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住院治疗,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137例,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初治肺结核患者811例为对照。结果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治疗第l个月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较对照组高(χ2=4.614,P=0.032,RR=1.5);在治疗第l个月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较治疗第2个月高(χ2=15.191,P=0.001)。女性和HBsAg(+)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和肺结核病灶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无关(P<0.05)。结论在肺结核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肺结核病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肺结核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同期住院治疗的250例肺结核非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整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和第2个月后患者肝损害的情况以及采用单因素分析观察组患者中年龄、性别、肝炎病毒和病灶范围与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伤的相关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后肝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91,P<0.05),而治疗第2个月后肝损害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9,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2个月后肝损害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第1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9、5.554,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中性别、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结核病灶的范围以及患者的年龄与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是否发生药物肝损害不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x2=2.084、0.703、1.473、0.119,P值均>0.05).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能明显升高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害的发生率,因此需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并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71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358例)和对照组(358例)。2组均采用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强化期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d,静滴连用2个月。观察2组患者强化期的肝损害情况及强化期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结果治疗2个月肝损害的发生率,治疗组为10.06%,对照组为20.11%,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化期结束时涂阳病人痰菌阴转率,治疗组91.76%,对照组91.7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降低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同时不影响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 ,肝功能损害情况与肝脏原有功能状况 ,用药种类和剂量有直接关系。我科从 1999年~ 2 0 0 1年 ,在使用抗结核药过程中共发生 6 7例急性肝功能损害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6 7例 ,男 4 2例 ,女 2 5例 ,年龄 17- 6 9岁 ,其中初治病例 4 5例 ,复治病例 2 2例。初治病例均通过 3- 4种抗结核药物治疗 ,服药前无肝炎病史 ,肝功能正常。1.2 疗法 6 7例病人中有 4 8例服用异烟肼 0 .3g/ d,利福平0 .4 5 g/ d,吡嗪酰胺 0 .5 g,每日 3次 ,链霉素 0 .75 g/ d肌肉注射 ;有 4例静… 相似文献
5.
6.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49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肝损害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49例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病史、症状、肝功能异常情况及治疗措施和效果。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化疗前期2个月之内,以中毒性为多见。有肝病史或老年、营养不良、酗酒、缺氧性肺结核等患者抗结核化疗时易发生肝损害。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保肝治疗大多效好。结论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预后很重要,化疗中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368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g(+)、HBsAg(+)和HBeAb(+)以及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368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6.4%(59/358),乙肝HBeAg(+)、乙肝HBeAb(+)及丙肝病毒感染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组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统计学上无差异.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 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868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患者的年龄、结核病类型、用药时程以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肝炎病毒感染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更重、发生肝损用药时程更短。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肝功能的变化,尤其对高危人群如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肝炎病毒感染者和老年人,需预防性应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65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肝损害,分析引起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6.6%(65/391)。其中营养不良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营养好者(29.6%和13.2%,P〈0.01),HbsAg阳性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HbsAg阴性者(51.2%和12.4%,P〈0.01),有饮酒史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者(37.0%和15.1%,P〈0.01)。结论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营养不良、HbsAg阳性、饮酒史与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螺旋藻预防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降低抗结药物肝损害,观察螺旋藻预防肝脏损害的作用。方法 螺旋藻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螺旋藻胶囊3粒口服,每日3次,服用6个月。结果 螺旋藻治疗组6个月末肝损害发生率为2.4%,对照组为1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螺旋藻无毒副作用。结论 螺旋藻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可显著降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具有药物性肝损害高危因素患者采取提前干预措施(适当调整强化期化疗方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及强化期痰菌转阴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治菌阳且存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高危险因素的肺结核患者243例。对比观察采取与未采取提前干预措施2组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痰菌转阴率。结果采取干预措施126例,其中出现肝损害11例(11/126,8.7%),非干预117例,其中出现肝损害42例(42/117,35.9%),对比2组肝损害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1)。2个月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分别为62.7%(79/126)和64.1%(75/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高危险因素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如老年患者、病毒性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营养不良、脂肪肝、嗜酒者等,应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提前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调整强化期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于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抗病毒治疗与保肝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情况,并与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的肝功能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比例以及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比例都明显低于预防性保肝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结论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于抗结核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保护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Lv X Tang S Xia Y Zhang Y Wu S Yang Z Li X Tu D Chen Y Deng P Ma Y Chen D Chen R Zhan S 《Annals of hepatology》2012,11(5):700-707
