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且行急诊PCI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后6h内行直接PCI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是否有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心功能分级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合并左前降支(LAD)病变组与不合并左前降支(LAD)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Ⅳ级在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明显高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左前降支(LAD)病变存在与否无关,与单纯AIMI相比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给药时机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入术前用药组(PCI前6 h内给药)和术后用药组(PCI后即刻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131例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血运重建时机(非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时机)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后同台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MV-PCI,n=21)、7 d内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7 d stagedPCI,n=82)以及8~60 d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60 d staged-PCI,n=28)。比较3组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的随访,MV-PCI组、7 d staged-PCI组与60 d staged-PCI组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d staged-PCI组的MACE(7.1%比19.0%、20.7%)、缺血驱动血运重建(7.1%比19.0%、15.9%)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0比4.8%、4.9%)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显著低于MV-PCI组和7 d staged-PCI组,且60 d staged-PCI组MACE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两组。结论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在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8~60 d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有使MACE、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6-09-2009-03 62例急性AMI患者36 h内行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急诊PCI成功。手术成功率96.7%,临床成功率96.7%。发病6 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发病6 h后行急诊PCI的患者(χ2=11.970,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行PCI术手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高,死亡率、并发症少;有效缩短手术前时间中远期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8.
李闯  储禹舜  吴国栋  张梅 《武警医学》2020,31(5):389-393
 目的 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并筛查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Clinicaltrials.gov、知网、万方和SinoMed数据库中2019年6月前发表的文献,利用Jadad评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并利用Egger回归分析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3617例患者,其中1817例接受了完全血运重建。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62,95%CI:0.47~0.68,P<0.001)、全因死亡(RR=0.654,95%CI:0.53~0.82,P<0.001)和再次血运重建率(RR=0.495,95%CI:0.36~0.68,P<0.001)均显著降低,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降低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64,95%CI:0.60~0.98,P=0.034)。各项结果的发表偏倚不显著。结论 完全血运重建能够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以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闫静  刘萍  张丽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84-12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近1年来105例急诊PCI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护操作的关键及护理要点。结果:经PCI治疗105例患者,成功率为95.5%,平均随访1年,2例出现再狭窄,其余患者情况良好,10例再发心绞痛但造影证实为非原发心肌梗死血管病变。结论:AMI患者PCI术的关键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护士与医生的默契配合,准确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的精心护理,都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11.
急诊PCI冠脉造影无复流左室功能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症经皮冠脉介入 (PCI)冠脉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4 97例急诊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急诊PCI即刻 ,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动脉瘤、痉挛情况下 ,冠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 2级为无复流 ,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冠脉无复流患者 5 8例 ,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 ,由其余 4 39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6 0例 ,为正常血流组。结果 无复流和正常血流患者的酶峰值、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WMS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正常血流患者术后 2周WMS改善 ,LVEF ,CI,SVI增加 (P <0 .0 5 )。正常血流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 2周LVEF ,CI,SVI增加 (P<0 .0 5 ) ,LVEDV、LVESV (P <0 .0 1)减少 ;而无复流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LVEDV、LVESV增加 (P<0 .0 1)。结论 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 ,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 ;室壁运动恢复较慢和局部心肌功能不良 ;左室舒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延迟性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38例于AMI 2周后行延迟性PTCA(甲组 )和另 37例仅接受内科治疗 (乙组 ) ,均行住院和随访期ECT(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及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尽管两组平均LVEF相似 ,但甲组中 2 2例和乙组中 11例左心功能改善 (LVEF增加 >5 % ) (P <0 .0 1)。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 (2 8.9% )较乙组 (67.6% )明显减低 (P <0 .0 5 )。两组心源性病死率为 2 .6%和2 1.6% (P <0 .0 5 )。两组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均显著减低 (甲组 :10 .1± 5 .3和 9.0± 2 .9,P <0 .0 1;乙组 :11.6± 3.2和 10 .2± 3.9,P <0 .0 5 )。结论 延迟性PTCA能改善大部分AMI病人的左心功能 ,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和心源性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脉搏血氧饱和度(pSO2)、平均动脉压(M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未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休克常规组),2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选择了急诊PCI治疗(休克PCI组),61例无心衰及休克并发症患者同期接受了急诊PCI治疗(无休克PCI对照组).分别监测入院时、急诊PCI后、入院后第4天、第8天心肌梗死患者的pSO2 、MAP和LVEF的变化.统计发病后1周内的死亡病例数.结果 入院时,休克常规组和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MAP、LVEF均低于无休克PCI对照组(P<0.01).