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椎管内、外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椎管内C5,C6神经根原位修复及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C8,T1神经根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对照组为膈神经修复肌皮神经,副神经修复肩胛上神经,健侧C7移位修复C8,T1神经根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6个月时取材,进行电生理检测,肌肉湿重的测量,肌肉纤维横截面积的检测,HE染色检测观察肌纤维数量,电镜观察神经纤维数量及神经直径。结果实验组神经损伤修复6个月时,其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横截面积、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神经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椎管内神经根原位修复及椎管外神经根移位整体化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无论从肌肉湿重、还是肌肉纤维横截面积比率,或者肌肉运动诱发电位及再生神经生长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臂丛损伤后神经移位端侧缝合寄养法是否有预防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的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切断肌皮神经,造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实验组:切断肌皮神经后,胸内侧神经分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远端作端侧缝合寄养失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术后2、4、6、8周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与肱二头肌的萎缩程度,检测肱二头肌肌肉纤颤电位或再生电位、肱二头肌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Na-K-ATP酶活性。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侧,将左侧测量值除以右侧测量值,求各观察值恢复率,比较组间各观察值的恢复率。结果术后对照组随着失神经时间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加重,屈肘功能不能恢复,纤颤电位波幅逐渐下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酶的活性均逐渐下降;而实验组随着神经寄养时间的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减轻,屈肘功能逐渐恢复,出现再生电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酶活性逐渐升高,虽不及正常组,但明显不同于肌肉萎缩严重的失神经组。结论神经移位端侧缝合寄养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膈神经端侧吻合移位至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 取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分成4组:A组,单侧全臂丛神经撕脱组;B组,膈神经端端吻合组;C组,膈神经端侧吻合组;D组,膈神经螺旋状端侧吻合组(B、C、D组膈神经均移植2.0 cm腓肠神经至肌皮神经).并于术后进行肢体功能、组织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测.另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F344大鼠9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膈神经轴突再生情况.方果 各实验组术后手术侧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术后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表明,术后3个月,C、D组左侧肱二头肌肌张力恢复率和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B组的76.4%和86.3%、85.6%和87.7%,即端侧吻合组肱二头肌功能达到端端吻合组的80%以上,同时保留了膈肌的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膈神经轴突通过端侧吻合口长入移植神经.方论 膈神经端侧吻合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990年3月至1998年2月,对14例臂丛干根性撕脱伤患者,将同侧胸前外侧神经直接移位于腑神经,胸背神经直接移位于肌皮神经,以重建三角肌、肱三头肌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年以上,三角肌肌力8例恢复至M4,4例M3,2例为M3-;肱二头肌肌力14例均恢复至M4。结论 运用同侧胸前外侧神经、胸背神经移闰的方法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疗效较好;对原有的臂丛中、下干神经的主要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利用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效果,以及术中应用诱发电位检测供区神经束的经验。方法1996年7月~12月,对6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行部分尺神经神经束移接于肌皮神经外侧支手术。术中对尺神经保留部分和切取部分的神经束进行电生理检测。结果尺神经保留部分和切取部分神经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两者结果均无明显差异。4例术后随访3~7.5个月,肱二头肌肌力恢复到2~3级,供区神经支配区无功能障碍。肌电图检查:神经束移位后的肱二头肌均有新生电位出现。结论采用部分尺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以恢复屈肘功能,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动神经移位寄养促进二期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运动神经移位寄养提高二期神经修复术疗效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SD大鼠16只,体重200~25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n=8):肌皮神经延期修复组(A组),单纯剪断左侧肌皮神经,造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模型,6周后行肌皮神经修复;神经移位寄养二期肌皮神经修复组(B组),剪断左侧肌皮神经后即刻将胸内侧神经分支的近端移位寄养于肌皮神经的远端,6周后结束寄养关系行二期神经修复术.两组大鼠右侧不作处理,为对照.二次术后6、12周分别定期观察比较左上肢屈肘功能和肱二头肌恢复情况,行肌皮神经最大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检测,并测量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以及Na -K -ATP酶的活性,比较神经修复后两组各项指标恢复率.结果 二次术后4周,B组左前肢可观察到届肘梳理毛发的动作,A组6周才偶见左前肢屈肘梳理毛发.二次术后6周,A、B组最大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恢复率分别为187.25%±1.97%和155.96%±3.02%,波幅恢复率分别为46.25%±4.63%和51.21%±2.13%,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55.14%±1.99%和74.18%±1.82%,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49.97%±1.71%和55.05%±1.64%,Na -K -ATP酶活性恢复率分别为65.81%±2.24%和71.08%±1.53%;二次术后12周,A、B组最大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恢复率分别为145.36%±3.27%和129.83%±8.36%,波幅恢复率分别为51.84%±5.02%和75.22%±2.78%,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77.92%±1.73%和84.51%±1.34%,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61.04%±2.68%和78.75%±3.69%,Na -K -ATP酶活性恢复率分别为71.94%±1.65%和84.86%±1.81%.两组在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神经移位寄养可使失神经的肌肉保持良好状态,促进二期神经修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3~1999年,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107例,3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男31例,女5例;年龄7~44岁,平均27岁。受伤距第一次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为3~36个月,其中3~6个月4例,6~12个月29例,12~24个月2例,24~36个月1例,平均间隔时间9.4个月。整个手术过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将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或通过神经桥接至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正中神经腋前区皮下预置。第二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用于桥接的尺神经。第三期:肋间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胸背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吻合术。