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产儿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萍  殷勤 《护理研究》2004,18(7):1135-1138
[目的]探讨不同氧疗方式对早产儿呼吸和经皮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选择较适宜的氧疗方式。[方法]选取不同型号头罩、面罩及箱式吸氧方式,并给予不同氧流量,利用NAXO2NODELON-25AE型氧浓度测定仪分别测试氧浓度,根据用氧公式计算鼻导管吸氧的氧浓度;另选取20例早产儿,根据头罩、面罩测试的安全范围给予不同方式氧疗,并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及面色。[结果]采用不同型号的头罩吸氧其氧浓度高,容易发生氧中毒;使用面罩吸氧时,面罩距离患儿鼻面部5cm、氧流量1L/min时,SpO2维持在94%~98%;氧流量0.5L/min时SpO2维持在90%~95%.用氧浓度21.6%~45.8%;箱式吸氧和鼻导管吸氧时浓度较低。[结论]面罩吸氧适合低出生体重儿,可替代头罩吸氧,是早产儿理想的供氧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儿科常用的氧疗方案,因儿科资料的缺乏,大多参照成人经验制订。随着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及氧自由基损伤认识的深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吸氧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新生儿氧疗的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一侧鼻塞吸氧、氧气头罩、双侧鼻塞吸氧[2]、暖箱内吸氧、改良鼻导管吸氧等。由于儿童及新生儿在病理生理方面与成人差异较大,简单应用成人经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计算FiO(2吸入氧浓度)的公式主要适用于鼻导管或鼻塞吸氧者[3]。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氧流量时患儿的实际吸入氧浓度,探讨了鼻导管吸氧、改良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内供氧3种新生儿常用的吸氧方式的临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经鼻氧疗是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的首要措施。传统氧疗方式有鼻导管、鼻罩、头罩及面罩吸氧等。上述氧疗方式由于气体输送时加温湿化不足或患者不适等原因,输氧最大流速受到限制。传统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一般为0.5~4.0 L/min,最高流速可达15 L/min,但当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6 L/min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常用的吸氧方式有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具有简单、经济、方便和舒适等优点,但当氧流量大于6L/min时,未达到理想湿化的干冷气体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包括额窦疼痛、鼻腔粘膜干燥甚至出血[1]。流量的限制又直接影响患者的吸入氧浓度(Fi O2),尽管面罩吸氧可为患者提供更高的Fi O2,却会对进食饮水等造成不便,而且患者会有拘束闭塞感,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经鼻高流量氧疗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2006年4月,我们收治早产儿32例,对其采用不同的吸氧方式进行氧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面色发绀,SpO2不稳定或降低.28例采用面罩吸氧,2例采用暖箱吸氧,1例采用鼻导管吸氧,1例采用头罩吸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对早产儿缺氧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早产儿采用吸氧导管直接插入恒温箱内,使氧气均匀弥散在恒温箱内,让患儿自由吸氧。[结果]51例患儿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1例缺氧状况无明显改善,改用头罩吸氧。[结论]对于需要恒温箱内保暖的早产儿可采用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法代替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诊患者选择不同的吸氧方式并对其脉搏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寻找快速纠正低氧血症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诊预检进抢救室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的患者,每月上旬为对照组共计150例,吸氧方式采用双腔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4L/min);每月下旬为观察组共计150例,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双腔鼻导管吸(SpO_290%~95%、氧流量2~4L/min)、简易面罩吸氧(SpO_280%~90%、氧流量6~10L/min)、贮氧气囊面罩吸氧(SpO_280%、氧流量6~10L/min);两组患者均在30min后分别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吸氧方式(SpO_2≥95%)的有效率、平均耗时情况。结果与氧疗前相比,氧疗后30min两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脉搏氧饱和度在90%~95%采用双腔鼻导管吸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吸氧有效率及平均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脉搏氧饱和度在80%~90%和80%的吸氧有效率及平均耗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不同吸氧方式可行,能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可为护士灵活掌握氧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建议可将之推广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20院前急救中应用,为临床及转运患者提供医疗救护保障。  相似文献   

8.
