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6)
近20年来,科技的进步使得心腔内超声成像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一种实时成像、安全可靠,无辐射暴露风险的消融成像方式,心腔内超声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性心律失常,以及一些特殊病例如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畸形变异、外科手术后、妊娠期妇女及儿童等复杂病例,心腔内超声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研究入选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年龄(60.40±12.14)岁,其中男126例。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ICE分为ICE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 结果①ICE组共100例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7例,持续性房颤35例,室性早搏28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45例,持续性房颤39例,室性早搏16例;②ICE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65±1.98)min对(6.33±1.89)min,P<0.001];③ICE组无1例于房间隔穿刺时出现心脏压塞,对照组3例于穿刺时出现心脏压塞;ICE组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发生低于对照组(9例对21例,P=0.017);两组股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ICE组和对照组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室性早搏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对80%,74%对77%,89%对79%,P>0.05)。 结论ICE运用于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可以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手动操作进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存在X线曝光时间长、导管贴靠稳定性欠佳、术者易疲劳等不足。近年来,机器人导航系统开始应用于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其安全性、有效性不劣于手动操作,且有利于改善导管贴靠稳定性、缩短X线曝光时间、降低术者疲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机器人导航系统包括磁导航系统、Sensei机器人导航系统、Amigo导管遥控系统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腔内超声(ICE)引导下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是否使用ICE引导分为ICE组和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基线特征及手术数据。结果 ICE组共入组34例,X线组共283例,与X线组比较,ICE组卒中和阵发性房颤比例大(P<0.05或0.001);血浆脑钠肽高、左房内径大,而左室射血分数低(P均<0.001);而其他一般资料和临床基线特征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X线组比较,ICE组房间隔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5.59±2.58)min vs (7.44±3.54)min,(275.56±80.69)s vs (362.10±157.08)s,(1.38±0.37)h vs (2.57±0.98)h,P<0.05或0.001]。两组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由于ICE组与X线组人数相差较大,故以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为标准按倾向评分0.02进行1∶1匹配,I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在射频消融阵发生心房颤动(房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阵发性房颤患,根据电生理检查中房性早搏起源的初步定位,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穿刺房间隔,将大头导管送至左房肺静脉进行标测,寻找房性早搏时记录到最提前出现的局部电位或峰电位处,用温度控制(60℃)导管,输出功率20W,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9例患穿刺房间隔。12例患共21个靶点中,位于左上肺静脉8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例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患者均未行左心房、肺静脉CT和造影,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三维模型,并指导穿刺房间隔和消融导管在心脏内的操作。结果:15例患者顺利完成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平均手术时间(96.0±14.3)min,透视时间(6.1±1.2)min,X线透视剂量(115.8±49.3)mGy,未发生心脏压塞、脑栓塞、左心房-食道瘘、肺静脉狭窄及动脉瘤等并发症及死亡。1年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结论:对于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心腔内三维超声可以替代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避免左心房造影及增强CT检查;心腔内三维超声不延长手术时间,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可避免穿刺房间隔的并发症,提高穿刺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9.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超声用来评估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简便快捷,可重复性高。传统超声的结构性预测因子(术前左房直径、左房容积)已被熟识,但最近的研究存在分歧。近期,一些新型超声的功能性预测因子(左心耳血流速度、左房和左室血流速度、左房射血分数、左房应变、估计肺动脉楔压)引起广泛关注,可被广泛运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策略,使房颤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120例,其中60例按常规方法行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另外60例应用简易法心腔内超声指导下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试验组).比较两组冠状静脉窦电极放... 相似文献
11.