3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8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指标包括:桡神经支配肌肉运动改善情况,肌肉再生电位恢复情况,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变化。结果运动功能改善者29例,占患者总数的80.6%;感觉功能改善者27例,占75.0%。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总体效果满意,但肱三头肌功能恢复欠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调查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在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中应用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对12例分娩或其他创伤引起的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健侧C7神经根合并其他神经移位术进行修复.通过带尺侧上副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4例,桡神经1例,同时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和正中神经4例;通过3~4股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上干或外侧束3例.5例手术一期完成,7例二期完成.结果 随访至少21个月,平均42个月.全部病例均得到较好的感觉恢复(≥S3,MRC).10例得到了明显的运动功能改善(≥M2+,改良MRC).7例所获得的运动与感觉功能几乎不伴有健肢的同步兴奋,这些手术的受体神经均为支配肩、肘部的神经或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与正中神经同时接受移位.健肢除轻微的感觉异常外,2例婴儿还出现短暂的肩外展减弱.结论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对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肯定且对健肢安全.在一定条件下,一期与二期手术疗效基本相同.将动力神经移位于不同受体神经有助于改善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目的 证实同侧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撕脱伤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7年 2月 ,运用同侧颈 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8例。其中 ,上干撕脱伤 7例 ,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颈 7神经根部分损伤 1例。选择颈 7神经根前股或前股前外侧份行移位术 ,直接与上干前股作显微缝合。 5例术后随访 6个月 ,3例因时间短未统计在内。结果  8例移位后同侧颈 7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均未见明显的功能障碍。颈7神经根前股外侧份移位至上干前股的 5例 ,4例术后 4个月肱二头肌已恢复屈肘动作 ,疗效显著。 1例合并颈7神经根部分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欠佳。结论 同侧选择性颈 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 ,提供了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新的动力神经源 ,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针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病例,采用新的同侧颈_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方法,并证实其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自96年6月~99年2月,运用同侧颈_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12例。其中臂丛上干撕脱伤10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中干颈_7神经根部分损伤2例。全麻下行同侧选择性颈_7神经根前股前外侧份移位,直接与上干前股显微缝合。术后随访9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7例颈_7神经根前股外侧份移位至上于前股有明显疗效,术后2月肌电检查证实有移位神经长入;术后4~7月即见肱二头肌恢复屈肘动作,而原颈_7神经根支配肌肉功能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同侧选择性颈_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不仅不影响颈_7神经根原有支配肌的运动功能,而且提供动力神经源,不失为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 ,比较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 方法  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 2组。 A组 :肌皮神经与膈神经缝合 ;B组 :肌皮神经与同侧颈 7神经根的前股前外侧束组缝合。术后肱二头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生理功能检测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 术后各时间组 ,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各检测指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前者在多项指标上优于后者。 结论 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在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时 ,前者是较为理想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肋间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两种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移位直接与肌皮神经缝合 ,和通过皮神经移植桥接肌皮、肋间神经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3 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其中将肋间神经游离 10~ 13cm ,经电刺激证实含有运动神经束后切断 ,与肌皮神经直接缝合 2 0例。在肋间神经与肌皮神经间移植皮神经 (平均长 10 .2cm) 12例。术后平均随访 3年 ,观察肱二头肌屈肘功能及肌力的恢复。结果 肌力达 3级或 3级以上的 ,神经移位组占 75 % ,神经移植组为 2 5 %。结论 肋间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后 ,屈肘功能恢复明显 ,直接缝合组优于神经移植桥接组 (P <0 .0 1)。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3年国际杂志上有关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涉及正中神经体表解剖(Wilhelmi等)、医源性副神经损伤的处理(chandawarkar等)等。顾玉东、Kim、Tung等报道神经移位术治疗上臂损伤有效,其中包括部分尺神经束移位术Oberlii术),臂丛损伤修复屈肘功能时应同时修复肱二头肌与肱肌的功能、Bertelli等报道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录用神经移植的方法将撕脱的神经根回植入脊髓的手术,可恢复上肢近端肌肉的收缩功能。臂丛产瘫的发生率为0.06%~0.26%,其中85%~90%能自行恢复(Richter等),少数需行显微神经修复手术者应在产后6个月时评估决定,手术时间在产后6~9个月。伤后应有详细的检查与随访记录,辅以高压氧等治疗。  相似文献   

18.
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综述周围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出周围神经损伤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裂伤近年的进展有:健侧C7神经根通过颈椎前食管后方的通道直接移至患侧;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MRI和CTM能早期诊断.对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根性撕脱伤可用臂丛内神经移位术:即用尺神经部分束移位至肱二头肌肌支;健侧C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保留前股前内侧)移位术或肱肌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胸廓出口综合征多见于常保持头直视前方姿势的人群中、易发生颈肌劳损者.放射性神经病尽早用肾上腺皮质素、抗凝药和高压氧治疗.结论虽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已有很大进展,但在促进神经再生、功能重建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x-±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5±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颈胸椎前路和后路手术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比较颈胸椎前路和后路手术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成功率和可靠性。方法 将40只SD大鼠均分为A、B两组:A组以前路手术,扩大椎间孔,向头侧撕脱神经根;B组通过后路手术,切除C4~T1半椎板,直视下撕脱背根及腹根。通过肉眼观察和肌电检测,评价造模结果。结果 后路手术制造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成功率及可靠性优于前路手术。结论 后路手术不仅适于制作大鼠任一神经根撕脱,而且是制作C8、T1同时撕脱或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实验模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