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野  赵静  李永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22-22,25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椎间盘组织比较。方法 取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2004—12/2005—05手术切除的30例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以10例正常椎间盘组织(创伤手术中摘除的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标本中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 4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中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组织【(0.524&;#177;0.096),(0.102&;#177;0.023)μg/L;(0.367&;#177;0.089),(0.096&;#177;0.016)μg/L,P〈0.01】。结论 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中的表达增高,提示其可能在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核因子-κB对急性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发生时胰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对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均分为AP组和对照组,AP组以蛙皮素(Caerulein)腹腔内注射制成AP模型。分别于12h、24h、36h、72h后处死实验动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FκB激活水平,用半定量RTPCR检测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P组的NFκB激活及TNFαmRNA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的水平(P<0.01),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AP发生时,胰腺组织中NFκB高度活化,促进了TNFαmRNA的表达,从而加重了胰腺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家兔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活化和下游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将健康成年家兔72只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4):①山莨菪碱组:于撞击台上行胸壁撞击(冲击速度5.7m/s,力75.8N/cm2,冲撞能量约204J)后,立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50μg/kg,建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山莨菪碱2mg/kg静注,随后以1mg/(kg·h)静脉维持。②急性肺损伤组:造模同山莨菪碱组,造模后以等量生理盐水静注和维持。③正常对照组:不做胸壁撞击,静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脂多糖,其余处理同急性肺损伤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2,3,4h放血处死6只,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分别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以相对吸光度表示。结果:6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急性肺损伤组于模型建立后1~4h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2h达到高峰,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8倍;山莨菪碱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其中2h降幅最大,达30.19%。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急性肺损伤组在模型建立后1h其表达即开始上升,两三小时达到高峰,3h最高,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5倍,4h其表达较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山莨菪碱组各时间的表达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0.05),最大降幅出现在2h,达34.48%。结论:①机体遭受创伤及脂多糖刺激后,肺泡巨噬细胞被激活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是肺泡巨噬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前炎细胞因子的关键环节。②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核中核因子κB活性,在基因转录水平抑制其介导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等),阻断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失控性释放来实现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膀胱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核因子-kBp65、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变化,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采用右下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诱导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26只,分别于成模后1、3、6个月观察膀胱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核因子-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变化.[结果]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膀胱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核因子-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显著增强,两者呈正相关.[结论]核因子-KBp65、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膀胱的病理、功能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后,分生理盐水对照组、LPS组、LPS DXM1μmol/L组、LPS DXM10μmol/L组。LPS诱导0、0.5、2、6、12、16h后留取细胞及细胞培养上清。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NF-κBp65阳性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LPS诱导0.5h后NF-κB表达开始增加,2h达高峰。2h时TNF-α合成开始增加,6h达高峰。在2、6、12h时,LPS DXM1μmol/L组和10μmol/L组TNF-α含量均比LPS组各相应时间点低(P<0.05或0.01)。在0.5、2、6h时LPS DXM1μmol/L组NF-κB阳性表达率和在2、6h时LPS DXM10μmol/L组NF-κB阳性表达率均比LPS组低(P<0.05或0.01)。LPS DXM1μmol/L和10μmol/L组NF-κB阳性表达率和TNF-α含量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PS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化和TNF-α的产生;DXM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和TNF-α的释放而发挥抗炎作用,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能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家兔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活化和下游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将健康成年家兔72只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4):①山莨菪碱组:于撞击台上行胸壁撞击(冲击速度5.7m/s,力75.8N/cm^2,冲撞能量约204J)后,立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50μg/kg,建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山莨菪碱2mg/kg静注,随后以1mg/(kg&;#183;h)静脉维持。②急性肺损伤组:造模同山莨菪碱组,造模后以等量生理盐水静注和维持。③正常对照组:不做胸壁撞击,静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脂多糖,其余处理同急性肺损伤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2,3,4h放血处死6只,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分别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以相对吸光度表示。 结果:6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急性肺损伤组于模型建立后1-4h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2h达到高峰,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8倍;山莨菪碱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其中2h降幅最大,达30.19%。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急性肺损伤组在模型建立后1h其表达即开始上升,两三小时达到高峰,3h最高,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5倍,4h其表达较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山莨菪碱组各时间的表达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0.05),最大降幅出现在2h,达34.48%。 结论:①机体遭受创伤及脂多糖刺激后,肺泡巨噬细胞被激活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是肺泡巨噬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前炎细胞因子的关键环节。②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核中核因子κB活性,在基因转录水平抑制其介导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等),阻断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失控性释放来实现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较常见的极为严重的急腹症 ,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 ,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改变中 ,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各种细胞因子中最重要的一种。为了解 TNF-α与 AP病情变化的关系 ,我们对 1998- 0 8~ 2 0 0 1- 0 4收治不同病情的 AP30例的外周血 TNF-α水平检测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2 8~ 5 6岁 ,中位年龄4 5岁。所有患者均于发病 2 4 h之内入院 ,均根据临床表现、血尿…  相似文献   

8.
