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转移瘤患者尿羟脯氨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骨转移瘤患者尿羟脯氨酸 (uHOP)水平测定在评估骨转移瘤患者病情进展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对3 5例正常成人 ,2 0例原发肿瘤及 2 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uHOP、血清AKP活性和Ca2 浓度进行检测 ,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正常成人组uHOP水平为 ( 2 4.16± 9.91)mg/L ,原发肿瘤组为 ( 3 4.97± 18.5 4)mg/L ,两者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 ;骨转移瘤组uHOP水平为 ( 67.5 8± 2 6.3 6)mg/L ,明显升高 ,与正常成人组及原发肿瘤组比较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羟脯氨酸 (HOP)是骨胶原转换的特异性敏感指标。uHOP水平对鉴别骨转移瘤和监测病情有参考价值 ,uHOP水平检测是评估骨转移瘤的早期客观的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炎症导致肿瘤的重要性近来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联系肿瘤和炎症之间的桥梁.本文旨在探讨CRP水平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例健康人群、20例鼻咽良性炎症及68例鼻咽癌不同分期患者的CRP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CRP水平与炎症及肿瘤的关系.结果:放疗前鼻咽癌患者的血清CRP水平[(19.8±4.7)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2±1.8)mg/L],但显著低于良性炎症组[(45.6+7.9)mg/L,P<0.05] ;鼻咽癌T4组CRP水平[(25.6±3.9)mg/L]均高于T1期组[(17.4±5.8)mg/L]、T2期组[(18.6±8.5)mg/L]和T3期组[(15.6±1.8)mg/L],N3期组CRP水平[(28.0±7.1)mg/L]均高于N0期组[(17.6±6.8)mg/L]、N1组[(21.3±5.1)mg/L]和N2组[(18.6±5.6)mg/L],Ⅳ期组CRP水平[(25.7±5.5)mg/L]均高于Ⅰ期组[(14.2±1.9)mg/L]、Ⅱ期组[(16.1±3.9)mg/L]和Ⅲ期组[(23.0±7.7)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组间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RP与鼻咽癌和鼻咽良性炎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鼻咽癌分期越晚CRP值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C反应蛋白(CRP)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术后远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76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或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将45例Stanford A型ADA患者纳入观察组,均行手术治疗;非Stanford A型ADA的3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发生胸痛72 h内的D-D与CRP水平。术后对观察组随访3年,按临床结局分成死亡组(n=10)与存活组(n=35),对比2组D-D与CRP水平;另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D、CRP单独与联合预测Stanford A型ADA患者的远期预后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D-D[(1.31±0.35)mg/L]与CRP[(16.59±2.34)mg/L]水平高于对照组[(0.68±0.13)mg/L、(7.53±1.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A患者中死亡组的D-D[(1.78±0.49)mg/L]与CRP[(30.46±4.77)mg/L]水平高于存活组[(1.03±0.26)mg/L、(13.59±2.36)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骨转移瘤患者的尿氨基末端肽(uNTX)水平,评价其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正常成人组、原发肿瘤组、骨转移瘤组3组.分别检测3组uNTX水平、血清AKP活性、Ca2+浓度.结果 原发肿瘤组uNTX水平与正常成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瘤组uNTX水平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后uN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uN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NTX水平与骨转移的发生有关,uNTX敏感性高于血清AKP活性和Ca2+浓度,在预测恶性肿瘤骨转移和监测病变进程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与分析肺癌骨转移瘤患者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水平,评价其与骨转移病情发展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正常组33例;肺癌组31例;肺癌骨转移组30例。分别测定3组uNTX水平,同时进行尿脱氧吡啶酚及血清AKP活性和Ca2+浓度的测定,肺癌骨转移组进行了治疗前后uNTX水平对比。结果 肺癌骨转移组uNTX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治疗前后uNTX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肺癌骨转移时uNTX水平会发生异常,uNTX水平与骨转移的发生呈正相关,uNTX敏感度高于尿脱氧吡啶酚及血清AKP活性和Ca^2+浓度,在预测肺癌骨转移瘤和监测病变进程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伊班膦酸钠对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7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A、B、C组,4周为一疗程,每疗程药量A组2 mg,B组4 mg,C组6 mg,共3个疗程.分别于用药后第4,8,12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评价疗效,C组与A、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P<0.05),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第1周内,A、B、C三组中口服止痛药减少患者分别为1,3,6例.