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0岁。因流涕、喷嚏10+d,发热、畏寒5d于2011年1月10日人院。患者于10+d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喷嚏,自服“头痛粉”,症状无缓解。5d前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纳差,伴轻度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患者至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具体不详)。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 患者女,18岁,因“双下肢水肿、面部皮疹1个月,双眼视力下降10d”于2012年5月4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及颜面红色皮疹,于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提示贫血,小便提示尿蛋白异常(具体不详),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是以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微血管病变性溶血性贫血 ,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 ,肾脏损害和发热为特征的疾病。其中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嗜睡、意识障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 ,且有阵发性多样易变的特点。临床罕见 ,发病率为每年 1 1 0 0万 ,发展快 ,病死率高。本科在 2 0 0 2年 2月~ 1 0月收治TTP患者 3例 ,均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性 ,4 8岁。因左侧肢体乏力、神志不清 4d ,失语1d于 2 0 0 2年 2月 2 4日入院。查体 :T36 .4℃ ,BP1 30 / 85mm Hg,神志不清 ,呈浅昏迷状态 ,贫血貌 ,巩…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摘要如下.1 万古霉素男,62岁.因尿路感染给予万古霉素500 9静脉滴注,2次d,用药前PLT 204×109/L,用药3d后患者手臂出现红色斑点,急查血常规示PLT 46×109/L,遂停药,予对症治疗,5d后PLT91×109/L,出院时查PLT 186×109/L,恢复正常[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溶栓出院后抗血小板预防使用依从性及90 d再卒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40例急性脑卒中溶栓后预出院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使用的依从性及90 d再卒中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院后抗血小板预防使用依从性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观察组出院后90 d内再卒中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12.86%(P<0.05).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预防使用的依从性,并且可预防再次卒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1例产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产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患者晚上急诊入院时神志清楚,急抽血检查后暂未予特殊治疗,凌晨后患者突然神志改变,进行性加重,及时与家属沟通,做好解释工作,防止医疗纠纷;该患者在入院7 h后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狂叫尖叫、反复下床乱走等精神、神经症状,之后3 h又出现昏迷,及时给予镇静处理及精神神经症状护理;该患者进行了9次血浆置换治疗,而血浆置换使用抗凝剂有增加其出血的可能,密切观察有无口腔、牙龈、鼻腔、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因为产后恶露多,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及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密切监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疗效;血浆置换期间保持出人量平衡,严格控制血浆置换速度.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有无低血钙的表现,尤其在患者昏迷期间亦有抽搐,较难与低血钙区别,应注意补钙速度.血浆置换前后抽血查血钙浓度等.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各组间差异及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10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组.入院时均查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CD62p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由AA或ADP诱导的),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按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PCI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治疗10d后重复检查上述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变化及治疗后各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程度.结果:入院时冠心病各组的PAC-1、CD62p阳性率、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而AMI组最为显著.治疗10d后各组CHD患者上述指标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除SAP组患者CD62p对比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余各组CD62p及各组PAC-1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AC-1、CD62p、血小板聚集率可作为早期发现冠心病、观察病情变化、实现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秦曼  陈飞  刘凡  鲁静朝  崔炜 《临床荟萃》2012,27(22):F0002-F0002
患者,男,43岁,主因间断胸痛半年于2012年5月18日入院。患者缘于半年前活动后出现胸痛,为胸骨后烧灼感,经休息后症状持续约10分钟可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心病三支病变,于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植入支架2枚,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硫酸氢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食欲减退,低热7 d"于2010年12月03日来本院就诊.患者入院前3个月持续咳嗽,咳黄绿色痰,自行服用抗生素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10.
