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曲马多对硬膜外阻滞寒颤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硬膜外阻滞下发生寒颤反应的患者 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30例,即盐酸曲马多静注组(A组)和对照组( B组),观察寒颤反应及寒颤发生后5 min的情况和级数。结果 两组在寒颤发生时的级数无差异,5 min后A组的寒颤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盐酸曲马多能有效地改善硬膜外阻滞下发生的寒颤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左旋布比卡因妇科手术腰段硬膜外麻醉的影响。方法 妇科择期子宫肌瘤手术( ASAⅠ~Ⅱ级)60例随机均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组(L组)和左旋布比卡因+右旋美托咪啶硬膜外麻醉组(LD组)。L组常规消毒穿刺后硬膜外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5ml+生理盐水2 mL,LD组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5 mL+ 右旋美托咪啶1.0μg/kg (2 mL)。记录年龄、身高、体重、ASA级、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等一般情况;评估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监测和记录硬膜外给药前(0)、硬膜外给药后5、10、20、30和60 min MAP、HR、SpO2和BIS值及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寒颤等不良反应;从术中疼痛、腹肌松弛度和牵拉反应三方面评估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大于L组(P<0.01)、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短于L组(P<0.05),20min和30min最大运动阻滞评分高于L组(P<0.05)。与L组比较,LD组疼痛程度和牵拉反应程度降低(P<0.01)。与基础值比较,L组和LD组BIS值于20min后降低(P<0.05~0.01),LD组BIS值于20 min后低于L组(P<0.01)。与基础值比较,L组和LD组MAP分别于硬膜外注药后20 min和10 min时降低(P<0.05~0.01),LD组HR于硬膜外注药10 min后降低(P<0.05~0.01);与L组比较,LD组MAP和HR于硬膜外注药10 min后降低(P<0.05)。LD组寒颤发生例次低于L组(P<0.01)。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混合右旋美托咪啶1.0μg/kg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镇痛作用增强,麻醉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0.75%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和3%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足月初产妇74例随机双盲分成两组:A组36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药为0.75%左旋布比卡因10mg,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行剖宫产术,B组38例以3%氯普鲁卡因为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使用硬膜外麻醉阻滞行剖宫产术。结果:两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运动阻滞时间快,最高阻滞平面相比基本相似;两组的运动阻滞到达BromageI级和III级的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肌松效果,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A、B两组产妇发生低血压各2例,A组产妇发生心动过缓2例,B组有3例;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1、5min评分均为10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75%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下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应与3%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相似,用于剖宫产手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复合麻醉时硬膜外注入液体对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0例ASAⅠ-Ⅱ级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选用椎管内复合麻醉,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及不注液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待腰麻30min后硬膜外注入上述各液10ml,观察硬膜外注液对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结果硬膜外注液后A、B组30min内麻醉阻滞平面较前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30min后硬膜外注液可引起麻醉阻滞平面上升,并进一步推断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引起麻醉阻滞平面上升的机制是由于局麻药与硬膜外压力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预充回流试验法对提高硬膜外阻滞成功率的效果及预防硬膜外麻醉药物毒性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1 5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1 200例为预充回流试验组,再根据术中预充回流液回流情况分为A1、A2组,A1组为出现回流情况组,A2组49例为未出现回流情况组;B组300例,为对照组。观察麻醉全程回流液性状及记录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药毒性反应。结果A1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低于A2组和B组(P均〈0.05);而A2组和B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麻醉效果优于A2和B组(P均〈0.05),但是A2组和B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A2组和B组(P〈0.05),A2组与B组毒性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充回流试验能够提高硬膜外阻滞成功率,同时可降低硬膜外麻醉药物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熊良志  王燕  肖峰  李元涛  秦成名 《四川医学》2009,30(8):1233-1235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通畅度与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4cm成功后,按满足“从导管注入2ml空气无阻力,且可立即回抽约等量气体”两项条件的不同情况,即不同的硬膜外导管通畅度将患者分为3组:通畅组(A组43例)、基本通畅组(B组32例)、不通畅组(c组25例)。3组均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ml,5min后注入混合液14ml。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效应及麻醉效果。结果3组间感觉阻滞达最高平面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A组至C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逐渐延长,感觉阻滞所达最高平面逐渐降低;3组间运动阻滞程度、腹部肌肉松弛程度及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硬膜外导管通畅度可预测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等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18~40岁单胎孕妇3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等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组(A 组),等比重腰麻组(B 组),每组15例。 A 组蛛网膜下隙注入0.75%的布比卡因1.0mL,硬膜外注入2%的利多卡因5mL,并每半小时追加2%的利多卡因5mL。 B 组蛛网膜下隙注入0.75%的布比卡因2.0mL.用针刺法测定感觉平面。