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王尚均 《海南医学》2006,17(4):113-114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171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设。未见论及治疗头痛诸证的。本人从1995年~2005年7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盛型头痛(自拟分型)34例,结果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设.未见论及治疗头痛诸证的.本人从1995年~2005年7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盛型头痛(自拟分型)34例,结果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之临证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4.
对少阴病篇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是少阴寒化证的脉证提纲 ;四逆汤是治疗少阴阳虚阴盛证的主方 ,并对“急温之”等进行了说明 ;指出真武汤证 82条中“仍恶寒”是表未解 ,真武汤证两条体现了《伤寒论》方证辨证一方多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所治之四逆,在病机上是由于邪热传里,或肝气郁结,致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而逆冷,故其逆冷并不严重,它与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等阴盛阳虚四逆的“阴厥”证候绝然不同。从临床上看,热邪  相似文献   

6.
四逆汤是张仲景所创著名方剂,为回阳救逆代表方。以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回阳为臣;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助附、姜回阳救逆为佐。用于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之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或细  相似文献   

7.
四逆汤源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的代表方,病机主要为阳虚,但阳虚病机同中有异,故其所治病症的主证既可为手足逆冷,又可为下利清谷、呕吐等其他表现,不拘于四肢逆冷一症。郑钦安深得仲景"扶阳"学术思想宗旨,对阳虚病情辨认细致入微,灵活运用四逆汤治疗多种病症。吴佩衡在继承《伤寒论》及郑钦安扶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细究四逆汤各药物的功效以及配伍特点,强调早用四逆诸方,扶阳固本,将四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扩大至六经病之阴寒证以及内、妇、儿、外科等多种阳虚阴寒危重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为少阴病扶阳散寒回阳救逆之要方,少阴证用之以回元阳,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本方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学宗岐黄,善治湿病.温阳祛湿法为一大创建.此法主治脏腑虚寒湿病,随三焦和脏腑之异别进一步细化.上焦证治中,温通心阳分为辛滑温通和诸脏联治,温宣肺阳有寒湿蕴肺证治和肺肾合病证治.中焦证治中,温运太阴有脾阳虚证治和脾阳困证治,通补阳明常法有三,变法有二,脾胃同调则有三种治法.下焦证治中,温厥阴肝有厥阴寒湿证治和厥阴阳明证治,温少阴肾有肾阳虚寒湿证治和脾肾阳虚寒湿证治.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为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文)治阳邪被郁,不能外达而见四肢逆冷的方药,条文一开始即云“少阴病四逆……”。致引起一些注家的疑惑,他们认为少阴病,即为“脉微细、但欲寐”的虚寒证,不应用此平肝破滞之方。但此方在临床上,应用颇广,仅就个人的体会,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方义和使用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该方药仅四味,具有疏邪畅气,行滞通郁,调和肝脾之功,举凡一切属于脾胃阻滞,阳邪被郁的疾患,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效果很  相似文献   

11.
陈潮祖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特为素体阳虚,复感寒邪,下而肾阳受困,上而肺气闭郁,内而水气不化,外而表气失宣之证而设,不仅可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证,且对寒凝窍闭的清窍功能障碍及寒阻气化的水肿等证尤有突出疗效,其所针对的中心病机为阳虚寒郁;其辨证要点为神倦、舌淡、苔白、脉弱。  相似文献   

