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的B超检出情况及血脂改变.方法 对3 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脏B超和血脂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以上患者30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300例(对照组1)及同期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2)的肝脏B超和血脂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及血脂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间的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者脂肪肝的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类型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的B超与血脂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B超异常检出率高于血脂增高检出率(P<0.05).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肝脏B超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脂肪肝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脂肪肝的B超检出情况及血脂改变。方法 对3 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脏B超和血脂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以上患者30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300例(对照组1)及同期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2)的肝脏B超和血脂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及血脂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间的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增高检出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者脂肪肝的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精神分裂症 类型者脂肪肝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的B超与血脂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B超异常检出率高于血脂增高检出率(P<0.05)。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肝脏B超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脂肪肝的改变, 从一方面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杨淑芳  李宇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19+2522
目的:分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方法:采用东芝6000超声诊断仪,对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450例进行肝脏、胆囊B超检查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对不同病程及服药时间、年龄段、性别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肝胆B超检查的结果异常168例,阳性率37.3%。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阳性率及脂肪肝发生率、胆结石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阳性率因病程的长短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4.
韦秀湘 《右江医学》2013,(6):869-870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研究组)进行B超检测,同时抽取同期未患精神病的常规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进行B超检测,观察两组肝胆的超声改变.结果 研究组B超肝胆异常率为40.00%,脂肪肝发生率为21.67%,对照组肝胆异常率为12.50%,脂肪肝发生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超检测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脂肪肝等的变化,能及时为临床的服药治疗提供超声诊断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11-101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超过1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B超检查的改变。方法:针对232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定期行肝胆B超检查、监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并与373例健康人群比较。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阳性率与健康人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肝胆B超阳性率与用药年限和年龄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P>0.05)。慢性精神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发生脂肪肝、胆囊结石,定期行肝胆B超检查,监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可早期发现脂肪肝、胆囊结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田孝美  芦舜  周克宇 《中外医疗》2013,32(7):167-168
目的研究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肝脏变化。方法随机抽取320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肝脏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以及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同时抽取320位未患精神病的常规检测者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两组B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病患中,B超异常阳性率为42.8%,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最高。患者中不同的年龄、病程以及药物种类对于B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脂肪肝和胆结石的发病率偏高,在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要密切观察药物对于肝脏的影响,及时检查,减少与肝胆有关的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冯丽芳 《当代医学》2016,(29):24-24
目的:探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的超声影像改变。方法选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住的没有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的患者肝脏的超声影像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肝脏超声影像回声增强者68例(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12例(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的原因较多,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的发病原因。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同时,要注意用药对患者的肝脏的影响,从而减少其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和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1055名患者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脏B超检查,并对不同病程及服药时间、年龄段、性别、疾病类型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B超检查阳性率27.0%,其中脂肪肝发生率(12.7%)占阳性率的46.6%;年老、病程及服药时间长的患者肝脏B超阳性率明显高于年轻、病程及服药时间较短的患者(P0.05);不同性别患者肝脏B超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药源性肝损伤,需定期随访、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9.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方法:调查199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肝胆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肝胆B超检查阳性的共86例(43.22%),其中脂肪肝33例(16.58%)、胆石症27例(13.57%),肝胆B超阳性率与用药年限呈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脂肪肝、胆石症发生率较高,定期进行肝胆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监测体重对指导临床早期发现脂肪肝,胆石症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影像学改变及影响因素.方法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组肝胆超声改变的脂肪肝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发病显著的原因较多,其中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综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腹腔脏器异常改变情况。方法对2011年6月-2015年8月在本院各个病区住院的200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2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并比较不同年龄、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式及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86例(45.0%),对照组阳性47例(23.