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渊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因肺功能进行性减弱,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负担。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理念,其理论指导在增强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方法在意外伤害学生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降低意外伤害对学生的影响提供新策略,为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开拓新领域。[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论述了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意外伤害学生采用心身抚慰、情绪调节、非药物疗法等措施及其效果。[结果]在意外伤害学生心身调治过程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构筑三道防线:"未病先防",及时进行就诊告知与心理减压,提升伤者认知评价;"已病防变",运用五行学说等方式,改善调节伤者情绪;"已变防渐",采用针刺、药枕等非药物疗法,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结论]科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促进意外伤害学生的心身调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概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研究进展.方法:搜集并整理近年来关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概述中医治未病理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结果:针灸在预防中风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结论:针灸通过治疗中风先兆来预防中风,对一些卒中高危个体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cancer, PLGC)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三个方面防治PLGC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病先防,强调顺应时节与调节体质,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全面的治疗疾病,从而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病后防复,脾胃穴位贴和中成药结合养生茶,以防止疾病复发。文章充分阐述了“治未病”思想在胃癌前病变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PLGC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与皮肤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未病先防”的理念中,将健康宣教也作为“未病先防”的内容之一,对于皮肤病的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灵活运用脾胃学说、卫气营血学说可以使疾病防患于未然,更能防止病情传变、发展;“瘥后防复”即通过膏方、针灸和适当锻炼的方法以防止疾病的再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这些在皮肤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掌纹诊病理论,论证掌纹诊病在医学诊断中的价值和中医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检验借助掌纹诊病的各种方法,旨在拓展中医诊测能力和中医治未病的技术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防止疾病传变;病情缓解之时,预防复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记忆衰退是痴呆发生、发展、传变的关键原因。从记忆信息加工角度去探析痴呆的发病机制,将痴呆传变进程总结为早期健忘—记忆衰退—认知功能下降—痴呆,发现其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疗理念有相似之处。本文拟从记忆衰退对痴呆发展的重要性出发,交叉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中医学理论,分析记忆信息加工理论与治未病思想在延缓记忆衰退思路中的内在联系,并提出防治思路。即在痴呆的防治过程中,通过把握记忆的动态变化,关注既病防变这一关键时期,着重对早期健忘到记忆衰退这一过程进行控制,以增强患者的记忆训练,延缓记忆衰退,改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当今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病程缓慢持续,预后较差。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防治肠癌发病、阻断癌前病变发展、预防大肠癌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防治大肠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脂肪肝患者防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高血脂、肥胖、高血糖以及高血压等检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脂肪肝患者防治中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理论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明显优势。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提前干预以防止高血压病的进展即有病早治;进行合理治疗以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即既病防变;进行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即瘥后防复。探究运用耳穴压籽、穴位针刺及贴敷、太极拳及中药内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高血压病防治的阵线前移,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早在青春期即开始发病,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防治本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未病先防:调经成为防治本病的重中之重,而调经又重在补肾,肾精肾气充足,则经水自来。同时,尽量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及饮食规律,保持适度的活动,避免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本病若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因其长期无排卵及胰岛素抵抗至中老年时期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癌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而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提高患者对情志、休息与活动、食药、排便等对疾病影响因素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患者带病生存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当前具有显著的年轻化趋势,但目前对颈椎病的防治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预防医学思想与颈椎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在调治颈椎病方面提出:未病先防应普及颈椎病的健康素质教育、采取适当的功能体位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既病防变强调应及时诊治,以防它变;病后康复强调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也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不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等方面深入了解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中医治未病工程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中医治未病能否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并分析论证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中医治未病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对中医治未病学科化核心的基础理论性问题(学术内涵、学术范式)进行回顾与梳理,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论证其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学科定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临床实践以及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治未病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几率也是越来越高。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主要病机是气血瘀阻,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与年龄、心情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以未病先防和疾病防变的思想为基础,分析了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