运动阻滞的程度用改良的 Bromage 评分法,对麻醉阻滞效果进行评分,观察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A 组痛觉阻滞平面低于 B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改良 Bromage 评分无显著意义,两组间麻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等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麻醉效果好,循环稳定,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行剖宫产术时选择L3-4、L2-3不同间隙穿刺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择期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选择L3-4作为穿刺间隙行CSEA,B组选择L2-3分别检测推注局麻药后5min、10min、15min和20min时MAP、HR的变化;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观察推注局麻药到新生儿出生的时间(ID);记录新生儿出生1min、5min的Apgar评分;记录产妇术后48h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B组比A组在5min内上升的感觉阻滞平面快且广,20min后A组的麻醉平面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的Apgar评分和两组产妇术后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产妇有3例发生低血压、B组有11例,A组血流动力学平稳。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时选择L3-4间隙穿刺比L2-3间隙穿刺麻醉平面上升慢、血压平稳、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64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病人于全麻诱导前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观察全麻诱导后及插管后1-10min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诱导后及插管后A组病人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B组(P〈0.05);A组61.2%(21例)病例出现心动过速,B组为21.0%(7例),两者比较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预防气管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26-13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膝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150例择期膝部以下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75例。记录两组麻醉前5 min及麻醉后5、10、20、30、60 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的阻滞程度、麻醉效果等。结果观察期两组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麻醉后20、3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麻醉前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20、30 min的收缩压及麻醉后20、30、60 min舒张压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胫神经感觉阻滞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效果优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硬膜外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膝部以下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阻滞起效快,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更优,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分别在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75 mg罗哌卡因+0.9%生理盐水15 ml)2.0 ml(A组)、1.8 ml(B组)和1.6 ml+硬膜外2%盐酸利多卡因3 ml(C组)。记录各组麻醉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和手术的时间;观察各组麻醉阻滞效果、麻黄碱用量和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情况;记录各组产妇在麻醉前、麻醉后仰卧、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娩婴各时间点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记录产妇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情况。结果麻醉后5 min及10 min收缩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娩婴时收缩压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 min舒张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碱用量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发生率A、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小剂量腰麻1.6 ml(8 mg)复合硬膜外追加2%盐酸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影响最小,副作用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PECS)与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10月经穿刺活检确诊为Ⅰ~Ⅱ期原发性乳腺癌且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CS组(A组)和ESPB组(B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后,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PECS,包括Ⅰ型PECS平面内技术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和Ⅱ型PECS平面内技术注射0.25%罗哌卡因15 ml;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平面内技术注射0.25%罗哌卡因25 ml至T4横突表面。比较两组术后15 min、30 min、60 min、120 min、12 h、24 h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使用量、术后盐酸曲马多使用量、术后需要补救镇痛例数;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NR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0 min、120 min的NRS评分高于术后15、30 min;术后120 min的NRS评分高于术后60 min;术后24 h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的影响。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另3组静脉全麻联合0.5%(A组)、0.25%(B组)、0.125%(C组)浓度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单肺通气前和单肺通气15 min、30 min后分别抽取患者的混合静脉血进行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C组和对照组(P<0.05),而4组患者单肺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B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亦少于对照组(P<0.05),但A、B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单肺通气15 min与30 min后,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C组通气15 min SBP亦低于对照组(P<0.05),而通气15 min和30 minDBP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的影响具有差异性,0.125%浓度的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相比而言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Gu HH  Che XH  Li PY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70-1473
