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原因。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可使90%以上的HCV感染者得到治愈。某些特殊HCV感染人群需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治疗后可能会发生HCV再激活(HCVr)。但由于DAAs治疗有效,因此HCVr不再是免疫抑制治疗的禁忌证。当HCVr发生时,可在充分评估DAAs与免疫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应用DAAs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毒家族,分别是嗜肝DNA病毒科与黄病毒科,因此有不同的病毒学特征。对HBV和HCV生活周期及变异性的深入了解,为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的分类提供可能性。然而,乙型肝炎的治疗尚遗留超螺旋共价闭和环状DNA(cccDNA)的清除问题,而HCV感染是可以治愈的。HBV与HCV除了它们均在肝脏中复制外,没有任何相同点。它们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家族,且有不同的病毒学特征。HBV感染的治疗是以应用α-干扰素(α-IFN)或针对HBV多聚酶、逆转录酶功能的特异性抑制剂为基础的。慢性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抗HCV后HBV再激活的发生和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HCV/HBV合并感染并接受抗HCV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共感染者的感染途径、是否存在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trans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irate transamin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的变化情况。统计DAA抗HCV的治疗效果及HBV再激活情况。结果 ...  相似文献   

4.

全球范围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率约为3%,感染后的慢转率可达50%~85%。 抗-HCV (+)者在接受单克隆抗体、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可能会发生 HCV再激活,从而不但可能导致肝衰竭,而且将延误或中断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及时治疗。这类患者 发生HCV再激活时,不适宜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直接抗病毒药物已成为最佳且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5.
丙型、乙型肝炎混合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基因型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ELISA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HCV -RNA及HBV -DNA阳性率 (72 5 1%和 30 4 1% )分别低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者 (85 4 2 %和 6 0 72 % ) ,Ⅰ / 1a型和Ⅲ / 2a型HCV与HBV混合感染较同类基因型HCV单独感染明显增加 ,Ⅱ / 1b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最高 ,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最低 ,尽管HCV、HBV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可能更为严重 ,但在病毒学上两者的确存在着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范围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重叠感染估计约有700-2000万人口感染.重叠感染和单一HBV或HCV感染比较,更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甚至肝衰竭的比例也高,HBV和HCV重叠感染可有四种不同的临床模式,即HCV活动...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因此HBV/HCV重叠感染较为常见。HBV/HCV重叠感染时,两种病毒间存在相互抑制或干扰现象,加速了肝脏疾病的进展,预后不佳。为防止更严重的肝脏损伤,除了进行有效的预防外,应先针对"优势病毒株"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并注意关注"优势病毒株"的转换,针对不同病毒模式的特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巫协宁 《肝脏》1997,2(1):34-35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分子生物学过程,是原癌基因受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它可能涉及肝细胞基因组DNA序列10种分子生物学或遗传学的改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黄曲霉幕(AFB1)、酒精和吸烟均为致HCC的高危因子,前两种为独立的高危因子,后几种可分别与肝炎病毒起相互作用,加速其发生过程。男性HBV感染阳性的HCC发生率高于女性,睾酮升高也被认为是一危陵因子,但其作用环节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正1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肝癌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尚无统一认识。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月29日)1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桂中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方法调查分析我院2007-01~2009-12确诊的2 342例AID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HIV/HBV、HIV/HCV、HIV/HBV/HCV共感染率分别为16.8%、22.5%、2.5%,其中吸毒和性传播者HIV/HCV感染率分别为74.7%和8.0%、HIV/HBV感染率分别为15.6%和17.2%、HIV/HBV/HCV感染率分别为7.8%和1.0%。结论广西桂中地区HIV/HBV共感染在性传播和吸毒传播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HCV、HIV/HBV/HCV共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采取措施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机制复杂,其可通过介导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导慢性炎症和产生炎性因子,调控多种癌症信号通路诱导HCC的发生和进展.HBV可通过病毒基因整合、病毒蛋白(主要是HBx、PreS)变异诱导宿主基因不稳定发生插入、缺失等突变诱导HCC的发生和进展.HC...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同时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也很高。HBV与HC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因此HBV/HCV双重感染(HBV/HCV dual infection)较多见,HBV/HCV双重感染不但加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5.O×10~6~1.0×11~6病例。在我国,HCC已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位。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最为重视。研究表明,全世界现有4亿慢性HBV携带者,80%以上的HCC患者伴有HBV感染,持续HBV感染者发生HCC的机率比正常人高100~200倍;60%~80%HCV感染者将转为慢性,最终将有20%发展为HCC,而HCV相关肝硬化患者15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曲靖市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并发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状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IV感染献血者检测HBsAg、抗-HCV、抗-TP。结果:133例HIV感染献血者中,HBV感染率为1.5%,HCV感染率为10.5%,梅毒感染率为7.5%。结论:曲靖市HIV感染的献血者中,并发HCV和梅毒感染率高,而并发HBV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酒精合并病毒性肝损伤与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均是肝细胞癌(肝癌)致病的主要病因,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肝癌的危险性为正常人10倍以上, 饮酒引起肝癌危险性近2倍, 病毒性肝炎伴饮酒危险性进一步增大. 病毒和酒精协同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在多数患者, 两种因素均先通过肝硬化再进展为肝癌. 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和控制饮酒是预防肝癌的最好手段, 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已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对慢性HBV和HCV感染者应抗病毒治疗, 早期戒酒对预防肝癌的肯定有益, 但尚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戒酒可减低肝硬化向肝癌发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感染 ,不仅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H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确定 ,但是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肝炎病毒蛋白可以与自身结合形成同二聚体 ,或者与病毒的其它蛋白、肝细胞蛋白结合形成异二聚体 ,从而对肝细胞的生长、代谢及恶性转化产生影响[1,2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 KK)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成员 ,肝炎病毒蛋白与MAPKK作用改变信号转导 ,可对细胞的分化、增殖等产生影响。一、MAPK的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分别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及黄病毒科,均能引起慢性肝脏疾病,全球约有5.5—6亿人口因感染HBV或HCV而危及生命。尽管两种病毒分子组成、复制过程及结构蛋白功能不尽相同,HBV及HCV仍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两者均有明确的嗜肝性、能在淋巴系统内感染并复制;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散发性肝炎的重要原因。 HCV感染常不引起暴发性肝炎,在原有慢性肝病的肝移植病人或合并HBV感染者常有严重的急性HCV感染。急性期HCV感染通常较轻,但其危害在于有较大比例的病人进展为慢性肝病,并伴有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一组135例输血后肝炎的研究显示77%发展为慢性肝病;65例病人作肝穿刺,在平均随访7.5年后32%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20.
RNAi技术用于抗HBV、HCV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导致的慢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是用干扰素(IFN)和拉米夫定,治疗HCV感染主要是IFN和利巴韦林联用,但其效果均不甚理想。所谓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指利用21bp到23bp双链RNA(dsRNA)诱导与其有同源序列的mRNA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