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阴火与阳火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理论的阐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火病的种类虽多,简言之,不外虚实两类。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于正气的不足,一般用温补和滋补之法治之。然实火又名“阳火”,虚火又名“阴火”,故汪寅谷又  相似文献   

2.
<正> 火虚发热证治,是从临床实践中拓出。目前对火邪为病的辨证,只分实火与虚火两型。而虚火是以阴虚发热为论据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指出实火是阳有余,  相似文献   

3.
脾火略诘     
脾火者,土中之火也。其为患也,变化多端,必得精察其热之真假,火之虚实,脉之逆从,病之标本,紧紧把握其病机,投方施药,方不致误。若但云脾火“乃灰中无焰之火,得木则烟,见湿则灭”,其不杀人者,鲜矣。此脾火之所以须详研深诘者。兹就其特点病因,证治权要,略论于下。一、脾火为病特点脾火者,絪蕴之热,不论虚火实火,其发  相似文献   

4.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虚火实火阴火辨清·陆懋修撰伤寒病中阳明实热,张介宾所谓果有火证火脉者也。人于此证,独名之实火;人于此证而外,凡有火证,则皆名为虚火。余则以为阳明之热,因是实火,而论火之实,则杂证中自有实火之病,正当除此阳明热而分火之虚实,甚非可以杂征之火概目...  相似文献   

5.
祖医学中致病之“火邪”可有外感六淫之火和内伤七情之火。火性炎热,蒸腾向上,故处人体高位的五官铁受火侵袭;又火腐蚀肌肉,耗伤气阴,在临证五官组织的疮痒肿瘤诸疾患,“火”在病理上又可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在治疗上按照“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的原则,并指导人们在生活中注意摄生,以预防外感之火和内伤七情之火,则对五官疾病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6.
火是六淫病邪之一,为热之甚,是由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祖国医学中,火的范围较广,如脏腑方面,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大小肠及膀胱之火等;六淫方面,有风火、湿火、燥火、痰火、郁火、毒火等等。因此,中医对“火”的认识,极其重视。火在临床上,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因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他邪化火而成;虚火,乃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一种证候,气血失调,精气亏耗而生,或由实火转虚。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中医文献中概称为“口疮”或“口疳”,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一般认为口疮多属火热为患,而火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为脾胃积热,治宜清泻;虚火多为真阴亏损,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笔者临床体会,本病以虚证为  相似文献   

8.
<正> “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古奥,涵义精深。前辈先哲对此曾有注释,如马莳、李念莪及近贤秦伯未等人,多以“亢烈之火则害物,火太过则气反衰”或“壮火是过甚之火,能使气分耗”为注脚。大凡火热之甚,均可害物耗气,此为常理。然致病之火,应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火虚火之别,不得相混。临床所见,邪热实火最易伤津涸血,而内伤虚火食气耗气为烈。所谓“亢烈过甚”之火,究属实火,抑或虚火?释文多随文敷义,未作深究。若以经文“食气”二字而论,所指“壮火”似应属内伤虚火为妥。若属虚火,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需要弄清的问题,释文未能深涉。  相似文献   

9.
陈俊  张莞然  邱明义 《光明中医》2014,(10):2159-2160
作为病理之火的实火、虚火在中医古籍中被广泛论述,然则实火易辨,虚火难分。根据病机差异虚火又可以分为阴虚之火和阳虚之火,临床如何辨证施治关乎预后,切不可见火便苦寒直折,亦不可一概滋阴降火。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对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对虚阳浮越者温阳、引火归原。  相似文献   

10.
苏霞  孙海东  王翠 《河南中医》2012,32(4):498-499
吾师向诗余教授乃武汉市名医,行医30余年,治病无数,阅历颇丰,医术精湛,擅长针药并行治疗脑病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吾跟师近两载,受益良多.“以火论治”疗面痛: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头痛”之症,其疼痛时发时止,亦可称为“头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外感或内因均可引起.向师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以火热居多,火热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病症早期实火居多,后期多为虚火,亦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或实火去,虚火现,其治法多应从火论治,应明辨病症之虚实,实者清热以泻火,虚者滋阴以熄火.《黄帝内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病病因为肝火内动,病久可致肝肾阴血不足.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火有两个含义,即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是生命的动力;病理性的火,是机能亢进的表现。临床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多因病邪亢盛,常见于急性热病,表现为高热、多汗、躁狂、面红目赤、尿少、便秘等;虚火多因阴液亏损,常见于慢性内伤杂病,以五心烦热、午后升火、烦躁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症。  相似文献   

13.
泻脾泄热法治实火口疳口疳俗称口疮。由于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故口疳常与心脾两脏相关。若心脾之火熏蒸,则口疳作矣。但火有虚实之分,病有常变之异,临证岂能一例衡之?属心经邪热者当泻心导赤,属脾经积热者当泻脾泄热,此实火论治之大略。若虚火论治,又当随证立法:思虑劳倦,损伤脾气,证见运化无权,虚火内生者,当补土伏火;劳心过度,阴液暗耗,证见口干口苦,心烦不寐者,当泻南补北,交通心肾:长期反复发作,阴伤及阳,虚阳浮越者,则温养下焦,引火归源。  相似文献   

14.
1 概述 清热泻火药又称“泻火药”或“降火药”。此类药物多属性质寒凉,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笔者拟就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应用加以讨论,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火与热,均属热邪范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属六淫之一,而外感诸邪(风、寒、暑、湿、燥、火)到体内后,均能化火;七情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日久亦能化火。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实火与虚火。实火多因外感诸邪入里化热所致,或因脏腑火热偏盛而引起;虚火则多由久病内伤,阴血亏耗而成,不属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清热泻火药多用于治疗实火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5.
火热之邪是引起疲劳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病因。本文作者基于对古籍经典与现代文献的学习与研究,分别从火热之邪可致疲劳的具体成因及治法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阐释。认为疲劳的火热成因有实火虚火之别:实火具体可分为阳亢之火、六气所化之火、五志过极之火;虚火主要包括气虚火热,阴虚火热。且针对其虚实之异,提出治疗原则:实火,轻者可清、可达、可发、可攻,甚者必兼温散;虚火,气虚者,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阴虚者,滋阴降火甚兼潜阳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6.
干祖望教授认为,鼻衄原因虽多,但均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且不离乎火、热之邪为患;无论实火、虚火,均可损伤经脉血络,导致衄血。临床中主要以肺、胃、肝火及阴虚火旺而致鼻衄者为多见,亦有因脾气虚弱、统血失司而致者。其治离不开养阴清  相似文献   

17.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十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  相似文献   

18.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19.
正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者,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全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土崩之法。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热法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口腔溃疡 ,在祖国医学属于“口疮”的范畴 ,其主症是口腔粘膜溃疡 ,反复发作 ,迁延日久。临床多以心脾积热论治 ,实火者清热泻火 ,虚火者滋阴清火而收效。但对中气不足 ,虚火上炎之症则效果欠佳。廖志峰老师遵李东垣脾胃论 :“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 ,起于下焦 ,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 ;相火 ,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理论为依据 ,施甘温除热法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补益胃气 ,升发脾阳 ;辅以清热之品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黎某 ,男 ,6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