肖越英  赵京莲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40-1741
目的探讨不同的吸氧方式获得同样效果的氧流量,寻找吸氧量效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人群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采用鼻管吸氧、鼻塞吸氧、面罩吸氧等不同的吸氧方式,以不同时间点(休克期、术前、术后)、不断改变供氧流量的方法,监测各种氧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描记曲线,获得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结果获得不同吸氧方式流量等效曲线,以及各种状况的适用吸氧方式:(1)在小流量给氧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加大氧流量时,鼻塞效果更佳;(2)氧流量改变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响应速度依次为鼻塞吸氧〉面罩吸氧〉鼻管吸氧;(3)从舒适度、依从性上看,面罩吸氧〉鼻塞吸氧〉鼻管吸氧;(4)中等氧流量时,吸氧者感觉最为舒适,氧疗效果随流量增加而增强;(5)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2~4L/min时,约等效于鼻管吸氧、面罩吸氧4~6L/min时的氧疗效果;(6)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较大值时,可获得最佳氧疗效果;(7)当患者出现过度通气和低二氧化碳分压时,需应用面罩给氧,此时对比鼻塞给氧应加大氧流量,以达到满意疗效。结论经过监测获得了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导管吸氧与面罩吸氧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拔管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O1)和面罩吸氧组(O2),每组各40例。O1组患者在拔除双腔支气管导管后采用鼻导管吸氧,O2组则采用面罩吸氧;通过调节吸入氧流量使两组患者在恢复室期间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均维持在≥95%。比较两组患者的氧流量、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拔管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的差异,并在术后随访时询问患者对于两种吸氧方式的感受。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SpO_2、PaO_2、PaCO_2及拔管后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1组的氧流量小于O2组(P0.05);O2组大部分患者在随访时主诉面罩吸氧期间有憋闷感,而O1组患者未主诉有不适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氧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鼻导管吸氧较面罩吸氧需要的氧流量小,且舒适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对早产儿缺氧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早产儿采用吸氧导管直接插入恒温箱内,使氧气均匀弥散在恒温箱内,让患儿自由吸氧。[结果]51例患儿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1例缺氧状况无明显改善.改用头罩吸氧。[结论]对于需要恒温箱内保暖的早产儿可采用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法代替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  相似文献   

11.
董莉  卢敏  谭伊莉 《当代护士》2014,(2):141-142
目的探索输氧装置结构改良在氧气雾化吸入疗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各1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壁式输氧装置,观察组使用改良后壁式输氧装置,研究2组患者在相同氧流量、相同雾化药液量,并持续不间断吸入药液的情况下,氧气雾化吸入所需时间的差异以及改良前后〈1d、1~3d、〉3d输液装置不同部位的细菌检出结果和污染细菌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氧气雾化吸入所需时间均比观察组长(P〈O.05);对照组呼吸道感染率高于观察组(P〈O.01)。结论经过改良后的输氧装置减少了消毒程序,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吸道的感染率,缩短氧气雾化吸入时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减少用氧量,节约医疗成本,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氧时吸氧流量及湿化瓶内湿化液量与吸氧噪音的关系。方法将两套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分别加入1/3、1/2的蒸馏水作为湿化液,分别记录两套吸氧装置在流量为2 L/min、5 L/min时产生的噪音值。结果相同容量湿化液下不同吸氧流量产生的噪音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具有氧气流量越大噪音越大的趋势;相同吸氧流量下不同容量湿化液吸氧产生的噪音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具有湿化液越多噪音越大的趋势。结论吸氧产生的噪音随着吸氧流量的增大和湿化液的增多而增大,建议在给患者吸氧时湿化瓶内加入蒸馏水的量在1/3和1/2的标记中间或再偏小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适当延长吸氧管长度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对持续低流量氧疗病人按应用2 m、3 m、4 m、5 m吸氧管吸氧分为4组,观察血氧饱和度,计算氧气充满吸氧管时间,并调查延长吸氧管吸氧病人满意度。结果 4组病人组内比较吸氧后5 min和吸氧后10 min,末梢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氧前(P<0.01);组间比较吸氧前、吸氧后5 min和吸氧后10 min,末梢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m、3 m、4 m、5 m吸氧管氧气充满管腔时间为1.26 min、1.88 min、2.51 min、3.14 min。病人均乐于接受延长吸氧管吸氧。结论适当延长吸氧管长度对吸氧效果无不良影响,既满足了氧疗病人用氧需求,又利于病人床边活动,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脓毒性休克时大鼠全身氧供给与氧消耗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时全身氧供给(DO2)与氧消耗(VO2)关系的变化。方法:以改良的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制备大鼠脓毒性休克模型,观察大鼠休克过程中DO2、VO2、氧摄取率(ERO2)等变化。结果:CLP后5小时已出现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P<0.05)。在休克早期,DO2即进行性下降,ERO2出现代偿性升高,VO2维持相对不变,呈非氧供依赖关系;当DO2降至34.60ml·kg-1/min后,VO2随DO2线性降低(r=0.733,P<0.01),即呈病理性氧供依赖关系。