目的了解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神经刺激器定位时所用的最小刺激电流与阻滞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88例择期行上肢肘以下外科手术的患者。分成较小电流组(A组,n=118例)和大电流组(B组,n=70例)。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入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定位。分别将两组病例的最小刺激电流(I)调整至0.1mA≤I〈0.3mA或0.3mA≤I〈0.5mA,在能够引发远端运动反应的情况下给0.5%罗哌卡因30ml。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分别记录麻醉阻滞区域。以给药后30min,上肢的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的皮区痛觉完全消失定义为阻滞成功。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为84.7%,B组阻滞成功率为67.1%,A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对分层后亚组的分析显示,在引发后束运动反应的病例(n=124例)中,A组病例(n=86例)的阻滞成功率为96.5%,B组病例(n=38例)的阻滞成功率为78.9%,A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减小最小刺激电流至0.3mA以下可以明显提高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尤其在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时,可以获得极高的阻滞成功率(96.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芬太尼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穿刺改变体位时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于硬膜外阻滞穿刺摆侧卧体位前5min,A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5~2.0μg/kg,B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平卧位时(T1),给药后5min(T2),摆侧卧位时(T3),侧卧位时(T4),改平卧位时(T5)的MAP、HR、RR、SpO2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每组患者侧卧体位的满意情况及硬膜外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在给药后,A组HR明显降低且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RR明显降低且低于B组(P〈0.01),两组SpO2无统计学意义,A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且低于B组(P〈0.01),满意体位例数及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穿刺摆体位前静脉注射芬太尼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轻患者的疼痛,能使患者配合体位改变,便于麻醉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上腹部硬膜外麻醉对吸氧或不吸氧病人血氧饱和度影响。方法 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吸氧组(A组)与不吸氧组(B组),观察硬膜外腔阻滞前,阻滞10、20、30、45及60min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A组在阻滞前后的SpO2无显著变化,B组阻滞后的SpO2阻滞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上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SpO2明显降低,吸氧能纠正硬膜外阻滞所致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7.
杨建春 《四川医学》2011,32(5):754-755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CSEA)小剂量布比卡因(7.5mg)给药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00例剖腹产患者随机分成腰硬联合A组和硬膜外B组,每组100例,A组经蛛网膜下隙注入0.5%布比卡因1.5ml,根据麻醉效果,硬膜外加1.6%利多卡因5~10ml;B组硬膜外组给予1.6%利多卡因10~15ml。观察并记录阻滞平面,麻醉效果,监测术前及用药后5、10、30min的BP、HR、ECG和SpO2和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手术开始时间短于B组(P〈0.01),A组血压和心率先于B组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麻醉肌松效果好;两组麻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小剂量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安全有效,且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ESA)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用.方法 择期行单胎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予CESA,腰麻液用脑脊液稀释的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20μg混合液3ml,根据腰麻液左旋布比卡因不同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A(7.5mg)、B(10mg)、C(12.5mg) 3组,每组20例.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和达最大运动阻滞时的改良Bromage评分,达到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观察术中疼痛程度和牵拉反应发生情况及需追加硬膜外药液情况.记录患者麻醉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及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瘙痒、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娩出后1、5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B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和C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及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麻醉后5、10min的MAP值与麻醉前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及麻黄碱、阿托品的使用情况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恶心、呕吐的产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芬太尼20μg时7.5mg的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即能提供理想的麻醉效果,增加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建议复合芬太尼时适当减少左旋布比卡因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9.
郑彬  佘守章  许立新  索琨  阮祥才 《广东医学》2006,27(12):1838-1839
目的观察硬膜外容量扩充(epidural volume extention,EVE)对剖宫产患者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产妇(ASAⅠ~Ⅱ级),年龄24~31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5%左旋布比卡因7.5 mg(A组)和10 mg(B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其中A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 min内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10 ml,B组硬膜外不注入,20 min后不能达到手术所需麻醉阻滞平面的硬膜外追加0.5%左旋布比卡因。观察感觉阻滞平面、双下肢运动阻滞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A,B组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0.1±17.3)s和(53.3±19.2)s,最高阻滞平面均为T5,达最高阻滞时间分别为(16.6±4.3)min和(15.8±5.1)min,感觉恢复时间分别为(176.7±17.4)min和(187.1±14.6)min,不良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运动阻滞评分A组(2分)小于B组(3分),运动恢复时间A组(87.6±21.5)min明显小于B组(142.3±23.7)min(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7.5 mg蛛网膜下腔阻滞结合硬膜外容量扩充法可以满足剖宫产手术的需要,与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相似,但运动阻滞恢复明显快于10 mg组。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张柏英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89-89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麻醉方式,将68例患者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且A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