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别户于东垣,发扬于诸家。《内经》提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重升发脾阳,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氏擅长柔润养阴之法,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历代医家治脾胃多从补虚立论,而张子和善用  相似文献   

2.
杨杰 《福建中医药》2006,37(5):56-57
1历史渊源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滋养胃阴其实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李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的提出胃阴学说应首推叶天士,他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润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这些观点说明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点和治疗原则,因而脾胃当分开而论,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源流可概括为:奠定于《内经》,充实于仲景,形成于东垣,发展于叶桂.本文仅对《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学说思想,作一初步剖析.强调正气 基于脾胃脾、胃同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主运化,具有升清降浊之功,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性喜刚燥,胃性喜濡润,脾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受纳、腐熟和输布的生理功能.因此,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是脾胃功能健旺的三个重要环节.脾胃的功能,包括“阴”和“阳”两方面,即脾阴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地位极其重要。笔者遵循《内经》与李东垣学说,临证时从“内伤脾胃百病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着眼,治疗据“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以调五脏”,在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并着重从病因病机、辨证纲领、治法方药、药后调护四个方面剖析了是书脾胃学说的丰富内容,从而说明是书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6.
脾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皆有论述。直到南宋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深研经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脾胃论》一书,为脾胃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脾为生痰之源”,结合临床实践论述如下。1 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胃属土。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其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淸,胃主降浊。通过受纳、熟腐、转输、运化、升淸、降浊,以生化气血津液,上输心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周身,上至头目,旁及四肢,内至脏腑,外而肌肤,无处不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脾还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功能,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内经》以降,李东垣从中气不足立论,重升阳益气,温补脾胃。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在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滋补脾阴学说。他从阴阳,脏腑学说等方面论述了脾阴存在的客观性,指出了脾阴的实质及其作用。以中、西汇通观点,说明脾阴之物质基础。治疗上取甘淡濡润之品以滋补脾阴。提出了脾阴虚、胃阴虚的辨证论治方案,补前贤之未备,丰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脾胃理论。立脾阴学说羽翼东垣《内经》以降,系统论治脾胃病者,首推李东垣。他先后著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系统论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8.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9.
李小燕  蒋璐  黄穗平 《新中医》2015,47(8):296-298
<正>黄穗平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近三十载,学验俱丰,屡克痼疾。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黄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如下。1精研各家学说,治脾尤崇《脾胃论》黄师谙熟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治疗脾胃病尤为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其认为该著作乃东垣老人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并结合  相似文献   

10.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11.
试论脾胃学说与妇科崩漏发病机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难经》,及至李东垣著《脾胃论》之后发展成为这一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认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化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举以寿,阴精也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营气也必统于脾胃。可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主要来源,其在精气升降、阴火潜戢中具有枢纽作用,并且“脾主衰血、温五脏”,其对人体脏腑、四肢百……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成熟于东垣,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脾胃学说的源流、发展至成熟,并从脾胃各项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出发,试述脾胃学说与中医外科各类疾病的关系及意义。此外,阐述了防己黄芪汤等经典名方在外科领域的拓展应用,范例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中医理论在横向、纵向辨治外科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 ,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 :“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 ,向为医家所重视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 ,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内经》理论 ,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 ,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 ,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 ,结合后世诸家之说 ,谈谈笔者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护脾胃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中均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肇始,李东垣创升补脾阳学说,叶天士创柔润胃阴学说,代有发挥。这些学派在中医治疗中均强调脾胃的调理,主张治疗疾病的核心为不论补虚泻实,皆当护脾为先。  相似文献   

15.
厌食症是小儿最为多见的病症之一,此症可分虚实两类。《内经》指出:“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作用。人体所需营养的来源,全赖脾胃的良好功能,因此又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之说,脾胃的良好功能,直接关系到食欲。  相似文献   

16.
脾阴虚浅论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中一般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这是因脾从功能发挥作用多,故多从阳要求,胃从津液发挥作用多,故多从阴要求。然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内容和区别,《内经》早有论述,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脾胃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成熟于东垣。张仲景《伤寒论》自始至终渗透着护胃气存津液的精神,目的在于通过开太阴之脾而使之升发散精,以达到充盈各经之精微,使之取而不竭。有发有源,以祛邪外出。至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开创了脾胃学说理论之先河,主张“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充元气……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强调调理脾胃以安五  相似文献   

18.
脾胃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兹就本人浅见,作简单的介绍与讨论.早自《内经》,已经详细论述了脾胃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从而为中医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其后《难经·七十七难》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里主要指出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宜注意保护未受病之脏.《金匮要略》继承了《内》、《难》的精神,关于脏腑经络先后病,除了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虽然只是增加了一句话,但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脾胃健旺便不会受邪气的侵犯.这一句话,对后来被称为脾胃学派宗师的李东垣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20.
范宏宇 《河南中医》2003,23(8):61-61
中医的胃气学说 ,即是指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属燥土 ,脾主运化属湿土。燥湿相济 ,纳运协调 ,方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升降相因 ,脾主升 ,胃主降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 ,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 ,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内经》有“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之说。汪昂的《医方集解》里记载有“三人冒雾而行 ,一人死 ,一人病 ,一人无恙” ,究其因 ,死者空腹 ,病者饮酒 ,无恙者饮食。已故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指出 :《伤寒论》三阳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