李晓云  郭睿  李鹏 《华西医学》2009,(10):2669-2673
目的: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与实验组24只;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基础饲料,实验组应用高脂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时将造模成功的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蜕皮甾酮治疗组2个亚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基础饲料至16周,模型组继续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至16周,蜕皮甾酮治疗组大鼠在高脂饮食同时加用蜕皮甾酮灌胃。实验16周末时处死3组所有大鼠;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肝脏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蜕皮甾酮治疗组血清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2.12±0.58比2.63±0.24,P〈0.05;53.36±18.48比84.60±36.27,P〈0.05;140.20±35.95比243.59±36.38,P〈0.01);蜕皮甾酮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184.54±16.45比239.28±23.76,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9.42±0.52比5.18±0.43,P〈0.01),肝脏指数显著降低(4.35±0.37比5.04±0.46,P〈0.01),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5.46±0.37比6.30±0.49,P〈0.01)。蜕皮甾酮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与核因子κB水平明显减轻(43.04±7.48比61.56±7.27,24.65±5.39比45.04±7.46,P值均〈0.01)。结论: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功能,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肝组织TNF-α和核因子κB来减轻肝脏炎症,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线粒体偶联因子6作为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调节.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完成.材料:健康产妇足月分娩的脐带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产科(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肿瘤坏死因子α为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有限公司产品;鼠抗人线粒体偶联因子6单克隆抗体为美国凤凰药业公司产品.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100~250 μg/L)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主要观察指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以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细胞核中N F -κB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胞浆中IκBα的含量变化.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线粒体偶联因子6表达增加,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表达增强,刺激1 h后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表达最强,1.5 h后回到原来水平,核内核因子κB含量在6 h明显增加,之后一直持续高水平状态,而胞浆中IκBα含量在6 h明显减少,之后一直持续低水平状态.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迅速活化核因子κB,启动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转录,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的表达增加,线粒体偶联因子6合成增加,导致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细胞膜表面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B:Fc,益赛普)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K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损伤模型,益赛普组大鼠于脑损伤模型建立后30 min腹腔注射益赛普3.0 mg/kg,对照组及创伤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匀浆TNF-α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NF-κB的阳性细胞表达,用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并应用电镜技术进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NF-κB和TNF-α的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创伤组比较,益赛普治疗组大鼠NF-κB、TNF-α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在电镜下观察,益赛普组大鼠脑组织损伤明显较创伤组大鼠轻.结论 大鼠急性脑损伤后脑组织NF-κB及TNF-α表达增加,并与脑水肿程度相平行;急性脑损伤后应用益赛普治疗可以抑制脑组织NF-κB和TNF-α的表达,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1.
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①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②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h注射1次。③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有明显下降,6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④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因子-κB(NF-κB)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睡眠监测的结果,将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与OSAHS组,进一步将OSAHS组分为轻、中、重组。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其PBMC的NF-κB蛋白水平,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PBMC的TNF-α mRNA半定量,并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血清水平,而且其中18名进行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PAP)治疗患者测定治疗一月后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OSAHS组较对照组PBMC的NF-κB蛋白水平及其TNF-αmRNA水平、TNF-α血清水平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且轻度及中度与重度OSAHS组间PBMC的NF-κB蛋白水平及TNF-α mRNA水平、TNF—α血清水平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OSAHS患者PBMC的NF-κB蛋白表达与血清TNF—α水平、PMBC的TNF—α mRNA水平两两间均为正相关,而且OSAHS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PB—MC的NF-κB蛋白表达、血清TNF-α水平、PBMC的TNF-α mRNA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与PBMC的NF-κB蛋白表达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说明在OSAHS患者中转录因子NF-κB是TNF-α的重要上游调节因子,并促进了TNF-α的表达,从而参与了OSAHS的发病机制。NF-κB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 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10)、休克组(B组,n=10)、失血性休克/复苏组(C组,n=10).A组大鼠麻醉后,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显示正常后,采集大鼠肝组织.B组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放血,维持MAP为(35±5)mmHg持续90min后处死,采集大鼠肝组织.C组大鼠麻醉后,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放血,维持MAP为(35±5)mmHg持续90min,回输自体血液进行复苏,维持MAP 80~100mmHg,制作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复苏6h后处死并采集大鼠肝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SP免疫组化测定各组大鼠肝脏TNF-α、NF-κB表达情况,并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Image-proplus 6.0)计算各组阳性区域积分吸光度.结果 A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肝组织结构及形态正常;B组见部分肝细胞空泡样变性,损伤较轻;C组肝组织损伤较最重,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泡变性,肝窦淤血,并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及肝脏巨噬细胞聚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组表达TNF-α、NF-κB最高,二者平均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0.197±0.026、0.131±0.035;B组的表达较C组低,二者平均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0.133±0.023、0.098±0.028;A组阳性表达最低,二者平均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0.075±0.030、0.045±0.021.与A、B组相比,C组肝脏组织中,TNF-α及NF-κB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76,P<0.05;F=54.492,P=0.003).