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IL-2基因联合转移,研究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免疫机理。方法小鼠皮下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注射表达IL-2的重组腺病毒AdIL-2和表达CD的重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10天给予5-氟胞嘧啶(5-Fc)300mg/kg进行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小鼠存活期明显长于AdIL-2、AdCD/5-Fc、AdlacZ/5-Fc或PBS组。经联合治疗后,小鼠脾细胞的NK活性和CTL杀伤活性明显增强;肿瘤瘤体内CD4、CD8细胞浸润增加;肿瘤细胞表达H-2Kb和B7-1分子明显增加。结论联合应用自杀基因和IL-2基因治疗,一方面可以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增加机体的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基因治疗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Ju D  Cao X  Wang B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08-111
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与小鼠IL-2基因联合转移,研究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免疫机理。方法小鼠皮下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 注射表达IL-2的重要腺病毒AdIL-2和表达的CD的重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0天给予5-氟胞嘧啶300mg/kg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细胞株WAF1/CIP1基因的DNA状况、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Southernblot和Northernblot杂交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检测人乳腺癌表达野生型p53(wtp53)的MCF7细胞和表达突变型p53(mtp53)的MDAMB231细胞中WAF1/CIP1基因DNA状况、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mdm2、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比较MCF7细胞与MDAMB231细胞:(1)两者WAF1/CIP1基因DNA状况无明显差异,前者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2)两者p53蛋白的性质和分布不同,前者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3)前者生物学特性好于后者。结论人乳腺癌细胞株WAF1/CIP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p53基因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CEA启动子驱动cd—tk表达对CE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许道松  钟女奇 《癌症》1998,17(5):349-351
目的: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cytosinedeaminase)和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TK,thymidinekinase)融合基因cdtk,在癌胚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antigen)阳性肿瘤细胞表达,联合使用前体药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和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可明显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PCR法分别扩增出CEA启动子、cd和tk;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EAcdtk;用脂质体将它导入CEA阳性肿瘤细胞株HT29、LoVo、SGC7901、GLC82及CEA阴性细胞株BEL7402中;MTT法检测5FC、GCV对这类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放疗射线的增敏效果。结果:融合基因cdtk只在CEA阳性细胞中表达,且表达该基因的肿瘤细胞对5FC和GCV都很敏感。联合使用GCV和5FC时,对这些肿瘤细胞的毒性明显增加,该体系也可明显增强放疗射线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与单独使用CD/5FC,TK/GCV相比,CDTK/5FC+GCV体系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该体系对放疗射线有较强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圣俊  许秀兰 《肿瘤》1997,17(2):74-77
为获得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对含CD基因哺乳类细胞的“诱导”杀伤表型数据。方法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6和包装细胞PA317,经基因修饰而表达非哺乳类酶-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deaminase,CD)。结果体外,CD基因的表达几乎不影响细胞的生长速率。薄层层析分析(TLC)表明,被含有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CDSN的假型病毒感染的哺乳类细胞及包装细胞的抽提液可将胞嘧啶代谢成脲嘧啶。5┐FC对有CD活性的细胞产生致死性细胞毒性。结论本实验支持了在5┐FC参与下,于肿瘤细胞内选择性表达CD的基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CD)/氟胞嘧啶(5-FC)体系对人乳腺癌的实验治疗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测定人乳腺细胞对5-FC的敏感性。结果:5-FC对导入CD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对未导入CD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的毒性较低,5-FC对导入CD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的IC50分别为418μg/ml和1429μg/ml。结论:CD/4-FC体系对体外转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内途径直接注射各种载体进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观察了表达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9VVGM-CSF)对肺转移荷瘤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给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2×10^5B16F10细胞3天后开始腹 内注射VVGM-CSF10^8PFU/0.1ml,2粗埽瘟疲仓堋=峁允荆郑郑牵停茫樱颇芄幌灾跎俸闪鲂∈笙赴纳鄙恕  相似文献   

8.
