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近10年来,细胞因子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生长因子被发现、分离提纯和基因克隆。生长因子种类虽然多,但有一些共同特点:①它们大多为糖蛋白;②多种细胞均可分泌;③每个因子都有自己的靶细胞;④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它们或是固有的,或是诱导形成的;⑤凡具备因子受体的细胞一般都可以对因子起反应。一个因子一个效应的概念已被否定。骨髓中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需要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其中作用于髓系造血细胞的主要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其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分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这些因子的基因重组使表达产物已广泛用来研究其生物活性,并已开始用于临床。本  相似文献   

4.
5.
烧伤及放烧复合伤对造血微环境和粒系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体外培养技术,比较了4%、12%和2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及其复合5Gyγ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及粗-单核系造血的变化。结果单烧(单纯烧伤)组早期造血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以大面积烧伤者严重。6天后则表现为刺激作用,以中等面积烧伤者明显。CFU-GM与成熟基质细胞的变化是平行的,且其两个数量高峰的出现与烧伤感染的两个高发期吻合。复合伤后早期,造血功能既低于单烧,也低于单照(单纯照射)组,后期则介于单烧和单照之间,实验结果未发现复合伤对造血的抑制有“大于两单烧之和”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探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物质。方法:用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mg/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体系中培养。结果:烧伤后3,12,24,48,72和96h,骨髓红系(CFU-E,BFU-E)和粒分(CFU-GM)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24h达337.7,179.7,240.5个/1×105骨髓有核细胞(bonemarrowcell,BMC);对照组仅98.5,68.7,105.2个/1×105BMC;差异非常显著(t=8.31,9.65,7.84,P<0.01)。结论: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烧伤大鼠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探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物质。方法:用5kg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mg/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体系中培养。结果:烧伤后3,12,24,48,72和96h,骨髓红系(CFU-E,RFU-E)和粒分(CFU-GM)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24h达3377,179.7,2405个/1&;#215;10^5骨髓有核细胞(bone marrow cell,BMC);对照组仅98.5,68.7,1052个/1&;#215;10^5BMC;差异非常显著(t=8.3l,9.65,7.84,P&;lt;0.01)结论: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表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临床应用进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展望其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0—01/2006—08相关表皮细胞的文献,检索词“keratinocytes,culture,skin grafting”,同时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01/2006-08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表皮细胞。培养,皮肤移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相关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表皮细胞的培养。②表皮细胞的移植。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英文文献26篇,中文文献4篇,其中与培养相关的文献19篇,与移植相关的文献11篇。资料综合:自1975年以来,表皮细胞从最初的有血清、有滋养层培养,到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再到后来的自动化培养。其培养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促进了其临床应用。从细胞悬液移植到自、异体细胞膜片移植,再到表皮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培养和移植方法的发展使人们在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方面看到了希望。结论:目前在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表皮细胞培养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在造血调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其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与调控的机理,可以进一步阐明造血细胞生成的机制,并为与造血功能障碍有关的许多疾病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同时,通过监测血液或体液中某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其生物效应,或人为地控制体内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可以为与造血功能障碍有关的许多疾病探索开发新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手段。本文仅就血清GM—CSF水平测定及其与骨髓粒系造血关系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的生命过程中,外周成熟血细胞不断产生、衰老和死亡,这种连续不断的新陈代谢保证了血液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完成,而外周血成熟细胞生理数量的维持依赖于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的自身增殖和分化,然而造血干细胞这种增殖与分化却主要是由机体内许多体液因子调控的。这些因子最早是在体外通过软琼脂培养方法发现的,称其为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后来由于蛋白质化学和遗传工程学的发展,为集落刺激因子的纯化、基因测序和分子克隆提供了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中药制剂对放射病的治疗效果和对造血系统作用及作用的机理。方法:笔者选用元参等11种中药组成方剂,小鼠一次皮下注射后,第2、4、6、8、10天观察外周血细胞、胸腺重量、骨髓有核细胞、粒系造血祖细胞、胸腺细胞与骨髓细胞混合培养后粒系造血祖细胞的变化。结果:中药制剂对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胸腺重量,粒系造血祖细胞有明显的升高作用,胸腺细胞对粒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表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临床应用进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展望其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0-01/2006-08相关表皮细胞的文献,检索词“keratinocytes,culture,skin grafting”,同时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01/2006-08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表皮细胞,培养,皮肤移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相关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表皮细胞的培养。②表皮细胞的移植。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英文文献26篇,中文文献4篇,其中与培养相关的文献19篇,与移植相关的文献11篇。资料综合:自1975年以来,表皮细胞从最初的有血清、有滋养层培养,到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再到后来的自动化培养。其培养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促进了其临床应用,从细胞悬液移植到自、异体细胞膜片移植,再到表皮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培养和移植方法的发展使人们在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方面看到了希望。结论:目前在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表皮细胞培养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  相似文献   