Background.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ATDH)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and 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course of anti-tuberculosis (TB) treatment. Some researchers suggested that determination of N-acetyltransferase 2 (NAT2) genotype may be clinically useful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ATDH. Aim.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NAT2 genotype could be as a predictor for ATDH in Chinese community TB popul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A total of 4304 community-based TB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six to nine months prospectively.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designed. Each ATDH case was 1:4 matched with controls by age (within 5 years old), gender, treatment history, disease severity and drug dosage. The polymorphisms of NAT2 were determin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odds ratio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P-values. Results. A total of 89 ATDH cases and 356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llele frequency of NAT2*5, NAT2*6 and NAT2*7 in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4.5 and 3.2%, 25.3 and 26.5%, and 13.5 and 13.5%, respectively. Frequencies of genotypes and alleles of NAT2*5, NAT2*6 and NAT2*7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cases and controls. The OR of intermediate acetylator and slow acetylator compared with rapid acetylator was 1.040 (95%CI 0.616-1.758) and 0.990 (95%CI 0.509-1.925), respectively. The NAT2 haplotype distribution in cases was similar to controls. Conclusions. In conclusion, we did not fi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NAT2 genotype and ATDH in community-based Chinese population. It may be deficient to take NAT2 genotype as a predictor for ATDH in Chinese community TB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HRZE/4HR方案对患不同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5年8月住院期间收治的147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B超检查提示同时患有慢性肝病者(脂肪肝、肝硬化等)为观察组(136例);未患肝病者为对照组(1339例).结果 观察组有57例(41.9%)出现了肝损害,其中脂肪肝12例(60.0%),肝硬化7例(87.5%),慢性酒精性肝病6例(35.7%),慢性乙型肝炎9例(45.0%),慢性血吸虫病肝8例(50.0%),肝血管瘤或肝囊肿10例(26.3%),肝内胆管结石5例(25.0%).对照组出现肝损害138例(10.3%).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严重.观察组经护肝治疗肝功能的恢复也比对照组慢.结论 2HRZE/4HR方案对各类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大,发生较早,恢复较慢.应尽量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同时给予有效的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是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增强,二线抗结核药物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硫代酰胺类等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MTB对二线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使得其耐药机制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常见的耐药机制有MTB基因突变导致耐药、细胞壁结构及通透性改变和药物外排泵等,但仍有部分机制不甚清楚.本文就MTB对常用抗结核二线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为改善结核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北京市北京基因型MTB的流行风险因素及其与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各区县MTB菌阳临床株1140例,采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鉴定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MTB;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40株MTB临床分离株中,北京基因型941株(82.5%),非北京基因型199株;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663例(7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124例(6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1.442(1.048~1.985)];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441例(46.9%),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78例(3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95%CI):1.368(1.001~1.869)];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年龄≥65岁的患者129例(13.7%),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40例(2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0.631(0.426~0.936)];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阿米卡星(Amikacin,Am)、卷曲霉素(Capreomycin,Cm)、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PAS)的耐药率分别为5.5%(52/941)、1.3%(12/941)、3.2%(30/941)和3.0%(28/941),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以上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6%(21/199)、8.5%(17/199)、12.6%(25/199)和11.6%(23/199),二者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多药(MDR)菌株58株(6.2%),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DR菌株19株(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基因型MTB在北京广泛流行且在男性人群和流动人口中的比例较高;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对Lfx、Am、Cm及PAS的耐药率低,但MDR-TB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病史对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比有抗结核治疗病史的乙型重型肝炎85例患者与无抗结核病史的乙型重型肝炎123例患者,了解抗结核治疗病史对乙型重型肝炎的影响.结果 与无抗结核病史的乙型重型肝炎比较,有抗结核治疗病史的乙型重型肝炎死亡率高(P=0.0062),住院天数延长(P=0.04),并发症(脾大、腹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发生频率较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总胆红素、肌酐与无抗结核治疗病史的乙型重型肝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治疗病史可以显著影响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