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16.2122,P=0.0001),两组阳性病例中单纯性脂肪肝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48.2%和40.0%,观察组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9.8304,P=0.0017),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比较,50岁以上患者高于50岁以下患者,用药时间10年以上患者高于2~10年患者,联合用药患者高于单一用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内脏损害,对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药物性内脏损害及时发现.早期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在长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药物患者肝胆脾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且服用抗精神分裂药物长于2年,将其作为对照组,并将同期接受治疗的50例用药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经超声检查后,比较两组肝、胆、脾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肝异常总发生率为10.00%(5/50),低于对照组的30.00%(1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异常总发生率为16.00%(8/50),低于对照组的44.0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脾异常总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长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药物患者肝胆脾检查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提示患者肝胆脾损伤情况,并及时实施治疗措施,防止损伤加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其中的一种类型,研究发现NAFLD与炎症状态以及肾功能减退等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NAFLD患者(观察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乳酸脱氢酶值(LDH)、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 的差异,旨在研究影响NAFLD的危险因素及这些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NAFLD患者中男性LDH值、eGFR值均低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LDH浓度过高和肾功能减退都与NAFLD有关联,且女性NAFLD患者LDH浓度更高、而男性患者的肾功能减退更严重。因此及时关注LDH浓度和肾功能可指导 NAFLD患者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缓释片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精神分裂症糖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都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增加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对患者治疗前后反映血糖的指标: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BG)和血脂的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进行监测,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MI、FBG和2 h PBG降低的幅度超过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和LDL降低的水平与HDL升高的水平均超过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38%)仅稍高于对照组(9.62%)(P>0.05)。结论:二甲双胍缓释片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精神分裂症糖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精神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用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嚷治疗,另一组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血清中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的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在治疗4周后明显异常,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机体肝功能的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脂、血尿酸浓度的检测在老年脂肪肝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老年脂肪肝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脂和血尿酸的浓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具有较高的血脂和血尿酸异常的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的CHOL、TG、LDL—C、UA与对照组比较检测值均明显较高(P〈0.05);HDL—C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血脂和血尿酸水平代谢异常是老年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在脂肪肝患者中这两项观察指标的检测对于疾病的预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健康体检314例脂肪肝检出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并分析健康体检者314例脂肪肝检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14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其B超体检结果有无脂肪肝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体重指数、血压、肝功能及各血脂检测指标等资料.结果:共检出脂肪.肝者79例,检出率为25.2%.男女脂肪肝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6.79,P<0.01).脂肪肝组在体重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水平上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脂肪肝组合并高血压者占45.6%,与非脂肪肝组(24.2%)比较有显著差异(X2=12.89,P<0.01).结论:脂肪肝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均有密切相关性,控制患者体重、血压、血脂对预防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谢亨银 《九江医学》2007,22(2):12-14
目的:调查公务员脂肪肝患病率,探讨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BMI、体脂含量等营养指标的关系.方法:测量993例体检人员的体重、身高、体脂含量、上臂围、小腿围和血脂,进行24h膳食调查,采用B超诊断脂肪肝.按性别、年龄段分组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并分析各项营养指标与脂肪肝患病的关系.结果:男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32.0%,女性9.9%,P<0.01);女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 P<0.01),男性大于30岁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升高(P< 0.05);脂肪肝患者的BMI、W、AC、CC、TG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脂肪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脂肪肝组的TG高于对照组(P<0.05).脂肪肝与对照组比较24h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酗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公务员脂肪肝发病与性别、年龄、BMI、体脂含量、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蚌埠市干部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蚌埠市干部群体中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蚌埠市 1132名干部体检的体质指数、血脂及肝、胆B超等检查。结果 :脂肪肝的检出率为 10 .16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其中 5 0~ 6 0岁年龄组最高 ,是中青年组的2倍 ;男性群体脂肪肝检出率 (11.35 % )早于且高于女性群体 (6 .91% ,P <0 .0 5 ) ;体质指数 >2 5脂肪肝检出率为 2 0 .5 7% ,<2 5脂肪肝检出率为 4 .0 6 % ,肥胖组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 (P <0 .0 0 5 ) ;脂肪肝组血脂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 (P <0 .0 0 5 )。结论 :控制体重增加和降低血脂是防止脂肪肝发生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男性个体 ,应定期体检和肝、胆B超检查 ,一旦发现应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市机关职员脂肪肝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参加健康体检的机关职员,收集一般情况、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等)以及肝脏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在2650例体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586例,患病率为22.11%(男22.84%。女21.56%),标化后患病率为25.32%(男20.12%,女16.08%),男性以40岁以上组最高,女性以50岁以上组最高。但标化后均以30岁以上组最高。脂肪肝组BMI、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腰围、腰臀比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随着BMI的增高。男女脂肪肝的患病率均不断上升。脂肪肝组在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病、ALT方面患病率与非脂肪肝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鄂尔多斯市机关职员脂肪肝患病率高,并有低龄化趋势,以中青年为主。脂肪肝的发生与BMI、肥胖、腰围、腰臀比和甘油三酯等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