急诊PCI治疗后,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 、MAP、LVEF有明显提高,入院后第4天、第8天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MAP、LVEF仍低于无休克PCI对照组,但好于休克常规组(P<0.05).发病后24 h、72 h和1周内病死率分别是,休克常规组:48.7%(19/39)、56.4%(22/39)和61.5%(24/39);休克PCI组:17.9%(5/28)、28.6%(8/28)和42.9% (12/28);无休克PCI对照组:1.6%(1/61)、4.9%(3/61)和6.6% (4/6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预后不良的最强信号,心源性休克与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关动脉受累程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相关.急诊PCI能直接开放和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有效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肌顺应性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免疫法检测72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入院第7天血浆NT-proBNP浓度,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入院1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访观察发病3月内是否发生心衰、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血管死亡等心血管事件,比较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别。分析两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cTnI及入院第七天血浆NT-proBNP和LVEF、LVEDD的相关性。结果 45例患者未发生心血管事件,27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且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均与cTnI呈正相关,入院第7天血浆NT-proBNP浓度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入院第7天血浆NT-proBNP与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是反映左心室功能不良的更敏感和特异的指标,可以反映心肌坏死程度并预测AMI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PCI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的7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硝普钠组)和对照组39例(硝酸甘油组),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每次用0.05-0.1mg)和硝酸甘油(每次用0.1-0.2mg),术中出现低血压给予阿拉明0.5~1mg。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末次冠脉造影图像,分析其冠脉特征(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观察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7d的射血分数;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80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内注射药物后:实验组TIMI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5%vs46.2%,P=0.004),TMP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48.7%,P=0.016);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dLVEF高于对照组(54.6%±9.2%,43.8%±5.9%);实验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20.5%,P=0.038);实验组在平均80d随访期间发生总的MACE事件比对照组相对有所减少(7.5%vs25.6%,P=0.030)。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可以改善A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是治疗此类患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严重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12例急性STEMI接受急症PCI患者资料.比较严重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组)和其他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出血组年龄较大[(70±9)岁比(65±13)岁,P=0.04] ,女性多见(51.9%比23.1%,P<0.01)、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88.9%比69.4%,P=0.03)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4%比1.3%,P=0.02)使用率增加;住院期间和1年临床MACE发生牢增高(分别为18.5%比5.7%,P=0.008;37.0%比14.3%,P=0.00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女性、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出血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9,95%CI:2.21~5.90,P<0.01).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并发严重出血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女性、高龄和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6月~2 0 0 2年 4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CCU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 ,满足条件患者 2 32例 ,女性 4 4例 ,男性 1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冠脉基本特点以及发病 1个月的病死率。结果 女性患者的年龄 (6 6± 9)明显高于男性 (5 8± 11) ,伴有高血压 (5 4 .5 %和 35 .1% ,P <0 .0 5 )、糖尿病 (4 3.2 %和 17.0 % ,P <0 .0 5 )以及住院期间发生重度心衰 (2 7.3%和 12 .8% ,P <0 .0 5 )的比例均高于男性。两组的冠脉病变基本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患者发病 1个月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5 .9%和 3.7% ,P <0 .0 5 )。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重 ,病死率高 ,尽管接受了介入治疗病死率仍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8.
王淑华  吕岳军  杨林 《武警医学》2005,16(6):425-42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患者的定位与左室功能.方法观察对象为42例心肌梗死患者和40位正常人.根据心肌梗死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OMI-AN)20例,下壁心肌梗死(OMI-IN)22例.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研究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OMI-AN组梗死部位瘢痕组织范围大于OMI-IN组,分别是OMI-AN(4.2±2.1)cm,OMI-IN(2.3±2.1)cm,(P<0.01),OMI-AN,OMI-IN和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57.6±6.2)mm,(52.5±5.1) mm和(47.2±3.7)mm(P<0.01);左室射血分数(EF)分别是48.6±7,58.0±7和65.8±9,(P<0.05);E/A比值分别为0.99±0.14,0.72±0.25和1.3±0.23(P<0.05);Tei指数分别是0.72±0.14,0.49±0.18和0.38±0.12,(P<0.01);舒张早期充盈时间(DT)OMI-AN组短于OMI-AN组.结论心肌梗死部位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有关,OMI-AN组梗死范围较大,左室功能亦低于OMI-IN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应变率(SR)的变化特点,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室局部心肌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RI对20例AMI患者和30例正常人左室各室壁节段纵向收缩期、舒张早期及房缩期的峰值应变率进行测定,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RS:AMI组基底部、中部水平所有室壁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减低,心尖水平除下壁外其他室壁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SRE:AMI组不同水平左室所有室壁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SRA:基底部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中部后间隔、后壁、前壁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心尖水平后间隔、前壁、下壁AMI组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P<0.01和0.05)。结论:SRI技术是临床无创、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局部心肌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