葛兴陈喆李超郭丽珠郭炜华马长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11):1-4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心房颤动治疗过程中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而围术期并发症的控制始终是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心腔内超声(ICE)尤其是三维ICE可引导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房间隔穿刺、分辨左心房相关解剖结构、明确左心房有无血栓形成、早期发现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本文主要综述了应用三维ICE减少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48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6例术后出现背部电极放置部位皮肤烧伤,Ⅰ°烧伤者10例,浅Ⅱ°烧伤者6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次放电时间、所采用电极板种类及电极板大小可能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相关,而放电次数、盐水灌注速度、背部电极位置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无关。结论:单次放电时间较长、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不良易引起皮肤烧伤。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心腔内超声指导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探讨在心腔内超声 (ICE)导引下对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选择 4例阵发性房颤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 ICE指导下根据电生理检查的定位结果分别在左房的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右房终末嵴上部进行射频消融。消融能量为 3 0 W,消融温度为 60℃ ,放电时间 87~ 12 0 s。结果 :右房内超声均可在单幅影像下动态显示卵圆窝、主动脉、左房 ,穿刺房间隔时可避免误穿主动脉或穿刺针过深穿破左房。左房内超声可显示肺静脉及其分支的内部结构以及导管与内壁的贴靠紧密与稳定程度。 1例术中房颤终止 ,术后 1天复发 ;2例消融后房早消失 ,随访一周无房颤复发 ;1例术中消融后可诱发房颤但随访半年无房颤发作。结论 :在ICE导引下对局灶性房颤进行射频消融 ,能增加安全性和可靠性 ,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高密度标测导管HD-Grid(HDG),准确识别肺静脉再连接,降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率。方法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连续入选30例因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房颤复发患者,分别使用环肺电极和HDG进行左房电解剖标测,比较两组间识别出肺静脉再连接的差异,并以此指导再次肺静脉隔离,观察远期房颤复发率。结果 30例患者年龄(68.00±8.25)岁,男18例,女12例。应用HDG标测,24例发现了72处肺静脉再连接,应用环肺电极,仅在12例患者中发现了24处肺静脉再连接。与环肺电极相比,HDG可以识别出更多的肺静脉再连接位点数[3(2,4)vs 0.8(0.4,1.0),P<0.05]。30例在HDG指导下再次肺静脉隔离后,在12个月随访时间内,5例再次出现房颤复发,其中能够识别到肺静脉再连接者,仅1例出现房颤复发。结论 HDG能帮助识别出更多的肺静脉再连接,以其指导肺静脉隔离,降低房颤复发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56年波兰学者Cieszynski发明了第一台心腔内超声以来,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bocardiography,ICE)经历了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的发展阶段。ICE是将超声探头置于心脏导管的头端,从心腔内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技术。由于超声探头直接放置在心腔内而不受空气等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9岁。因“心动过缓20余年、妊娠22周”入院。5年前妊娠第一胎,诊断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未治疗,胎儿流产。入院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经分析病情,综合考虑在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植入双腔起搏器。心腔内超声导管取右股静脉入路,腔内超声指导导丝、电极的递送,并指导电极位置的安置,手术顺利,起搏阈值良好。全程无X射线照射。妊娠过程中无不适,顺产,幼儿健康。术后3年内各时间点随访,起搏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三维心腔内超声技术引导下,探讨起源于左心室后乳头肌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并探讨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36例左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例,常规采用三维心腔内超声技术,完成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统计和分析心电图和腔内电图的特征,随访12个月观察导管消融的有效性。结果:36例的体表心电图(ECG)QRS波具有相同的特征: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平均时程(147±10) ms, QRS波起始段斜率较大。Ⅰ导联呈Rs型,下壁导联(Ⅱ、Ⅲ、aVF)主波以负向为主,aVR导联呈特征性的qR型,aVL导联则以正向为主。胸前导联V1~V3主波为正,而V5、V6导联可见到较深的S波。36例均成功完成标测和消融,有效消融靶点电位具有类似的特征。随访12个月无原发心律失常发作。结论:左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似体表和腔内心电图特征。应用三维心腔内超声技术可以直视下明确定位,导管消融能够有效安全地终止该类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相似文献
19.
心腔内超声联合电解剖标测使左心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程序简化。其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5)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在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CBA)过程中,实时监测肺静脉隔离(PVI)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瑞金医院使用28mm冷冻球囊(CB)进行消融的61例阵发性AF患者。房间隔穿刺后,将带有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的CB置于左房(LA)内,进行肺静脉电位(PVP)的标测和消融。结果 61例患者的244根肺静脉中有240根(98.4%)达到成功PVI,其中196根肺静脉(80.3%)可于消融中实时监测PVI(91.8%LSPV,82.0%LIPV,86.9%RSPV,60.7%RIPV)。在可实时监测PVI的196根静脉中,按照术中LA-PV传导恢复情况分为早期传导恢复(LAPVR)组和传导未恢复(nLAPVR)组。LAPVR组的平均PVI时间为(89±39.3)s,显著长于nLAPVR组(41±17.9)s,P0.01。且LAPVR组最低冷冻温度为(-42±4.3)℃,显著高于nLAPVR组(-48±13.3)℃,P0.05。预测术中持续PVI最佳界值为53s(灵敏度83%,特异度75%,曲线下面积0.894,P0.05)。结论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不仅可用于判断PVI;还可以通过实时记录PVI时间,预测术中LA-PV早期传导是否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