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总结和分析穴位电阻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收集了1990-2011年的相关穴位电阻检测方面的文献,探讨不同检测类型仪器的优势和不足.穴位电阻的检测技术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些技术通常用来进行腧穴定位和临床诊断,检测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电路模型的改进,可连续检测更长时间、介质干扰更少等.但以往研究往往集中在皮肤电阻的检测,由于皮肤电阻并不等于穴位电阻,等效电路的设计不能反映穴位内部细胞、组织和神经的情况,而且检测技术也存在缺陷,主要影响因素如电极极化、接触介质和穴位解剖特点等难以排除,使得穴位电阻不能成为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别的有效依据.针对上述穴位电阻研究的技术手段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需要通过修改技术方法、电路模型设计,并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等使研究更加符合生命活体系统的要求,在穴位电阻研究中考虑人体的电感等,在仪器的设计中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实验设计能充分体现穴位内部的电阻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温度正常值、穴位相对于非穴的体表温度特异性表现、针灸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穴位温度与脏腑病证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及非穴位温度的不同表现、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机制,最终为回答穴位的特异性、穴位脏腑相关以及补泻手法的效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耳穴的电学特性及其特异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耳穴电特性及其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和识别病变的方法。方法:用耳穴电特性检测和智能识别微机系统,测定64例癌肿和33例免疫性疾病病例及38位健康人的20个穴位的电位、电阻、电容变量J、K、L,并作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及神经网络识别。用正弦波刺激耳穴,测量其 频率特性。结果:耳穴电特性具有反应癌病变(含食道、胃、肝等癌肿)的特异性和多元性;获得了耳穴的频谱特性;耳穴特异性与生物分子活性密切相关;获得了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识别多元耳穴信息及应用于筛检癌肿的方法。结论:该项研究丰富了耳穴基础理论,对癌症防治和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络和腧穴电学特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和腧穴作为机体联络、反应、调节的功能单元和体系,必然有其特定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效应,并在机体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清小芳太郎就设计出经穴探测仪,采用皮肤电阻的原理进行灸点测量.50年代中谷义雄进一步指出"良导点"、"良导络"的皮肤导电现象与穴位和脏腑的关系.近年又掀起一股对经络和腧穴生物物理学特性,尤其是电学特性的研究热潮.为此,本文仅对1985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耳郭穴位电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兵  陈巩荪 《中国针灸》1999,19(6):355-358
介绍近几年耳郭穴位电学特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五部分:耳穴电特性的种类和特征,数学、物理模型,耳穴反应病变的特异性,非线性特性,测量及临床应用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穴位特性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宏观的现象性描述研究的现状,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量子的层次,揭示了这些宏观现象的微观机制,为诊断疾病、医疗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原穴的电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10日.检索原穴电学特性的相关研究并建立数据库,提取文献相关信息,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十二原穴出现频次、...  相似文献   

8.
经络穴位低电阻特性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原理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历史阶段,现已得到了广泛的证实。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以十二经原穴作为检测十二经经络穴位低电阻的代表对象,检测结果确实能较好地反映经络脏腑的虚实盛衰、气血平衡状况。经络穴位低电阻特性的临床检测是一种现代经络诊察方法,简便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中医"望、闻、问、切"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7,(12)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国传统医学对慢性胃炎有其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在对其的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优势。本文从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穴位敷贴的理论基础及穴位敷贴辅助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传统经穴电特性研究的理论和探测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的、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经穴内电特性"的概念、检测方法和手段,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一些传统经穴探测方法不能反映的问题,如经穴电特性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变量。最后提出基于"双极针灸针"的动态、实时检测经穴内电特性的思路,可能有利于比较全面地揭示经穴的电学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腧穴理论在不同医学中有各自的特点与应用。本文就中医针灸腧穴和泰医按摩穴在分类、数量以及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之间的异同点,分析其结合应用的优势,以此提高临床疗效,为今后中泰医学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 leptin resistance (LR)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R) in the simple obesity rat.