结论 TNF-α及NF-αB的高表达可能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鼠急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NF-κB活化在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中的作用;并给应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PDTC)治疗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胰腺腺泡AR42J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进一步阐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PS(0.001,0.01,0.1,1,10,100 mg/L)刺激AR42J细胞18 h,同时用10mg/L的LPS刺激AR42J细胞不同时间(2,6,12,18,24h),RT-PCR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变化,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培养液上清TNF-α蛋白浓度的改变.对NF-κB(P65)mRNA的表达与TNF-α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RT-PCR结果表明0.001 mg/L的LPS处理AR42J细胞时即可出现TNF-α及NF-κB(P65)mRNA表达的明显上调,且呈量效关系;用10 mg/L的IPS处理后,在2 h后即可出现TNF-α及NF-κB(P65)mRNA表达的明显上调,并且呈时效关系.RIA结果表明用0.01 mg/L的LPS处理AR42J细胞后即可出现TNF-α蛋白表达的明显上调,且呈量效关系;用10mg/L的LPS处理后,在6 h后即可出现TNF-α蛋白表达的明显上调,并且呈时效关系.TNF-α mRNA的表达与P65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LPS可以以时间剂量依赖方式地刺激AR42J细胞NF-κB(P65)和TNF-α的表达,NF-κB(P65)mRNA的表达与TNF-α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针对NF-κB靶点,抑制其活性,可为包括AP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关节滑膜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2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探讨基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心实验室(国家级)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健康近交系SD大鼠10只;一氧化氮合酶2,环氧合酶2,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引物(由北京奥科生物公司合成);肿瘤坏死因子α(Sigma公司);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和转染条件由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陈连旭博士提供。②实验干预:切取大鼠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滑膜体外培养滑膜细胞。利用脂质体siPORTTMLipid将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转染滑膜细胞,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阴性对照为任意编码的小干涉核糖核酸,阳性对照为针对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小干涉核糖核酸。③实验评估:提取滑膜细胞中的核蛋白,利用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核因子κB的活性;提取滑膜细胞的核糖核酸和总蛋白,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法从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两水平检测一氧化氮合酶2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和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对核因子κB转录活性的影响:与正常滑膜细胞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显著提高核因子κB的结合能力,而事先转染小干涉核糖核酸48h,再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核因子κB的结合能力又显著降低。②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对核因子κB下游因子的影响:在培养的滑膜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显著增加一氧化氮合酶2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在转染小干涉核糖核酸抑制核因子κBp65的表达后再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一氧化氮合酶2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被抑制。结论:①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滑膜细胞中核因子κB的转录活性,抑制其下游因子一氧化氮合酶2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②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可用于基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背景:川芎嗪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其相关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TNF-α组加入10μg/L TNF-α;川芎嗪干预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作用30min后,分别加入川芎嗪50,100,200,400,600,1000mg/L;PDTC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作用30min后,再加入终浓度18μmol/L的核因子κB阻断剂PDTC。结果与结论:MTT结果显示100,200,400,600,1000mg/L的川芎嗪均能抑制HSC-T6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200,400,600mg/L的川芎嗪及18μmol/L的PDTC均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P〈0.01),且随着川芎嗪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DTC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0,P〈0.01)。说明川芎嗪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宫内感染致脑损伤幼鼠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探讨NF-κB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孕龄17、18 d(足月为22.5 d)的SD大鼠,每次350 μg/kg,连续2 d腹腔注射脂多磷(LPS),构建宫内感染大鼠模型(LPS组);对照组(NS组)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胎盘和仔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分别留取孕20、21 d(G20、G21)及生后1、3、7、14 d(P1、P3、P7、P14)的新生大鼠脑标本,检测NF-κB及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LPS组新生大鼠脑组织HE染色可见细胞水肿,组织疏松,细胞数减少.蛋白表达结果显示LPS组NF-κB均值较NS组差异有显著性(F=47.844,P=0.002);LPS组TNF-α较NS组差异有显著性(F=16.863,P=0.015).LPS组NF-κB、TNF-αmRNA在G20、G21、P1、P3、P7的表达比NS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P1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内感染后NF-κB信途径被激活,诱导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最终导致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路蔓  付强  张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5):2145-2147,215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对膀胱癌细胞株细胞核因子-κB(NF-κB)通路分子表达及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以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膀胱癌细胞株T24、5637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处理的情况分为对照组和TNF-α处理组,其中对照组未采用TNF-α处理,TNF-α组经TNF-α处理,比较TNF-α处理对不同膀胱癌细胞株RelA、RelB基因的表达情况及膀胱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TNF-α处理T24细胞株后,TNF-α处理组的RelA、RelB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处理5637细胞株后,RelA基因表达水平在作用3 h后明显上升(P<0.05),但是RelB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NF-α处理组T24和5367细胞株的存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可诱导膀胱癌细胞NF-κB信号通路RelA、RelB基因的表达,对于细胞增殖的活性尽管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对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及激发,制成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白芍总苷对小鼠耳肿胀度、组织病理改变及皮损处核因子-κB(NF-κB)、CD1a因子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白芍总苷能显著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度,可降低诱发后的小鼠血清TNF-α水平,下调NF-κB、CD1a的表达。结论白芍总苷对小鼠ACD有治疗作用,这与其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也可能与下调NF-κB、CD1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