13.
造血微环境在引导或支持造血方面起有重要作用。但大部份仍是间接观察造血基质对造血的影响。许多报告指出,骨髓中酸性粘多糖(AMPS)增高,不利于红系而有利于粒系造血。作者注意到结缔组织成分可能对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起有调节作用。因而对酸性粘多糖人工合成的葡聚糖作了实验观察。用(C57BL/Rij×CBA/Rij)F_1雄性小鼠为供体,制成含10~5/毫升骨髓细胞悬液的血浆凝块培养基(内加0.25单位/毫升EPⅢ),放0.1毫升入微皿中培养,观察红灶。粒灶则加0.1单位/毫升小鼠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用35毫米皿培养。此外,各皿分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70岁,因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于1982年2月住院。1981年12月首次发现粒细胞减少(白细胞2400、中性2%、淋巴80%,单核18%),碳酸锂治疗14天无效。既往无输血及应用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史。就诊时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常规血液化学检查正常,红细胞比积34%,MCV77,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一),网织红1.5%,血小板22.8万、白细胞1600,中性0%,嗜酸3%,淋巴90%,单核7%。住院期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达4周。骨髓涂片及活检示有核细胞增生中度受抑,仅见少量原粒和早幼粒,缺乏较成熟的粒细胞,红巨两系正常,粒系前体细胞持续低于2%,抗核抗体1∶10弱(+),胸片未发现胸腺瘤,血清中有粒系造血抑制因子。强的松治疗无效,死于G~-杆菌败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贫血小鼠粒单系和红系血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贫血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等实验血液学技术。结果:一定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体内作用可使贫血小鼠血清集落刺激因子(CSF)水平明显升高,刺激贫血小鼠粒单系、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使降低的骨髓有核细胞(BMC)数以及外周血象明显回升,黄芪注射液和造血细胞直接一起孵育对粒单系祖细胞(CFU-GM)和红系祖细胞(CFU-E、BFU-E)的产率无明显影响。结论:一定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体内作用可促进贫血小鼠粒单系和红系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改良方法,提高培养、收获成功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方法对493例羊水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收获,并对实验细节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操作程序。结果羊水培养成功率99.8%(492/493),发现21-三体6例、18-三体2例、其他异常2例。结论采取严格质量控制;保留换液后的上清,解决因收获失败无法诊断的问题;采取肝素抗凝等,消除母血细胞干扰,可使羊水细胞培养成功。  相似文献   

17.
人脐血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冻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温下有效地长期保存移植用造血干细胞,对实现骨髓造血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脐血作为骨髓替代物实现造血重建已完全获得成功。我们着重观察了在不同温区保存脐血时粒单系造血祖细胞损伤的表现,并讨论了损伤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sera from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patients on the growth of granular-macrophage progenitors(CFU-GM)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METHODS: Sera of 24 APL patients on the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 therapy course were kinetically obtained for cellular culture assay. Meanwhile, 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 interferon gamm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activities in the patient serum and supernate of NB4 cell culture were detect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an inhibitory activity on CFU-GM growth in the sera of APL patients and it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remission patients and controls(P < 0.01). As the treatment going on the activity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reached its maximum 3-6 days prior to the peak of white blood cell(WBC) and declined to normal when bone marrow remission was obtained. I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CFU-L and the percentage of promyelocyte in bone marrow, negatively with the number of CFU-GM but not with serum G-CSF and TNF activity. Serum G-CSF leve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WBC (P < 0.05). No serum IFN-gamma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the sera. CONCLUSIONS: 1. One of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ATRA on APL is that ATRA induces APL cell maturation thus reduces the serum inhibitory activity on normal hematopoiesis. 2.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APL patient serum on normal hemopoiesis consists of complicated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斑马鱼造血发育模型探索microRNA-191(miR-191)对髓系造血分化的调控。方法:将miR-191和对照(cel-miR-67)通过显微注射斑马鱼受精卵,收集发育到10 s、24 hpf、36 hpf和48 hpf的胚胎,分别提取对照及实验组胚胎的RNA,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比较斑马鱼胚胎红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gata1,scl,hbbe3,lmo2)和粒-单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pu.1,L-plastin,mpx,cebpα)的表达水平;选取24 hpf胚胎进行上述基因的整胚原位杂交,比较注射miR-191对髓系分化标记基因的原位时空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分子克隆及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成功制备了斑马鱼红系、粒-单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的RNA探针且特异性良好;与注射对照的受精卵相比较,荧光定量qRT-PCR检测发现,注射miR-191的24 hpf和36 hpf斑马鱼胚胎整体中髓系分化基因的水平均有微弱的上调趋势;而发育10 s的胚胎中髓系基因mpx的mRNA表达出现10-20倍的显著上调;整胚原位杂交结果发现24 hpf的胚胎中髓系特异基因L-plastin的原位表达有所上调。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斑马鱼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及分析胚胎髓系分化基因表达的两种方法;miR-191对斑马鱼胚胎髓系分化调控功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该miRNA可能参与调控粒-单核系和红系分化,其对髓系基因mpx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及相应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450 MHz微波对受照小鼠粒系造血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450MHz微波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粒系造血的影响。方法选用频率为2450MHz、功率密度为10mW/cm2的微波对BALB/c小鼠进行全身辐照,于辐照后不同时间活杀,分别测定脾指数、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细胞周期和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随着微波辐照时间的延长,外周血白细胞数先升高后降低;微波辐照后骨髓有核细胞数呈持续性降低,而骨髓细胞GM-CFU生成能力却增强;2450MHz10mW/cm2微波辐照可加速骨髓有核细胞从G1期进入G2期和S期。结论低功率密度的2450MHz微波短期辐照对粒系造血具有明显刺激作用,但随辐照时间的延长,有核细胞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