Methods

Rats were made obese with high-fat diets, after which surgical catgut was implanted at Zusanli (ST 36) and Neiting (ST 44) acupoints once a week for 4 weeks (implantation group). Rats from the implant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normal rats and unoperated obese rats (control group). Gene expression of the leptin receptor (OB-R) was evaluated using RT-PCR and northern blot. Serum and hypothalamus leptin and insulin (INS)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 Body weight, Lee's index, body fat, serum and hypothalamus leptin and INS levels, and hypothalamic OB-R gene expression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ody weights, Lee's index, body fat, and serum leptin and INS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bese than in normal rats. Hypothalamic leptin and INS levels and OB-R gene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obese rats.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promoted weight loss and decreased serum leptin and INS levels. Hypothalamic leptin and INS levels and OB-R gene expres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s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adjusts central and peripheral leptin and promotes hypothalamic OB-R gene expression. This may be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regulation of LR, IR and abnorm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及八髎穴治疗复杂性肛瘘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复杂性肛瘘术后大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足三里及八髎穴治疗。两组均治疗21天,观察临床疗效、治愈时间及复发率,比较大便失禁评分、肛门直肠压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69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2)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7.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大便失禁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大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仅肛管收缩压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肛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P0.05)。(5)治疗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及八髎穴治疗复杂性肛瘘术后大便失禁疗效满意,较电刺激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肛门直肠压力,缩短病程,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1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1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用头穴透刺,穴取百会透前顶、上星透神庭等,每周3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和局部应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连续治疗12天,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优于药物组的82.5%(33/40,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评分与症状总评分,及随访时临床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且针刺组鼻堵评分、总症状评分均优于药物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咽三针点按联合金津、玉液放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治疗的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在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咽三针点按联合金津、玉液放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法和改良吞咽能力评价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洼田饮水症状积分及M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咽三针点按联合金津、玉液放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项腹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太冲,观察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用项腹针,取风府、大椎、风池、天柱、百劳、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6周。以改良的Ashworth量表、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定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肌电图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项腹针不仅能改善患肢Ashworth分级评分和Fugel-Meyer评分,降低痉挛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且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项腹针法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可有效地缓解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从而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并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依肥胖程度进行分级(轻度、中度、重度肥胖),运用穴位埋线方法治疗,每2周1次,共治疗1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5例(32.5%)、有效18例(45%)、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82.5%;患者腰围(P〈0.01)、臀围(P〈00.05)、体质量指数(P〈0.05)均较治疗前降低,平均体质量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临床疗效评定,轻、中度肥胖者疗效优于重度肥胖者;穴位埋线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严重不适或治疗副作用出现。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有效改善肥胖症患者的肥胖状态。对轻、中度患者疗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通过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分(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FMA、MBI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疗效明显,可以促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非经穴对小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进一步证实经穴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优化临床选穴。方法:将168只体质量相同的小鼠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穴组,经穴组又分为足三里组和三阴交组,非经穴组分为鼠尾组和空白组,每组各42只。用固定器固定小鼠,足三里组、三阴交组、鼠尾组分别予以针刺治疗,施平补平泻手法5min,留针20min;空白组予以相同的时间固定而不进行针刺治疗,观察比较4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结果:足三里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最长,足三里组、三阴交组、鼠尾组较空白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三阴交组较鼠尾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组较三阴交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经穴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时间,足三里穴效果最显著,非经穴作用明显低于经穴组,经穴特异性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针灸戒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舒荣  文秀英  茹立强 《中国针灸》2003,23(2):121-125
介绍了针灸戒毒在国内外发展的近况,包括针灸戒毒的疗效。选穴依据,影响疗效的因素,针灸戒毒的机理研究。针灸对吸毒者的心理调节以及发展趋势的展望。在目前尚无特效戒毒疗法的情况下,针灸作为一种戒毒的辅助疗法深受欢迎,目前针灸作为一种独立治疗手段用于戒毒的报道还很少,主要是用于戒毒期症状的处理。而非常剧烈的症状仍需药物处理。从尿检转阴的情况来看,针灸的脱毒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