12.
1实寒证是以寒盛为主,寒盛伤阳而致阳虚,寒盛阳虚是主要矛盾,而寒盛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甚则寒盛逼阳外越上浮而形成格阳戴阳证。虚寒证是体质素虚,因阳虚而生寒,阳虚有寒是主要矛盾,而阳虚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且因阳虚而派生诸多例如寒湿弥漫、水饮停留、滑脱便脓血等相关病机。2戴阳证是阴寒内盛,逼阳上越,阳气外越较少,仅限于头面上部,故仅见面红如妆;格阳证是阴寒盛极,逼阳外越,阳气大量外浮,体表头面均有,故见发热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戴阳也是阴寒与阳气格拒,所以戴阳实质上也是格阳;格阳证阳气也上浮头面,所以格阳证也包含了戴阳。3《伤寒论》方剂加减用药有其规律、方式和模式。其规律为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结合症状,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其方式为固定方式,即将主方进行加减后形成固定方剂;灵活方式是在主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加减不同药物。模式分为平行模式,即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药物或用量;递进模式即在原方加用药物,其后依次去掉前面加入的药物再另加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3.
①实寒证是以寒盛为主,寒盛伤阳而致阳虚,寒盛阳虚是主要矛盾,而寒盛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甚则寒盛逼阳外越上浮而形成格阳戴阳证。虚寒证是体质素虚,因阳虚而生寒,阳虚有寒是主要矛盾,而阳虚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且因阳虚而派生诸多例如寒湿弥漫、水饮停留、滑脱便脓血等相关病机。②戴阳证是阴寒内盛,逼阳上越,阳气外越较少,仅限于头面上部,故仅见面红如妆;格阳证是阴寒盛极,逼阳外越,阳气大量外浮,体表头面均有,故见发热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戴阳也是阴寒与阳气格拒,所以戴阳实质上也是格阳;格阳证阳气也上浮头面,所以格阳证也包含了戴阳。③《伤寒论》方剂加减用药有其规律、方式和模式。其规律为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结合症状,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其方式为固定方式,即将主方进行加减后形成固定方剂;灵活方式是在主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加减不同药物。模式分为平行模式,即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药物或用量;递进模式即在原方加用药物,其后依次去掉前面加入的药物再另加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4.
贾运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4):544-544
四逆散一方源于《伤寒论》少阴病四逆:虽手足冷重,但程度上并不严重,寒气上逆则咳,饮邪凌心则心悸,水不化气则尿不利,虚寒内攻则腹痛。肝木侮土,热结于内,则下利而外见厥逆,均为无形郁结所致的郁热。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而逆冷等证,四逆散主之,本条为阳郁不伸,气机失宜的证治。  相似文献   

15.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自术、自芍、生姜组成,本方出自仲景《伤寒论》,该书太阳病篇和少阴病篇皆用真武汤。笔者体会本方为祛寒利水剂,其用途有二:(1)治阴寒内盛,或误汗亡阳,致心肾阳虚,水饮泛所出现的心悸,眩晕等证;(2)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健运无权,所致的腹痛下利等证。  相似文献   

16.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实则属仲景的六经辩证中的少阴病方,多理解为因少阴阳虚、少阴邪热内郁或少阴枢机不利。然而教科书中多对其病机解释为肝胃不和,并由此测其治法为疏肝理脾。余认为其与仲景本意之间有难以解释的地方,故试用八法之外之"通法"释四逆散之法。  相似文献   

17.
张兆风女38岁章丘县支宋大队于6月9号来诊主证:全身发冷,咳嗽憋闷十余天。患者面色(?)白,形体消瘦,身着棉衣,无汗,语声低微,懒言,时作咳嗽,吐白痰,病者自述纳呆、乏力,倦怠嗜卧,头晕头痛,四肢常年有冷感,二便一般。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辨证:阳虚感冒。分析:因其阳虚,故全身发冷。阳虚不能鼓舞津液外出,故无汗。风束肌表,肺气不宣,故咳嗽、憋闷。风邪上扰,故头晕头痛。二便正常说明外邪尚未入里,仍在肌表。倦怠嗜卧乏力乃阳虚的一般全身症状。又,因其肺气被遏,宣发输布功能受阻,脾不得肺所输布  相似文献   

18.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2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3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尿毒证的认识《内经》:“实则完备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朱丹溪说:“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又因虚不能传化焉。故肾水之溢,仅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阻塞,水渗于皮肤,位于肌肉而发为肿矣。”《医门法律》:“肾司开。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阴气太盛则关门常合,水道不通而为肿”,“肾者水之制也,肾虚则水散于皮。”慢性肾炎尿毒症属于脾肾二虚,肾阳虚是本,不能化气,造成水湿内停。《内经》:“肾气虚则厥”;“肾病少腹腰脊痛,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不已死”,“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相似文献   

20.
真武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第 84条方 ,原文为“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目闰动 ,振振欲辟地者 ,真武汤主之”。太阳病本当发汗 ,但是汗不及时或汗不如法 ,都将发生不同的变证。本条即为过汗阳虚 ,水气上泛的 1例。汗不如法 ,故虽汗出病仍未愈 ;汗出过多 ,阳气受损 ,其人仍发热 ;阳虚不能制水 ,致水气上泛凌心而心悸 ;水气上犯 ,清阳不升故头眩 ;阳虚水冷 ,筋肉失去温煦濡养 ,又受水气浸渍 ,故见筋肉跳动 ,全身振颤 ,站立不稳 ,欲倒于地。证属阳虚水泛 ,治疗用真武汤温阳化水。现举 1例如下 :患者 ,女 ,6 3岁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