陈亨 《临床医学》2011,31(9):53-5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由我科确诊的12例TTP患者给予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本组经治疗后有1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死于脑梗死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91.7%。血浆置换治疗后5 d血小板恢复正常。住院9~14 d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血浆置换辅助应用免疫疗法是临床治疗TTP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病例1,患者女性,82岁,主因“周身散在皮疹,伴瘙痒2月余,加重15 d”收入院。 1病程情况 1.1现病史患者自述两月前开始出现周身散在皮疹,伴瘙痒,曾间歇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瘙痒症状有所减轻,停药后皮炎加重15 d,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女,41岁.因误服毒鼠强后发作性全身抽搐1d来我院就诊.入科查体:神志呈浅昏迷状态,口唇无紫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 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患者仍有频繁四肢抽搐症状,给予每日清水洗胃,鲁米那、地西泮等药物镇静及补液、利尿等治疗.并行血液灌流及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入院后3d,患者四肢抽搐症状好转.意识由浅昏迷转为清醒.继续给予CRRT治疗,入院7d后,患者肢体抽搐症状消失,仍偶有面部肌肉抽搐症状.经继续给予补液、利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后患者于第3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84岁,因"发热、皮疹2 d"于2011年5月17日入院.2 d前出现发热,伴全身皮肤红疹,背部居多,大小约3 mm×4 mm,部分融合,无瘙痒.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用尼群地平片血压可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断肢再植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 对78例断肢再植患者进行心理应激测定,并对其进行抗焦虑、抗抑郁、环境护理、放松技术、家庭支持、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结果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对入院3 d及出院1 d患者进行测定,断肢再植患者出院1 d精神障碍明显低于入院3 d(P<0.01).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断肢再植患者的心理调整和康复,并增强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9岁,因“发热、腹泻3d,伴牙龈出血、右肩右髋部出血点1d”,至我院急诊就诊。患者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呕吐、高热、腹痛,腹泻初为水样便,量多,后逐渐为黑色便,发热体温最高达40℃。在家自服去痛片、阿莫西林、安乃近等药。入院前1d出现牙龈出血,伴右肩、右髋部出血点。来诊时急查化验示血常规:  相似文献   

16.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素A2(TXA2)水平对静脉溶栓老年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从血小板活性改变探讨可能的影响原因.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未溶栓组16例,只接受常规治疗;老年溶栓组14例;青年溶栓组20例.均于入院即刻口服阿司匹林0.3 g,1次/d,共3 d;后改为0.1 g,1次/d.老年未溶栓组接受常规治疗;其他两组在心肌梗死6 h内接受溶栓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发病后24 h、第7天分别测定TXA2代谢产物TXB2、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血浆水平.结果 3组患者发病后24 h TXB2水平较各自入院即刻明显升高;入院第7天老年未溶栓组、青年溶栓组TXB2水平均下降至入院即刻水平;而老年溶栓组TXB2水平持续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溶栓早期血小板活性明显升高,老年人心肌梗死溶栓后可持续达1周;因此溶栓后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老年人这种血小板活性持续增强可能与溶栓后更易造成老年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7.
患者1,男,75 岁,主因头晕、恶心、血尿3 d,抽搐3 h 于2007 年4 月28 日入院.患者3 d 前出现头晕、轻度乏力,伴轻度恶心,自服百服宁治疗效果欠佳,外院查血象发现血小板水平低下(PLT 22 ×109 /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基本正常,未予以特殊处理.随后患者右上肢屈侧少量出血点,小便为洗肉水样.2007 年4 月28 日0 点出现上肢及面部肌肉抽搐,3 h 后急诊入院,入院时体温37.5 ℃,间断肌肉抽搐,神清、言语清晰、理解力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及血小板指标变化与病死率等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脓毒症患者78例,入院即刻查血常规、降钙素原及行血培养,入院第4天复查血常规,血培养结果依据细菌染色分为革兰氏染色阴性(G-)和革兰氏染色阳性(G+)。①依据降钙素原值分组,A组(〉100μg/L)、B组(10~100μg/L)、C组(1.5~10μg/L)、D组(〈1.5μg/L),比较各组入院30d病死率、血培养细菌G-和G+菌例数及病因差异;②依据入院时血小板数值将所有脓毒症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1组与血小板正常1组,后组依据入院第4天血小板数值分为血小板减少2组与血小板正常2组,比较组间病死率等。结果:所有脓毒症患者,随降钙素原增加,病死率增加,同时G-细菌所占比例增加,肺部感染增多。脓毒症患者入院3d后血小板减少,增加病死率。结论:脓毒症患者入院降钙素原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指导临床选择抗菌素及指导预后。脓毒症患者入院3d后血小板减少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以减少本病误诊.方法:报告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ACST.结果:本例因中上腹持续疼痛伴腹胀、恶心、排黄色水样便1次入院,查血小板低,入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急性胃肠炎.经相应治疗血小板仍进行性下降,完善骨髓及血细胞学检查、腹部CT扫描、B超等诊断为ACST,于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抽出黄绿色液体,给予对症治疗,血小板渐恢复正常,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血小板减少与ACST的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病情进展和预后,提示临床医生对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者,应高度警惕ACST的可能,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及时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nTS)预后的临床指标,为SFTS危重病例的病程变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从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收集17例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并发症、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痊愈组和死亡组入院时(发病第6天)以及入院3d时(发病第9天)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提示病情危重,预后极差.SFTS患者AST、ALT明显升高,AST539 U/L(229.73,545.4) U/ (r=0.597,P=0.01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氨升高提示严重的肝脏功能损伤,常常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谵妄、不自主的四肢颤动.SFTS患者出现血小板显著下降,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提示病情危重;PLT 24.88×109 L-1 (12.75,35.00) ×109L-1 (r=0.557,P=0.005)或者APTT86.06s (66.88,114.18)s(r=0.798,P=0.001)或者D-二聚体9.79 mg/L (4.09,16.51) mg/L(r=0.597,P=0.01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第9天(高峰期第3天)的AST、WBC、PLT、Am、D-二聚体是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