结论:脓毒性休克时DO2与VO2间呈双相变化关系,病理性氧供依赖的出现与组织氧摄取和氧利用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多器官衰竭患者的氧输送与氧消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证实在多器官衰竭(MOF)患者中存在氧输送(DO_2)与氧消耗(VO_2)关系中的氧摄取缺陷。18例患者被分成MOF组(n=10)和非MOF组(n=8)。在观察的初期(入院后6h)和末期(拔除肺动脉导管之前)所测的氧动力学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终末期的病死率,MOF组(80.0%)显著高于非MOF组(12.5%),但出院病死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与非MOF组相比,MOF组有较高的氧耗病理性氧供依赖性的发生率。因此,研究的结论是单次氧动力学测量不能反映组织的氧合状况和疾病的危重程度;以出院病死率作为选择预后评价指标的标准可能是不合适的,氧耗的病理性氧供依赖性可能是MOF的一个重要病埋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氧流量影响外科患者氧气雾化吸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流量的氧气雾化吸入对外科术后患者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0例外科术后行氧驱动雾化吸入的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行氧气雾化吸入1周,3次/d,15 min/次。各组雾化吸入时氧气驱动的流量分别是≤4 L、6 L、≥8 L,比较3组患者雾化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主观感觉以及雾化后首次排痰量、肺部痰鸣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3组间雾化吸入时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氧流量等4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雾化吸入后的首次排痰量、肺部痰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氧流量稳定在6 L/min时,雾量适中、吸入合理,患者接受程度高,能达到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在心脏术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 37例心脏术后病人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病人分别于术后入ICU时 (术后Ⅰ组 )、术后 6~ 18h(术后Ⅱ组 )及术后 8~ 2 4h(术后Ⅲ组 ) ,测定动脉血pH值、氧分压 (PaO2 )、氧饱和度 (SaO2 )和混合静脉血pHv值、氧分压 (PvO2 )、氧饱和度 (SvO2 )及计算出氧利用率 (O2 ER)。结果 心脏术后病人的氧耗明显增加 (P <0 0 1) ,SvO2 与O2 ER呈明显的负相关 ,术后Ⅰ组、术后Ⅱ组及术后Ⅲ组的r值分别为 - 0 9198、- 0 92 6 0及 - 0 916 6 (P值均 <0 0 0 1)。结论 SvO2 是衡量心脏术后病人组织氧供需平衡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Transcutaneous oxygen electrodes have been used with success in neonates as indicators of arterial oxygenation, but with less success in adult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skin thickness and vascularity. In this study a prototype transoral oxygen electrode was evaluated to determine if a heated mucous membrane would yield arterialized values of oxygen tension in adults. Using a miniaturized Clark electrode, we measured transoral oxygen tension (PtoO2) in 29 subjects at steady-state conditions. Simultaneously a sample was anaerobically obtained from a radial artery for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oxygen tension (PaO2).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tudent'st test,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n-white and white subjects or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There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01) between the pooled, matched values for PtoO2 versus PaO2, and the regression between the PtoO2 and the PaO2 was linear (slope 0.92, y-intercept ?8.37,r=0.62,P<0.003). The calculated ratio of PtoO2 to PaO2 was 0.83±0.03 (standard error). We concluded that the PtoO2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PaO2, although its accuracy in reflecting PaO2 was low. This finding correlates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that suggested that the PtoO2 reflects tissue oxygen tension rather than arterialized oxygen tension. Gender and race appeared not to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electrode in our study.  相似文献   

20.
庄淑梅  王春梅 《护理研究》2008,22(25):2294-2296
[目的]探讨使用接近人体鼻腔温度(30 ℃~35 ℃)的湿化液进行加温湿化氧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氧疗舒适度和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呼吸系统疾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接受室温湿化氧疗,试验组病人接受加温湿化氧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氧疗舒适度和氧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在氧气温度、湿度、鼻咽部感觉、咳嗽程度、咳痰难度、痰量、痰液性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采用加温湿化氧疗较室温湿化氧疗更利于提高病人的氧疗舒适度和氧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