醛氢叶酸联合氟尿嘧啶系列方案治疗93例晚期结直肠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醛氢叶酸(LV)联合氟尿嘧啶(5FU) 系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毒性。 方法 93 例分别接受下列化疗①A(LF) 组:5FU(500 mg/m2·d- 1) 加LV(20 mg/m2·d- 1) 静脉连续5d,3 周重复;②B(LFP) 组:将顺铂(PDD40 mg/d 静脉连续3d) 加入A 组中;③C(LFH) 组:将羟基喜树碱(HCPT6 ~8 mg/m2·d- 1 静脉连续5 ~10d) 加入A 组中。每例2 疗程后作疗效、不良反应评价。 结果 有效率分别为A组125 %(5/40)、B组222% (6/27) 和C组346 %(9/26),C组显著高于A组( P< 005) ;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B 组较A 组增加,C组较A 组无明显增加。 结论 LFP方案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可有选择地应用。LFH 方案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有希望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因重组型人促白细胞生成素(γHuGM-CSF)进行34例儿童恶性肿瘤38例次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的应用观察,WBC<2.0×109/L或ANC<0.5×109/L时每日用γHuGM-CSF2μg/kg.d~5μg/kg,连用2d~5d,取得显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WBC≥4.0×109/L提前8.3d(P<0.01),发热和口腔溃疡发生率分别减少33%和28%,存在时间分别缩短了2.9d和3.6d,输血及成分输血减少了2.4次。  相似文献   

10.
从1992年3月至1994年5月,作者采用醛氢叶酸(CF)、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疗法(A组)及5-Fu-DDP联合化疗(B组)治疗食管癌105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并有可测量的临床学及X线观察指标。结果显示:A组40例,有效率80%;B组65例,有效率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因A、B两组化疗后均即行放疗或手术,故中数生存时间有待长期随访。A组恶心、呕吐、心脏毒性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B组;A组的口腔粘膜炎、腹泻、腹痛和色素沉着为B组所没有。但所有毒性均可耐受。结果表明,CF/5-Fu-DDF方案的疗效优于5-Fu-DDP方案。该方案是目前药物治疗食管癌疗效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Shi B  Han R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196-199
目的研究新维甲类化合物4-乙酰胺苯基维甲酸酯(4-APR)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癌细胞侵袭能力用重组基底膜侵袭试验衡量;PAGE底物酶谱方法检测Ⅳ型胶原酶活性;斑点杂交检测CNE-2Z细胞TIMP-1mRNA表达;以细胞生长曲线评价药物对B16-F1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在10-5mol/L和10-6mol/L时,4-APR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侵袭重组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54.2%和41.9%,对CNE-2Z细胞培养上清中的Ⅳ型胶原酶活性有降低作用。此外,4-APR可抑制B16-F10细胞与LN、FN和Matrigel的粘附,诱导CNE-2Z细胞TIMP-1mRNA表达。结论4-APR抑制B16-F10细胞侵袭重组基底膜。4-APR的抗侵袭活性与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降低肿瘤细胞培养上清中Ⅳ型胶原酶的活性和(或)诱导肿瘤细胞TIMP-1mRNA表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IRC5靶向基因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分子靶向治疗肝癌的协同效应以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构建BIRC5特异性小发卡RNA的腺病毒AdEGFP shBIRC5,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其对BIRC5的沉默作用。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验证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疗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AdEGFP-shBIRC5对癌细胞BIRC5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TUNEL法标记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结果 腺病毒介导的BIRC5-shRNA表达能有效沉默肝癌细胞BIRC5表达,AdEGFP-shCtrl对照组的BIRC5阳性表达率为(78.8±12.6)%,AdEGFP-shBIRC5实验组为(20.6±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p3B裸鼠移植瘤治疗后5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EGFP 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组、单用AdEGFP shBIRC5组、单用索拉非尼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1.78%(P=0.0032)、42.36%(P=0.0059)和29.20%(P=0.0169);与此对应,AdEGFP-shBIRC5联合索拉非尼组与单用索拉非尼组相比,肝癌细胞BIRC5表达被抑制(P=0.0364),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296)。结论 针对BIRC5的基因治疗能提高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显著诱导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例白血病患者接受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用供者连续皮下注射G-CSF(10μg/kg)5天,于第5天和第6天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单个核细胞(MNC)。患者平均输入MNC6.0×108/kg,CD34+细胞22.6×106/kg,CD3+细胞412×106/kg,CD4+细胞205×106/kg和CD8+细胞162×106/kg。移植后造血重建迅速,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4天和11.4天。