别采用PAS糖蛋白染色和切片免疫酶试验(IEST),观察不同高温处理对肝卵糖蛋白抗原性的影响。结果提示经100℃以下处理的不同肝卵组织作IEST其抗原性不受影响(P>0.05);而经100℃以上处理的肝卵组织作IEST其抗原性明显下降(P<0.01)。提示在进行血吸虫免疫组化实验中,适度高温对抗原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永胜县山区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鼠类的种群组成,探讨鼠类在血吸虫病传播上的作用。方法:鼠类分类鉴定,解剖肉眼观察肝脏表面的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节,取结节压片镜下观察虫卵。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作定性检查,改良加藤法作虫卵计数。同时采用常规方法对人群和家畜进行调查。结果:捕获鼠类3目3科6属10种713只,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7.88%。检验710只,其中1只大足鼠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鼠类感染率为0.14%,EPG(x)为0.32。人群感染率为5.93%,EPG(x)为1.29。家畜感染率为1.05%,EPG(x)为0.04。结论:鼠类仅为偶然宿主。在该地血吸虫病的传播上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分别使用一定剂量的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处理日本血吸虫病免,结果血吸虫荷分别减少20.5%,36.7%,雌雄比值最低降至0.58,抗体滴下降明显,第12周时的肉芽肿体积较第8周的缩小了一半。表明免疫抑制剂对血吸虫发育,抗体和虫卵肉芽肿形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出现假阴性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