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人沿着古典的经脉循行线,都有对机械,对电刺激产生局限性很强的感觉,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的经络现象。生物物理方面,这条线具有较邻近皮肤电阻为低,电位为高,以及能发出较高亢音调的特性。这些事实支持我们在六年前提出的关于这条LPSC线  相似文献   

2.
<正> 以前工作表明,无论正常人和患者,几乎人人都可被查出与我国古典经脉循行线相符合的信息传导轨迹,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LPSC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具有高度的定位性。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已经查出这条线的全程都有较其两侧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本文应用二种皮肤电位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的LPSC线上和线内外皮肤电位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正> 已经证明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的全程皮肤都有阻抗较低的特性。这就显示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经络线不仅可以反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上,而且很可能在体表具有某种物质或结构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经脉线的全程均可用隐性感传(LPSC),低阻抗(LIP)和高振动声(PAP)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严格定位,而且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经脉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其宽度仅为1毫米,其位置终生相对不变,并和古典经络图基本互相吻合。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四种组织形态结构相关。经络线角质层变成可能与经络的低阻抗特性有关;人体和大鼠循经低阻线下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小,神经末稍、神经束、血管以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与循经敏感现象有关;在经脉线下的深肌层内,特殊结构的结缔组织复合体,可能与循经高振动声的发生有关。由此可见,经脉线实乃一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经脉线的多种生物物理特性都有相应的形态学结构进一步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和960年前宋代铜人所载的十四条经脉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正> 以前工作证明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和该线的低阻抗性(LIP)都是普遍存在的经络现象。本文报导这种经络现象的发生和表皮层的关系。实验在4例志愿者的心包经前臂一段进行。先在正常情况下测出该经的LPSC和LIP,然后在消毒的情况下,用抽空减压或斑矛素的方法施在该段皮肤上,当表皮层及角质层与皮肤分离形成水泡后,用锐剪剥离。以后保持创伤区清洁,待皮肤自然愈合。在恢复过程中,不断测试正常区和创伤区的LPSC和LIP。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应用病人的截肢和正常大鼠,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隐性感传线(LPSC)和循经低阻线(LIP)及线二侧对照区皮肤中神经和血管的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LPSC和LIP皮肤中神经束数量、直径和血管数较对照区大,有明显差别,有相当的意义。这个特征可能与LPSC和LIP对刺激的高度敏感的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已经证明人体普遍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具有低阻抗特性。动物体表是否也有类似的循经低阻线?这个问题对阐明经络的存在及其实质将有重要意义。实验在10只大白鼠和3只家兔相当于人体胃经的部位进行。皮肤电阻的测定用 CDM  相似文献   

8.
对循经低阻线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已有研究证明正常人与患者都存在循经低阻线。动物实验也证明大鼠体表和人类相似,其特征是该线上各点的阻抗都较两侧皮肤为低,而且可用其它生物物理学方法加以验证。有人应用普通组织学方法证明循经低阻线皮肤中神经束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区。为了进一步研究循经低  相似文献   

9.
<正> 以往工作表明大鼠和人相似,存在循经低阻抗线,而且这条线下神经束的分布显著多于非低阻区。本文进一步用甲苯胺兰染色法初步观察了大鼠循经低阻线的肥大细胞具有的形态学特征。实验用大白鼠13只,雄性,体重250~300克。先测定膀胱经的低阻抗线,然后在乙醚麻醉下断头处死,复查低阻抗线,并以炭素墨水标记。再用干冰冷冻局部皮肤,深达肌层。以该低阻线为纵轴,切下7(长)×  相似文献   

10.
Z Wang  S Wu  Y Cao  Y Zhang  G Liu  Z Zhu  R Xu 《针刺研究》1990,15(1):85-6, 47
<正> 已有研究证明正常人与患者以及动物的体表部存在循经低阻线。为了探讨这种现象的形态学基础,我们应用法沃尔斯基浸银染色法,对10例人循经低阻线下和其旁边对照区的皮肤内神经成分进行了连续切片的观察和计数,发现低阻线下方皮肤与对照区皮肤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导电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近来,经穴电学特异性的研究再度引起国际的重视。一系列报导表明经穴具有高电导(即低电阻)的特性是肯定的。这就证实了5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然而,这些工作主要是以经典著作中的穴位“点”为研究对象,而对经络循行的“线”的电学特性尚缺乏探讨。近年,我们的工作表明人群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用一种简便而重复性强的方法,查出一种特异性的信息传导轨迹,称为  相似文献   

12.
隐性循经感传线叩诊音的特异性及其观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在以叩击法检查大肠经隐性循经感传线时,用一个听诊器放在大肠经的一点(如臂臑)可以听到当叩诊锤达到该经的另一点(如合谷)时,叩击音发生音量和音调的显著变化,一般表现为音量增加和音调变清,这种变化与受试者主诉的麻、传导感同步.听诊点和叩击点的距离一般可以超过两个大关节。如果用生理记录仪(SJ一4I 型)的心音装置测试,则可以记录到叩击隐性感传线上与线内外两侧对照点在音量上的显著差别。如果用皮肤阻抗测定仪(CDM1,2型),  相似文献   

13.
Experimental meridian line of stomach and its low impedance na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pplying electrical impulse stimuli at the Jing point (St. 45) and then tapping on the skin surface along the vertical lines crossing the channel of the stomach, the line of 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LPSC) was determined in 51 patients at the acupuncture clinic. Of the cases examined, 98 percent were found to have positive LPSC lines which were basic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classical stomach channel. Using a low frequency skin impedance detector, the skin impedance of the entire lines of LPSC was found to be lower than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4.
<正> 经脉图绘制的依据是古代的经典医著。经典文献对经脉循行的根据是什么,现代只能推测,无从考查。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络感传方面的大量工作,使绘制现代的经络图成为可能。但是,经络敏感的人很少,有时不能指出循行线的确切位置,给工作带来不便。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表明经脉不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还具有高度的定位性,因而给经脉循行路线确切位置的厘订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通过100例患者肺经隐性感传路线的调查,初步厘订肺经在体表部分的循行路线,并与经典文献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5.
<正> 应用多种方法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了检测和显示,证明其行程与古典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结果稳定,可重复。但是,显性感传的经络现象在人群中只占25%左右,而人群中大多数是属于隐性感传,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已观察到皮肤低电阻点(穴位)循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