治疗后8周评价,B、C组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5),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评价,A、B、C三组有效率分别为61.5%、88.0%和92.0%.结论高剂量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疼痛,缓解更快、更持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6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革  周达  王惠临 《中国肿瘤》2007,16(11):959-96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所致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66例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接受唑来膦酸4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h,每月1次。[结果]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66.7%(44/66),对活动能力改善的有效率为66.7%(12/18);85.7%(36/42)的患者吗啡用量减少。治疗前血清钙2.39±0.43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AKP)246.17±197.81U/L,治疗后则分别为2.06±0.18mmol/L(P=0.001)和213.68±171.55U/L(P=0.037)。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流感样症状及轻度恶心呕吐。[结论]唑来膦酸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显著降低血清钙、AKP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80、CD86和CD137L基因联合表达增强宿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机制.方法 BAL 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接种H22-Wt细胞,B组接种H22-neo细胞,C组接种H22-CD80/CD86+细胞,D组接种H22-CD137L+细胞,E组接种H22-CD80/CD86/CD137L+细胞.分别于第14、35、56和84天,每组每次随机选取2只小鼠处死取材.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 ladder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凋亡.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T细胞核因子KB(NF-KB)活性.结果 TUNEL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4天,A、B组脾淋巴细胞即出现大量凋亡,D组凋亡虽然较A、B组明显减少,但仍远高于C、E组.随接种时间推移,C组脾淋巴细胞凋亡逐渐增多,而E组这一趋势不明显,至第84天,C组和E组的脾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0.8±9.2和14.4±4.5.DNA ladde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4、35、56和84天,C组和E组均检测出典型阳性结果,其中以C组第35、56和84天凋亡最明显.EMSA检测结果显示,A、B组T细胞NF-KB活性很低,D组显著高于A、B组,C、E组则显著高于A、B和D组.随着接种时间推移,E组NF-KB活性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C组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第84天,C组和E组的T细胞NF-KB活性分别为14.01±1.04和41.16±5.78.结论 H22-CD80/CD86/CD137L+变异株接种荷瘤鼠后,CD28信号和CD137信号的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强活化T细胞NF-KB活性,这可能是CD80、CD86和CD137L基因联合表达显著增强宿主CTL杀伤活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GB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和尿羟脯氨酸(uHOP)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原发性乳腺癌和20例正常女性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BGP、ICTP和uHOP,用ECT核素骨扫描确定乳腺癌有无骨转移。结果无骨转移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血清BGP、ICTP和uHO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中32例血清BGP、ICTP和UHOP水平升高,其中29例平均在3个月后ECT核素骨扫描示骨转移,骨转移后血清BGP、ICTP和uHOP水平较转移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GBP、ICTP和uHOP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且能比LECT核素骨扫描较早发现骨转移。  相似文献   

10.
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159例前列腺癌骨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与骨显像的关系,弥补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不足.[方法]对159例前列腺癌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AKP.根据骨显像将病人分成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B-AKP在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按病灶多少将骨显像分0~3级,各级间B-AKP比较采用t检验.B-AKP值与骨病灶数目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159例病人中,骨显像诊断骨转移114例,10例假阳性,漏诊3例,诊断灵敏度97.2%(104/107),假阳性率19.2%(10/52).②B-AKP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3.2%,特异性50.0%.③B-AKP在骨转移组为(26.3±15.6)μg/L,无骨转移组为(16.9±8.7)μ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4.045,P<0.001).单发热区者7例,B-AKP值为(19.7±4.1)μg/L,4例单发冷区病人为(13.2±3.2)μ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711,P<0.05).④B-AKP值与骨转移病灶数目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B-AKP与骨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应首选骨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