5例均未发生急性GVHD,2例发生慢性GVHD。供者对大剂量G-CSF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体外应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予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三种药物单用或合用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 SHG-44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 MTT法检测药物作用效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 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三种药物单用及两药合用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抗肿瘤效应也增加,且两药合用时药物的效应增强;(2)先给NDGA 24h后再给 5-Fu或 VCR,与同时给药对该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无显著差异(P>0.05),而先给 5-Fu或 VCR 24h后再给 NDGA,与同时给药对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有显著差异(P<0.0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NDGA处理后该细胞 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NDGA与 5Fu或 VCR间有协同作用,且这种作用可能与 NDGA降低细胞 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余海 《肿瘤》1998,18(2):76-79
目的 观察不同的共刺激因子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情况下,地人外周T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L-2产生作用。方法 用选择性淘洗法经人外周T细胞,以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为抗原,在体外培养的纯化T细胞中(10^6/ml)加入10^5/ml用HLA-DR4,B7,TLFA5单纯,双重或天重转染的人仓鼠卵巢细胞(CHO)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分别用CHO-DR4、CHO-DR4/LFA3,CHO-DR4/B7,CH  相似文献   

16.
本室以往的研究表明,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in)基因联合体内转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本文对其免疫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CT26结肠腺癌细胞体外经过CD/Lin基因转染并给予前体药物5-FC后,CT26结肠腺癌细胞表达CD80和CD54分子明显增加,提示经CD自杀基因和Lin基因联转移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增加。荷瘤小鼠体内经联合治疗后,小  相似文献   

17.
Xu H  Chen J  He S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70-273
目的探讨温热低渗液、洗必泰、卡铂或联合应用,对Sy86B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瘤增殖活性抑制作用及其与直接杀伤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rdu体外标记、FCM及RIA技术检测,经43℃双蒸馏水(DDW)、DDW加微量洗必泰(0.05%)、卡铂(10mg/kg)和43℃DDW加卡铂(10mg/kg)处理后的腹水瘤细胞增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瘤细胞的Brdu标记指数(BrduLI)减少21.8%~75.0%(P<0.05~0.01);S和G2/M期增殖细胞比率、增殖指数(PI)和DNA指数(DI)显著下降(P<0.01)。瘤细胞的异倍体与二倍体DNA核型比例分别为64,73,46和19;腹水上清中CEA和hEGF含量消减(P<0.01)。BrduLI、PI、DI、CEA和hEGF5种指标与小鼠生存时间或瘤细胞数量之间相关性有显著意义(r=0.49~0.82,P<0.05~0.01)。结论4种处理因素均有抑制瘤细胞增殖活性作用,以43℃DDW协同卡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导短程大剂量格拉诺赛特(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方法:rhG-CSF,500μg/d皮下注射4天,第5、6天单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行CFU-GM培养,CD34^+细胞由流式细胞仪检测。于MAC方案处理,回输自体外周围血造血干细胞(APBSC)。结果:动员后CFU-GM明显增高,CD34^+细胞增多,骨髓造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胸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tn)基因体内联合转染,观察了其抗肿瘤效应并分析了免疫机理。小鼠皮下接种结肠腺癌CT26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注射表达Ltn的重组腺病毒AdLtn和表达CD的重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10天给予5-氟胸嘧啶(5-FC)300mg/kg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小鼠存活期明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体内途径直接注射各种载体进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观察了表达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VVGM-CSF)对肺转移荷瘤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给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2×105B16F10细胞3天后开始腹腔内注射VVGM-CSF106PFU/0.1ml,2次/周,连续治疗2周。结果显示,VVGM-CSF能够显著减少荷瘤小鼠肺转移结节的数目,并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期。研究发现,经过VVGM-CSF治疗,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杀伤、吞噬及其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明显提高,结合其它实验结果,荷瘤小鼠持续表达GM-CSF并导致以上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可能是VVGM-CSF的抗肿瘤转移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